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度过铁索桥十八勇士名单》,这是红军长征途中唯一一次全军覆没的战役。在这次战役中,红军损失惨重,有一位勇士被敌人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3岁。他就是贺贺炳炎。贺炳炎将军是湖北松滋人,参加过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5年授衔时,他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
:
红军长征战斗最激烈,伤亡最大有哪几次战斗?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其他几次重大战役
血战独树镇
1934年11月26日,在河南方城县独树镇一带,红25军从军长、政委到普通战士,与敌人血拼肉搏,最终突破重围进入伏牛山区,继续踏上长征之路。这是红25军在长征初期生死攸关的一场恶仗。
四渡赤水
1935年初,在三个多月时间里,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按照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在赤水河两岸穿梭往来,纵横驰骋于40万敌军丛中,成功摆脱了 *** 军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后,他指挥的第一个战役行动,在毛泽东的军事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被他称为“得意之笔”。
强渡大渡河及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上午,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率“十七勇士”在 *** 军大渡河防线上,撕开了一个缺口,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夹河北上夺占泸定桥创造了有利条件。1935年5月29日,22名勇士冒着敌人密集火力,攀援13根悬空的铁索猛打猛冲,最终夺占铁索桥。
包座战斗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8月29日,右路军发起包座战斗。红军指战员采取“围点打援”战法,至8月31日胜利攻占包座,全歼守敌及敌援军大部,缴获大批装备和物资,使刚刚走出草地的红军得到了及时的补充。这是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走出草地后,打响的第一个战斗。
吴起镇战斗
1935年10月21日,为打退尾追红军陕甘支队的 *** 军骑兵部队,彭德怀指挥红军在吴起镇经过数小时激战,歼敌1个团,击溃另3个团,迫使 *** 军停止追击。这是中央红军结束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后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写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名句。
乌蒙山回旋战
1936年二三月间,红2、红6军团在云贵高原乌蒙山区展开一系列机动作战。在一个多月里,红军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转战上千里,最终摆脱了 *** 军的重兵包围。
长征伤亡情况:
红三十四师和红六师第十八团被截断在湘江东岸,战至最后大部牺牲。
红一方面军长征时有8.6万人,1935年到延安的1,3军团约8千人.
红四方面军长征时有8万人,1936年到陕北约3万人.
红2,6军团长征时有1.7万人1936年到延安的红二方面军约1万余人.
红25军长征时有2981人,1935年到延安3400人.
红一方面军长征时为1,3,5,8,9,五个军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5,9军团随四方面军行动,5军团与33军合并为5军.9军团改为32军.红四方面军与红2,6军团会师后,32军2,6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红25军到陕南时为2500人,在陕南建立鄂豫陕根据地,部队发展到近5000人,1935年七月,25军主力3700多人由陕南出发,于9月到达陕北.
红军长征度过铁索桥十八勇士名单
经最新查证,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中,目前有8位勇士的姓名可以确认: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其中有照片者4位:李友林、刘梓华、杨田铭、刘金山。
我是飞夺泸定桥突击队队员
泸定这个县,是英雄的县,这个县,虽然是一座弹丸小城,但在历史开阖的一幕幕大戏里,曾经却发生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演出过许多波澜迭起的威武场面。飞夺泸定桥时,二十二位勇士在此留下的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泸定桥是一座悬空架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泸定桥最早出名是康熙皇帝亲自定名并题写的。当时,这里(古称泸河)发生昌侧集烈之乱被平定,所以叫泸定桥。1935年,红军长征路过此处,受敌阻击,经过两小时激战, " 十八勇士 "飞夺泸定桥,因此而名扬中外。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
从安顺场到泸定桥,直线距离为一百七十公里。林彪决定派二师四团,即威名远扬的王开湘、杨成武团为全军前卫团,于三天之内夺下泸定桥。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
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3名(也有22名的说法)夺桥突击队。
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下午四点,23名勇士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红军长征突破了最后一道水上天堑,从根本上摆脱了 *** 军队的围追堵截,走向最终胜利。廖大珠后来在解放西北时血染黄土高原。
长征里飞夺泸定桥的详细过程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是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然而 *** 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竣。当急之下,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
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北上,红四团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意义
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这次胜利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有媒体称,关于泸定桥之战的回忆,有两种不同的记述。
第一种叙述:泸定桥是红一军团的红四团(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下的二连连长廖大珠率领22名突击队夺取的。该叙述由彭加伦于1936年写成并发表的《飞夺泸定桥》记载。后来中共党史、军史,凡官方记载史料均以此为依据,因此被外界称为“正史”。
第二种叙述:泸定桥是红三军团的红十三团(团长彭雪枫、政委李干辉)下的侦察连指导员覃应机带领12名勇士夺取的。该叙述由覃应机于1991年所著《硝烟岁月》一书中提出。
当年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是谁?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又是谁?
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
第1军团第1师第1团1营长孙继先、第2连连长熊尚林、第2排排长罗会明、第3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士张桂成、萧汉尧、王华亭、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第4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士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大多没留下姓名,几十年过去,普遍认为能确认的只有三位:廖大珠解放西北时血染黄土高原;刘梓华解放平津时长眠天津城下;刘金山等20人先后为革命牺牲,还有19人至今还未查清他们的姓和名。
扩展资料:
1.飞舟强渡
十八个勇士(连孙继先同志在内)每人佩戴一把大刀,每人背一挺花机关枪(冲锋枪)、一支短枪,每人带五六个手榴弹,并且带着工作器具,以二连长熊尚林同志为队长。
大渡河边还是像方才一样,只有河水冲击咆哮,我用望远镜看看对岸,敌人像是很安静。
因船小,船工不同意上船的人太多,临时决定十七人分两批渡过。在连长熊尚林带领下,一班的八个同志跨上了小船。
庄严的时刻到了,熊尚林带领八个同志跳上了渡船。
过了河的船很快地又回来了。八个勇士在营长孙继先同志的带领下,又登上了渡船。
此刻,我们两批登陆的勇士接上了,十八个勇士一起冲上去,十八颗手榴弹一齐扔出去,十八挺花机关枪一齐打过去,十八把大刀一齐在敌群中飞舞。号称“双枪将”的川军被杀得败不成军,拼命向北边山后面逃。我们渡河的勇士完全控制了大渡河北岸。
2.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飞夺泸定桥 百度百科—强渡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十八勇士是谁
十八勇士是营长孙继先,二连连长熊上林,二排排长罗会明,三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斗员张桂成、萧汉尧、王华停、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四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斗员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孙继先,来自山东菏泽。菏泽是中华武术之乡,武风鼎盛,好手如林。受此影响,孙继先自幼对武术产生兴趣,并拜师习武,刀、枪、棒、三节棍,无所不精,一身武功出神入化。他参加革命后,由于英勇善战,常打头阵。
扩展资料
强渡大渡河的战斗经过: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准备渡过大渡河。24日晚,先头部队赶到安顺场,占领了该地。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师第一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二十四军第五旅第七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一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二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一营冒雨分3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安顺场一带大渡河宽100多米,水深流急,高山耸立。
在红军到达之前,川军第五旅第七团1个营抢占了这一地区,正在构筑工事,凭险防守。情况对红军十分不利。
25日晨,红一团开始强渡大渡河。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一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从第二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
战前,先遣队首长亲自向领导领导交代任务,一起制定渡河方案,并强调这次渡河,关系全军成败,一定要战胜一切困难,完成任务,为全军打开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
突击队分成两批,熊尚林带领第一批8人先渡河,孙继先带领第二批8人再渡河。十八名勇士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十八名勇士战胜了惊涛骇浪,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
敌人见红军冲上岸滩,便往下甩手榴弹。智能双全的勇士们,利用又高又陡的台阶死角作掩护,沿台阶向上猛烈冲杀。
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 *** 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强渡大渡河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969cdd6dd99c4f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