Q1:名人的名字有哪些 历史名人名字
孔丘
Q2:历史人物名字有哪些?
1、宋玉,字子渊,宋国公族后裔,楚国文人,辞赋作家,楚国士大夫。曾事楚顷襄王。宋玉与唐勒、景差齐名。《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
流传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2、樗里疾(?―前300年),又称樗里子、严君疾,嬴姓,名疾,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其母为韩国人。
樗里疾能说会道,足智多谋,绰号“智囊”,擅长外交、军事。辅佐秦惠文王,拜为右更,攻取魏国曲沃、赵国蔺邑和楚国汉中,攻城略地,封于蜀郡严道县(今四川省荥经县严道镇),号严君。
3、蘧瑗(qú yuàn)(约前585年—前484年以后),姬姓,蘧氏,名瑗,字伯玉,卫国(长垣市孟岗镇伯玉村人)人。春秋时期卫国大臣,大夫蘧无咎之子。
卫献公初即已入仕,在献公中期已为卫国举世皆知的贤大夫,一生侍奉卫献公、卫殇公、卫灵公三代国君,主张以德治国,执政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化、教育、影响人民,体恤民生,“无为而治”的开创者。病卒于任上,谥号为成。
4、澹台灭明(前512年(一说前502年)—?),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东周时期鲁国武城(今属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南武城)人。孔子弟子,教育家。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唐封其为“江伯”、宋封其为“金乡侯”。澹台灭明死后,南昌人民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立澹台门以表纪念,进贤县也因他南游至此而名。
5、钟子期(前413—前354),钟氏,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dian)区集贤村)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伯牙回国探亲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Q3:古代都用“伯仲叔季”起名,三国时代,有哪些这种名字的武将或者名人?
“伯”字的文臣武将极多,群星璀璨。
1.小霸王孙策
孙策,字伯符,乃江东猛虎孙坚之嫡长子。孙坚死后,孙策以玉玺抵押,向袁术借兵,得以星火燎原之势光复江东。
孙策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被称呼为“小霸王”;孙策酣斗太史慈,大战严白虎,统领江东走向强盛,取得与曹操分庭抗争之势。孙策被人暗算行刺,英年早逝,实为江东最大的损失。
2.天水少帅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郡人。在“伯”字圈里,当属孙伯符和姜伯约的人气最旺,呼声最高,粉丝最多。
姜维武艺出众,胆大如斗,姜维在天水郡一战成名,先让常胜将军赵云大惊之下差点失手,又让诸葛亮吃了生平第一次败仗。姜伯约继承诸葛遗志,九伐中原,鞠躬尽瘁。最终诈降兵败,自刎而死。
3.儒将陆逊
陆逊,字伯言,娶了孙策的女儿。陆续在襄樊之战时暂露头脚,扮猪吃虎,在关羽面前示怯买好,以骄其心,使关羽彻底丧失了判断和警觉,为吕蒙白衣渡江埋下了伏笔。陆逊书生拜大将,震惊长江两岸,一把火烧了刘备毕生的基业,令西蜀从此一蹶不振。陆逊后来卷入了孙权父子的争斗中,最终牵连获罪被下狱,忧郁而死。
4.白马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珪,刘备的同学,凭良心说,公孙瓒这位同学,很有同学情谊,他对刘备还是很厚道的。
公孙瓒玉树临风、声洪貌美,白马义从声威震天,曾经打的乌桓畏首畏尾,不敢轻举妄动。公孙瓒还热衷于玩票单挑,曾经先后单挑吕布和文丑,不过都差点丧命。公孙瓒最后被袁绍击败,困于高楼,引火自焚而死。
5.其他名人
满宠,字伯宁,他娶了一位盲妻,因此以人品著称。满宠跟随曹操南征北战,鲜有败绩,后来在大破孙权时,曾经射死了孙权之侄孙泰。
另有“伯”字名人如下:郭淮字伯济,在与姜维单挑箭术时,被姜维空手反杀。
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懿的大哥,司马八达之首;蔡邕,字伯喈,三国第一才女蔡文姬之父;邓芝字伯苗,张嶷字伯岐,张翼字伯恭,均为蜀汉后期诸葛亮的重要战将;最后再加一个汉献帝刘协,字伯和,后来被曹丕篡位,被贬为山阳公。
最后补充一句,曹操字孟德,马超字孟起,他们也是排行老大,只不过他们是庶出,不能用伯,只能用孟。
“仲”字明星云集,圈粉无数。
1.忍者无敌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鹰眼狼顾,非人臣者。司马懿又三大强项,一是能忍,忍到诸葛亮油尽灯枯,忍到曹魏人才凋零、曹真孤木难支,他终于高调出山,一出手就K.O了孟达;二是能装,他不但能穿上诸葛亮送来的女装,将诸葛亮气到吐血,还能装病赚曹爽,随即发起了高平陵之变,彻底夺取政权;三是能生,司马懿继承了他爹的优良能力,一口气生了九个儿子。
2.东吴大帝孙权
孙权,字仲谋。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少年接管父兄之江东基业,驭下有术,治业有方,使得江东更加富庶,更依长江之天险,高枕基业之无忧。孙权晚年比较糊涂,在立储问题上摇摆不定,使得朝局动荡,还曾亲手处死了儿子,为孙吴后期的动乱埋下了隐患。
3.暴力董卓
董卓字仲颖,又黄又暴!董卓率三千西凉虎狼铁骑入京,以勤王之功得以把持朝政,权倾朝野。董卓废立少帝,淫乱宫廷,党同伐异,杀人如麻。董卓焚烧宫殿,挟持皇帝,诛杀大臣,人神共愤。董卓后来被吕布杀死,被百姓点了天灯。
4.虎痴许褚
许褚字仲康,号称虎痴,又被冠以虎侯的美誉。许褚曾与典韦大战两天两夜,还曾与马超大战二百多回合,均难分胜负。许褚有点愣头愣脑,但其智商作为保镖够了!许褚爱撒野,根本不会射箭,还和人家徐晃死缠烂打抢襟袍;许褚爱喝酒,因为酒驾差点被张飞干掉。不过许褚忠诚,数次救曹操于危难之中,曹操死后,许褚哭到吐血。
5.其他名人
文聘字仲业,本是荆州刘表的大将,曾经和魏延杀到昏天黑地,后来追击刘备时,被刘备以“背主求荣”骂到面红耳赤、羞赧而退。
程昱字仲德,乃曹操智囊、亲信,就是他骗了徐庶。程昱被曹操封为尚书、奋威将军、安国亭侯,曹丕登基后,又封为安乡侯。程昱去世时,曹丕曾痛哭流涕。
似乎东吴还有一位虞翻,字仲翔,曾经在舌战群儒中围殴诸葛亮。
“叔”字名人,真不好找
1.孙翊——孙坚第三子
孙翊字叔弼,孙权的弟弟。孙策托孤时,张昭等重臣曾经联合提名孙翊为继承人,被孙策否决。孙翊本人比较暴躁,经常责难下属,以致于最终招致杀身之祸。孙翊的妻子徐氏,貌美倾城,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巾帼奇女子,她隐忍不发,委曲求全,最终为亡夫报仇。这段故事,在三国演义中有详细记载。
2.白毦兵统领陈到
陈到,字叔至,在三国演义中未曾登场,不过在正史中,他却是刘备身边少有的大将,后被嘉封为征西将军。在《三国志》中,陈寿说他“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
3.其他人物
司马孚,字叔达,司马懿之三弟也,其实司马懿还有五到八弟,晕,司马家的儿子太多了。
孙桓,字叔武,孙权的宗族侄子。夷陵之战前夕,孙桓曾经保举了谢旌、李异两位万夫不当之勇的大将,不过这两人迅速被关兴、张苞分别KO。
羊祜,字叔子,对晋武帝司马炎有扶立之功,其与东吴名将陆抗之交亦传为美谈,严格来说,羊祜应该算是西晋人物了。
那么“叔”字名人为什么不好找呢?深思了一下,可能是大哥二哥比较强势,一般没老三什么事了;再就是,叔字辈的人物本来就少。
“季”字名人,寥寥无几
1.西川刘璋
刘璋字季玉,继承了父亲的基业,坐守益州,不过他暗弱无能,不思进取,被曹操骂作“守户之犬耳”。
刘璋是非不分,这边张松、孟达、法正把他卖了,他还帮着张松数钱,那边黄权、李恢、王累冒死直谏,他却大发雷霆,将忠义之人乱棒打出。不过刘璋却是一个仁厚之辈,在被刘备逼迫无奈时,刘璋感叹道:“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未曾施加恩德于百姓。打仗三年,尸骨遍野,都是因为我的缘故,我岂能安心!”于是放弃了抵抗,出城投降。
2.白眉马良
马良字季常,是马谡的哥哥。“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马良的眉毛中有白毛,因此被称为白眉马良。
关羽刮骨疗毒时,与其下棋的正是马良。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兵败如山倒,马良也遇害。
Q4:古代用伯仲叔季起名,三国有哪些这种名字的名人?
这个可多了,孙策字伯符、陆逊字伯言、司马懿字仲达、孙权字仲谋、刘璋字季玉……三国之中用伯仲叔季的人,那可是多不胜数,不过都不是名,而一个字。
名字之中的字其实在中国古代,名和字是分开的,所谓姓名,就是家族延续下来的姓氏,加上出生之时,古时父母大概会在三个月内给命名,而字,却是一般在女子及笄或是男子弱冠之时而取的。而在字的文化里面,就有一个代表着长幼顺序的排行,就是孟(伯)、仲、叔、季,一般来说,长子为伯,长女为孟,其他依旧类推,女子的话大多加一个“女”字或是“母”字以代表性别,就如“孟姜女、姬原母”这类称呼一样,男子则会根据个人的爱好、性格……各方面的因素加多一个能表达的字。
三国之中用伯仲季叔说起三国,在《三国演义》之中,涉及的人物达九百多个,而古人大多都会取字号,那么采用长幼排序这个取法的人自然也不在少数。东吴就必须提一下,孙策三兄弟,伯符、仲谋、叔弼,一看就知道谁是老大,老二与老三了。三国之中司马懿可是一大亮点,他的字仲达,家中排行第二,是公认的隐忍大家,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拿下曹魏政权。蜀汉后期的姜维,也得说一说,字伯约,继承诸葛亮北伐之愿,最终却失败自刎。忘了提一下,曹操吧,大家也熟悉,他字孟德,孟亦是老大的意思哦。
公孙瓒也有一个字,叫伯珪。董卓呢,又叫仲颖,曹操身边许褚叫仲康……这文臣武将,是说也说不完,刘璋、程昱……古人非常遵循取字的规则,当然取字除了以排序的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可以原名变化,也可以引用典故……你知道三国之中谁的字是引用曲故取的吗?
Q5: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她的名字有什么典故
从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名字谈典故取名
皓月清江
不少名人的名字探究起来,其实是用典故取名。在谈到2023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名字之前,先说说毛公和蒋公的名字。
蒋公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其名字来源于《易经》。《易经·豫卦》六二爻辞:“中正自守,其介如石”。该爻辞又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意思是:心智操守,坚如磐石。不饱食终日沉迷于享乐,要居中得正。
毛公,毛泽东,字润之。恩泽于东方,润之以雨霖。其出自《易经·系辞上传》第一章“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和《易经·说卦传》第四章“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
前边是引子,言归正传,谈谈屠呦呦的名字。“呦呦”这个名字, 可不像”佳佳” 、“兰兰”那么简单,据网上报道, 这个名字是她的饱学的父亲为她起的。
“呦呦”这个名字, 来源于《诗经·小雅》第一篇“鹿鸣”篇。这是周天子时代的宫廷乐歌,第一乐章是宴饮之前奏乐吟唱,第二乐章是酒酣之时吟唱,第三乐章是宴饮结束时吟唱。 “鹿鸣篇”全文如下:乐章一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乐章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乐章三:“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呦呦,鹿的鸣叫声。 “呦呦,声之和也”。 “呦呦鹿鸣,食野之之萍”与后边的是《诗经》常用的“比兴”手法。第一段试译:“群鹿呦呦叫,原野噙艾蒿。我有宾客到, 奏乐有笙箫。笙管振簧片,互赠礼周到。待我至友善,周礼行大道”。
屠呦呦的父亲给女儿起这个名字,寄希望女儿成为有教养修养懂礼仪的淑女。“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鹿在觅食蒿草,她的父亲没想到,爱女的职业真是与植物天然药草有关,而且凭借“青蒿素”获得诺奖。鹿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父亲给女儿起这个名字,不仅仅是希望她成为有教养懂礼仪的淑女,还希望她成为一个有文化有学问的才女。隋开科举,自唐代起,有鹿鸣宴,由地方官吏主持,宴请新科举子,因宴席中要唱吟《诗经·小雅》中的“鹿鸣”之诗,故称鹿鸣宴。屠呦呦不负父亲之殷殷期望,中学上名校,后又考入大学,学有所成。
父亲给女儿起这个名字,还希望女儿能遇到伯乐。曹操有《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也引用了《诗经》的鹿鸣篇。此诗表现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屠呦呦今年已85岁,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两院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到2011年,葛兰素史克(GSK)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率先肯定了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上的贡献,后又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被视为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这意味着屠呦呦五年前就已获得国际认可。呦呦鹿鸣,今日一鸣惊人。
Q6:古代名人典故
1、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典故: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后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2、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两人结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3、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典故:战国时期,木匠出身的墨翟主张兼爱与非攻,到处推广他的学说。楚国要去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军设计攻城的云梯。墨子急忙去劝阻这场战争,楚王让墨子与鲁班比试比试攻防演习,墨子善于防守,鲁班败北。楚王只好放弃攻打宋国。
后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4、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典故: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后指能够给别人纠正一个错别字或者指出哪一个字在文章语句中欠佳的老师。比喻从别人那学到一点东西也是自己的老师。
5、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典故: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虽做官却不正正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
指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6、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典故: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不惜散尽千金扶持秦国王子异人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封吕不韦为丞相。为了提升名望让众人服气,吕不韦命三千门客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7、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典故:韩信出身贫困,父母早逝,没有别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边去钓鱼,用鱼来充饥。有一天,韩信碰到一个老婆婆。老婆婆见他饿得骨瘦如柴,面无血色,便把自己的饭分一些给他吃。一连几天,这位老婆婆每天都给韩信饭吃,韩信十分感激,便对老婆婆说:“您这样照顾我,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韩信被封为楚王后特意回故乡见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谢,并送给她一千两黄金。
后指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8、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典故: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后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9、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典故: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物色荆轲与秦舞阳去行刺秦王嬴政,他把樊于期的人头及燕国的地图让荆轲他们进献给秦王,秦王十分高兴。荆轲展开燕国地图,露出锋利的匕首,立即抓住匕首行刺秦王,秦王拔剑抵抗,卫兵乘机上前杀了荆轲。
后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10、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典故: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11、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典故:公元前209年,阳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壮丁去渔阳守边,官差选陈胜、吴广管理壮丁,走到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规定这些人得全部处死,陈胜、吴广迫不得已,只好举起竹杆当义旗,进行起义。
后指人民起义。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典故:战国时期,韩国姬公子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改名张良。有一天他在圯水桥上散步,遇到一个老人的鞋掉到桥下,他主动拾起并替他穿上。老人家认为他是孺子可教,就送他《太公兵法》,他仔细钻研后成为刘邦的谋士。
后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典故: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后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典故:东汉初期,班超因为家贫靠帮官府抄写文件为生,供养老母。但是他觉得这样抄抄写写没什么出息。刚好北方匈奴侵汉,他把笔一扔,毅然报名参军,当了一名军官,在战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议与西域各国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后指文人从军。
15、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典故:商朝末年,纣王帝辛对内统治手段残暴,对外连年征战用兵,导致商朝腐败、社会动荡。武王姬发在征讨商纣前说:“我周王姬发将征伐商,因为今日的商君纣暴虐无道,任意糟蹋鸟兽草木等自然界生物,又残害苛虐百姓。不但使自己成为逃亡罪犯的头领,更使商朝城邑成了罪犯集中躲藏的巢窟。我获得了志士仁人的协助,所以敢敬奉天意,前去遏制祸乱。”最后商周决战于牧野,纣王惨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书经》原文中的“暴殄天物”,原指纣王任意糟蹋自然界的生物,后来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糟蹋物力,不知珍惜。
16、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典故: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后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7、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典故: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得到赵国的和氏璧,便允诺赵惠王以15座城池交换。迫于秦国,赵王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去交换,秦王闭口不谈城池的事,蔺相如用计夺回和氏璧,并怒发冲冠地说:“如果不以城池交换,我就与和氏璧同归于尽。”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18、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典故: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后指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19、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典故: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直前。
20、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秦国国王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缓来到晋国,见到晋景公,把好脉后摇头叹息说:“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药力是无法到达的。”果然,没过多久,晋景公就病死了。
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1、破釜沉舟(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典故: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后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22、东窗事发(秦桧)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典故: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岳飞、李纲等坚持抗金,奸臣秦桧主张投降,就与夫人在东窗下密谋除掉岳飞。后来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不久秦桧与儿子病死,妻王氏请僧人做法事超度他们,法师说:“太师叫我转告,东窗事发了。”
后比喻阴谋已败露。
23、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典故: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后被推荐程颐门下。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后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24、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典故: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因为革新被贬职回京,司空李绅设宴款待他,席间命歌妓以歌舞劝酒。刘禹锡感慨万分,当场写诗一首:“高髻云鬟宫样装,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后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25、梦笔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典故:唐代大诗人李白少年时曾经做过一个奇特的梦,他梦见自己使用的笔尖头开出了鲜艳的花朵,一张张白纸自动飞到他眼前,他高兴极了,就抓起妙笔飞快地写了起来,落在纸上的却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他的许多著名的诗篇流传至今。
后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26、力透纸背(颜真卿)
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典故:南宋陆游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留下了9000多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抱负,代表作有《关山月》、《农家叹》、《示儿》等。清代诗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论陆游的诗:“陆游的诗才气豪健,意境清新,立意深刻,语句精练,力透纸背。”
后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27、洛阳纸贵(左思)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典故:西晋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名叫左思。左思出身寒微,不善交游,而且相貌丑陋,说话还有点口吃。他的父亲左雍对此十分失望,有一次,竟当着他的面,对自己的朋友说:“左思这孩子的学习,还赶不上我小的时候呢!” 这事对左思的刺激很大,从此他便潜下心来,发愤读书,终于写的一手好文章。后整整用了十年写出《三都赋》这一文学巨著。起初,不为时人所重,后经黄埔谧、张华等名流推荐,于是富豪之家争相传写,以至洛阳纸价也昂贵起来。 后来,人们便用“洛阳纸贵”来形容文章作品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后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28、背水一战(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典故: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在通过韩信的一番排兵布阵后,汉军取得了胜利,战后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后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29、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30、乐不思蜀(刘禅)
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典故:三国时,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刘禅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的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
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a38dcac88123da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