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指出的是,尽管在时下拍摄的古装影视剧中,凡是稍有一官半职者,上至三公九卿,下至胥吏衙役,一律呼为“大人”,以示敬重,但事实上这并不符合史实。因为以“大人”尊称官员,是发生在宋朝以后的事情。
宋以前,称呼官员大多数情况下是直接称其官位。例如三国的曹操担任兖州牧时,他的朋友称之为“曹兖州”,当了司徒和丞相之后,则称呼为“曹公”。又如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故时人称之为“白尚书”之类,这些都是以官位相称,基本上没有用“大人”相称的。
此外,有时也会以古官名相称。如唐宋皆无丞相一职,但执掌最高行政权的尚书仆射、中书门下侍郎等,时人也往往称之为“丞相”、“相公”,宋代知州相当于汉代的太守,有时也会以太守称知州,等等。当然,还有一些官职称其别称。例如刺史称“使君”,县令称“明府”,县尉称“少府”等等。
元朝时期,以“大人”称达官贵人开始出现。明朝时逐步兴起,到了清朝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大人”最初也是对少数民族首领的敬称。元朝时,蒙古人入主中原,沿用了这一叫法,开始出现用“大人”称呼官员。明清以后继续沿用,使得称官员为“大人”的叫法才逐渐普遍。
需要注意的是,元明清时期的“大人”仅是对“位高者”、“贵官”的敬称,并非针对所有的官员。那种认为“大人”是对古代官员的称呼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大人”的称呼在元代以前是称呼长辈或者德高望重的人,另近侍(宦官)也称“大人”,用大人称呼长辈,始于《史记》记载的,“始大人常以臣无赖”,这里的“大人”指的就是刘邦的父亲,后人也以用“大人”来称呼自己的长辈。
元代之前百姓见了官员或者下级见到上级的官员,都是直呼其官职,没有人用“大人”来称呼,到了元朝,由于民族融合,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之间渗透加强,开始沿用汉代称呼少数民族首领“大人”的叫法来称呼官员,“大人”的称呼开始慢慢影响中央以及各地官府部门。
明清时期,“大人”普遍用来称呼各地官员,但是明朝还是以呼官职为主,到了清中后期,“大人”的称呼开始泛滥,但是也有职位高低之分,县级以下官员叫“老爷”,知府以上高级官员叫“大人”。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7e0b01f260ed0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