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钱学森故居简介
方谷园2号原本是钱学森外祖父的物业,后来,作为钱学森母亲章兰娟的陪嫁,带到钱家。
整整一百年前,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上海。回到杭州,就生活在这里,一直到3岁以后,跟随父母去北京。所以,方谷园2号应该称为“钱学森故居”。1930年,钱学森得了伤寒病,曾在这里养病近一年; 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曾回杭州扫墓,带着妻儿坐着小轿车到此来看望舅舅。“克勤克俭”为钱氏家训。2. 杭州钱学森故居在哪里
江南红巷,钱学森故居,施家山之类的
3. 钱学森故居讲解
杭州著名免费旅游景点:杭州西湖、京杭大运河、太子湾公园、河坊街、九溪十八涧、龙井村、钱塘江大桥、孤山、湘湖旅游度假区、桐庐江南古村落风景区、良渚文化博物馆 清河坊历史文化景区、钱学森故居、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等
4. 钱学森故居介绍
一: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源远流长,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到了周朝出现了中国哲学大师、道家宗师老子李耳。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南北朝时陇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断,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清河崔、博陵崔、范阳卢、荥阳郑、太原王并为中原五大高门士族。陇西李氏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强盛帝国。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
二:琅琊王氏
东晋、南朝门阀士族,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源于两汉,鼎盛于魏晋,南朝以后走向衰弱。琅琊郡为秦朝时为三十六郡之一。汉袭秦制,琅琊王氏家族世代居住于琅琊临沂,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王氏衣冠南渡、举族迁居会稽,世称“会稽王谢两风流”。南渡之后,因对故乡思念的一直都以北土地名为称呼,东晋元帝时,侨置南琅琊郡。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感叹王谢旧居早已荡然无存。琅琊王氏在魏晋南北朝几百年间,出现了当时最多的宰相与皇后,是其他家族所不能及的。
三:陈郡谢氏
门阀贵族之一。起家于魏晋时期,“淝水之战”,以谢安率其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汗马功劳,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后人将门阀士族鼎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喻为“王谢”的年代。南朝四大盛门“王谢袁萧”第二位,南朝末年走向没落。
四: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子孙迁居至涿水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始祖卢植以儒学显名东汉,肇其基业,三国卢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后卢钦、卢珽、卢志、卢谌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入局朝廷,卢氏成为北方一流高门。北魏定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北方),经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经唐代已衰,至五代基本消亡。
五:荥阳郑氏
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隋唐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六:太原王氏
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顶级门阀士族的地位。
七:弘农杨氏
西汉元鼎四年置弘农郡,杨氏是杨姓郡望,西汉丞相杨敞,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子秉、孙赐、重孙彪,“四世三公”。杨震子杨奉后代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隋朝皇室,越国公素及子玄感等。唐朝“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唐玄宗杨皇后、杨贵妃,众多杨氏驸马。
八:颖川陈氏
以汉末名士身份起家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及《世说新语》等书都记载了其家族成员历史。迄今,中国陈姓人口达7000万,全球人口总规模超过1.3亿。其中世界分布颍川陈氏子孙达6000万以上,名列中国第五大姓,在南方地区和海外名列第一大姓。
九:闻喜裴氏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者600余人;七品以上官员3000余人。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
十:吴越钱氏
赵匡胤建立北宋时,消灭了八个国家,吴越因为富庶强盛而未被消灭。吴越国王钱镠的孙子钱弘俶,为了保护百姓生命财产,主动取消吴越王位,尊赵氏为帝。钱氏名人辈出,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钱学森;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华裔生物化学家钱永健等等。
5. 钱学森故居联系电话
本届大会开幕式设在杭州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除开幕式外,大会主要活动有: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专题研讨会。由学习时报社与杭州市委联合主办,市委人才办、市委党校承办。组织有关方面负责人、专家学者、重点城市及高层次人才代表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展开专题研讨。
2.2021中国留学生论坛。2020年,首届中国留学生论坛在杭州举办。今年论坛将继续由欧美同学会、杭州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人才办、萧山区承办。论坛拟邀请欧美同学会总会领导、城市分会、国别分会及行业分会代表,顶尖人才、专家学者和留学生代表参与,紧扣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科技创新,通过主旨演讲、圆桌论坛、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探讨中国留学人才与产业、技术、资本的深度融合路径。
3.未来智造工程师大会。由工信部支持指导,临平区承办。策划未来智造卓越精英计划,包括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云计算平台与运维(算法算力)、增材制造(3D打印)、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方向。
4.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大会。由国家乡村振兴局支持指导,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杭州市政府主办,市农业农村局、建德市承办。设置项目路演、30人论坛、共富行等活动,从人才和专业角度探索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5.中国(杭州)外国人才暨长三角人才云市场招聘大会。由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杭州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主办,拱墅区承办。组织线上线下的招聘大会。定向邀请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等用人主体参与云端招聘和对接。重点邀请省内各市和长三角节点城市参会。
6.“西湖对话”。由杭州市委市政府、全球化智库(CCG)主办,杭州市委人才办、上城区承办。邀请联合国驻华协调员、联合国官员及机构代表,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跨国公司代表,全球化智库专家等,围绕“共同富裕与人才贡献”“国际人才与世界名城建设”开展对话。
7.“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杭州行。由杭州市委市政府、全球化智库(CCG)联合主办,杭州市委人才办、上城区承办。8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代表回信。此次邀请该项目外籍青年代表参访杭州,实地了解杭州国际创新创业环境,参加“西湖对话”活动和文化体验,加强中外青年人才交流互鉴,更好促进理解对话。
8.“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院士专家杭州行”系列活动。由杭州市委市政府主办,市科协、上城区、富阳区承办。主要内容包括钱学森故居改陈布展后正式开放、院士巷落成启用,院士沙龙和“院士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传承和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同时借助院士的智力优势为杭州建言献策。
9.“创客天下·杭向未来”2021杭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由杭州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承办。今年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26余个国家的1341个项目中遴选9个留学人员项目和3个外国人项目进行总决赛,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竞赛形式,通过项目推介、评委提问交流,决出一二三等奖。
10.“揭榜挂帅·全球引才”科洽会。由杭州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钱塘区、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院所的科研实力,针对生物医药产业薄弱环节与企业“卡脖子”问题发布需求榜单,组织召开产业创新发展精准项目对接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邀请省内各市生物医药企业参会。
11.杭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才引智群英榜发布暨人力资源服务和产品创新创优路演。由杭州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主办。首次重磅发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才引智群英榜”。遴选优秀人力资源服务和产品项目,以路演形式进行角逐,展现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趋势。
12.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发起主办,钱塘区承办,是国内医药行业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产业盛会之一。
杭州市直有关单位和各区、县(市)还将积极与各类社会主体合作,举办中科院科学节·杭州、千岛湖论坛、全球英才讲杭州故事、全球私募基金西湖峰会、运河国际人才节、西湖英才创享日、逍遥荟等共40余场系列活动。
6. 钱学森故居在哪
1.背井离乡:旧社会有多少穷人背井离乡到外地谋生特别是年关临近还不起富人债务的穷人不得已成群结队,选择离开家乡躲债,他们谁愿背井离乡呢!
2.荣归故里:那些日思夜想伟大祖国的游子,像钱学森、周恩来等等他们心里装的是祖国,他们想的是祖国的复兴。他们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克服重重艰难危险终究荣归故里为祖国的事业奋斗一生。
7. 钱学森的故居中关村
有人疑惑,杨绛明明是女子,为何称之先生?
古时称学识渊博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为先生,无论男女。只是女性很少抛头露面,故先生多指男性。
杨绛学贯古今,从容旷达,她的作品既有洞察世事的深刻,又有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情怀,先生之誉实至名归。
与杨绛先生一样,我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李佩女士也被称为先生。
李佩先生(1917-2017)
她被誉为中科院“最美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历经中国激荡百年,个人命运不断起伏。中年丧夫、晚年丧女,在无数人觉得她扛不住的时候,她拖着瘦弱的身躯,毅然决然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
纵观李佩先生的一生,不仅感叹: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女神,这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01
很多人知道李佩,源于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夫人。
2017年的清明节,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为郭永怀及李佩举行了合葬仪式。墓碑上写着:“一对伉俪,两种传奇。怀瑾佩瑜,师表后继”。他们相依而眠,诉说着分离半个世纪的悲欣交集。
郭永怀
郭永怀,一个足以震颤华夏的名字。
他的身上有两个唯一:
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三个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顶尖人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
好友钱学森曾说,美国人说我抵得上5个师,那么郭永怀至少能抵10个师。
而夫人李佩的经历同样传奇,她是著名应用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培养了无数院士和弟子。
李佩祖籍江苏镇江,自幼生活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中,父亲李保龄是开滦煤矿工程师,早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留学经历,让他格外注重对子女的教育。
李佩
1936年,18岁的李佩一举考上三所名校: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作为新时代女性,李佩选择了男女合校的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攻读。
“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沦陷,李家搬到了暂时安全的天津租界。李佩并不想躲在家里,她想前往西南联大继续求学。
相对学业,父亲更看重女儿的安全。由此,父女俩常常发生争吵。在家里忍了半年的李佩,找准机会和两个女同学一起出逃昆明,带走了家里的500大洋,留下一张借条与父母不辞而别。
性格倔强的她将自己的名字“李佩珍”改为“李佩”,似乎暗示着与自己格格不入的家庭气氛决裂。
望着冰冷的借条,父母极为痛苦,多年过去仍不能释怀。
02
从西南联大毕业后,李佩并未从事经济专业的工作,这在抗战的年代并无施展机会。她先加入了中国劳动协会重庆分会,帮助中国劳工争取权益,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正基于此,在1947年2月,她得到了一个去往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的机会。
没想到,她在这里遇到了后来的丈夫,时任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院的教授郭永怀。
彼时的郭永怀,已经进入了国际顶级科学家行列。在两年前,他的一篇论文为解决飞行速度遇到的“声障”难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人类从此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这位冉冉升起的华裔科学家明星的讲座,吸引了康大诸多学子聆听,其中就包括工商管理专业的李佩。
李佩不懂航空知识,却对同胞取得的成就欢欣鼓舞。见到郭永怀本人后,一打听才知道这位睿智踏实的学者竟然是西南联大的学长。
他乡遇故知的郭永怀也非常高兴,两人越聊越投机。多次约会之后,共同语言让两颗心走得越来越近,一年后,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结婚照片
郭永怀虽然是理工出身,但酷爱西方古典音乐,这对极了李佩的胃口。两个有趣的灵魂,时而在家欣赏名曲,时而出去结伴旅行,度过了婚后的甜蜜时光。
与此同时,郭永怀的科研事业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于1949年提出奇异摄动理论,在多种学科中均可以实践应用。
我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位顶级的科学家,美国怎么会无动于衷?果不其然,美国对郭永怀极为重视,几次邀请他加入美国的秘密项目,允诺优厚的条件。
李佩回国探亲,给郭永怀说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矢志报国的火焰在胸中燃烧,他想立即回到中国投入到科学建设中去。
美国人重重阻挠,威逼利诱,严重干扰了郭永怀的理想抱负。
在忧虑中,女儿郭芹的降生为这对夫妇增加了快乐。同时,取得康奈尔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李佩,留校教授中文。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郭永怀夫妇一直在寻找机会回国。
为了不给美国调查机构留下口实,郭永怀和李佩商量之后,将自己多年研究的珍贵资料付之一炬,包括很多未发表的重要数据,拖了整整四年才被美国放行。
当时在美国的胡适是郭永怀夫妇的好友,因为当时新中国正在批判胡适的思想,所以临行前胡适自觉不便,并未出现在送行的人群中,但他留下了一句感慨的话:“像郭永怀这样的人都要回国了,这真是人心所向啊。”
郭永怀、李佩夫妇
1956年10月,郭永怀、李佩带着5岁的女儿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03
积贫积弱的新中国,最受人制约的是科技,最缺乏的是人才。所以,郭永怀首先着手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优秀人才。
郭永怀讲:“我们回国主要是为了国家培养人才,为国内的科学事业打基础,做铺路人。我们这一代,你们以及以后的两三代,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在钱学森的邀请下,郭永怀加入到秘密研制原子弹的工作中来。
自从接到这个命令后,李佩看到丈夫好像变了一个人,他把女儿“扔”到了内蒙大草原,家里的冰箱和电风扇也被搬到了研究所,就连夫妻间的沟通都充满了异样的气味。
1961年,李佩从中关村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英语教师,用祖国培养英语人才。
经过无数个艰苦的日子,原子弹终于研制成功。直到郭永怀开心的与同事喝酒,李佩才大概了解了丈夫这几年不对劲的原因。
这段时间,国内正值浩劫,郭永怀受到保护没有受到批斗,可是李佩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因为曾留学美国,被造反派诬蔑为美国特务,李佩被隔离审查了整整六年。
原子弹研制成功后,郭永怀又投入到热核导弹的紧急攻关中。他在戈壁沙漠一呆就是几个月,无暇顾及李佩与女儿。
1968年12月4日,在西部实验基地发现了重要数据的郭永怀,为了与相关专家研讨尽快得出结论,他坚持乘坐夜班飞机前往北京。
天妒英才,着陆前飞机突遇故障,直直地栽了下去。赶来救援的人们,在散落的机身碎片中,发现了两具合抱的尸体。经过仔细辨认,证实遇难者是著名科学家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
在烧焦的两人中间,是一个几乎没有破损的文件包,那里装着郭永怀刚刚得出的珍贵数据。
人们看到,两个人的膝盖是弯曲着的,可以想象危急时刻,郭永怀与牟方东是怎样的伟大。在场人员见到这一幕,无不落泪。
听到郭永怀罹难的噩耗,正在处理外事活动的周总理,失声痛哭。
很快,李佩也知道了。她站在家里的阳台上,几个小时没有说话。
说好了一辈子的相守,你却先我而去,痛彻心扉。
接下来,该怎么办?
04
米兰·昆德拉说过,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她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人还得走下去,而且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走下去,去克服它,而不是让它来克服自己。”
李佩继续着自己的事业,中国外语教学依然任重道远。
1970年,她随中国科技大学南迁合肥。前路漫漫困难重重,她仍未脱离审查期,不能正常工作,来往信件也要经过审查。她并未消沉,她抓审查的“空子”,见缝插针教学,培养了一批卓越人才。
十年浩劫结束后,她被调回北京,出任刚刚成立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主任。
没有合适的教材,她自己编写;没有合格的老师,她四处去挖人;为了培养更多实战的英语人才,她创设了各种英语进修班,尽量追回被耽误的时光。
卓越的工作,让她成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这也让她有了更多的学术自由。
但李佩并不满足。
外语固然重要,但毕竟是工具,重要的是利用外语学习到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地建设国家。
作为科学的基础,物理领域,成了突破口。
1979年,她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的建议下,开启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学生”项目(CUSPEA)。
其中的英文考试的题目和阅卷工作就由李佩负责。在递交给美国大学的英文水平证明书中,如果有李佩的签名,一定会被通过。
项目实施十年后,近千名中国优秀人才前往美国一流大学留学,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成了中国飞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毫无疑问,怀抱家国情怀的李佩,成为了一盏探照灯,照亮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05
人们敬爱李佩,并不止于她的学术贡献,更在于她做人的风骨。
尽管在外人看来,郭永怀和李佩这对伉俪,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无论怎样称赞都不为过,但她很少提到“老郭的死”,却常惭愧自己做的不够。
“有时候我连小事也做不了,比如说中关村的交通,骑自行车者横冲直撞,甚至撞倒过老院士、老科学家,我想拦住这些不讲公德的骑车人,问问他们为什么不遵守交通规则,但他们跑得太快了,我追不上。
被称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也步入了人生的暮年,她到了该歇歇的年纪。如果说退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李佩唯一表达过开心就是“退休了坐公交车可以免票了。”
”
可她没有一天退休,她接着给博士生上英语课,一直上到80来岁。
1991年,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作为钱学森的老友,李佩受邀参加,但被她拒绝了,因为她那天要上课,不能请假。
1996年,李佩的女儿郭芹因病去世,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也离她而去,李佩仍旧未表现出太多的悲伤,未缺过一堂课。
愈发清瘦的身体,用沙哑的嗓音,与命运继续抗争着。
1999年,国家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李佩代夫领奖,带回重达515克的纯金奖章,到家后就甩给孩子作为玩具。这不仅让人联想起,当年伟大的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后的举动,简直如出一辙。
四年以后,这枚奖章被李佩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让时任校长朱清时感动不已。
2008年,李佩将多年积蓄60万元捐给力学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设立的郭永怀奖学金。有人提议办个仪式,被李佩拒绝:“捐就是捐,还办什么仪式啊”,先生风骨,可见一斑。
“钱学森之问”抛出以后,李佩觉得不能只谈论,需要“争论”。81岁的高龄,她组织“中关村大讲坛”,亲自邀请各个领域的顶尖大师开坛,当然这些人,也只有她能请得动。
每周一次,坚持了13年,被人称为“中关村的明灯”。
直至94岁,身体实在扛不住,才关闭了论坛,但仍旧小规模的组织研讨会,建言献策。
“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注意健康,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尽可能多为大家做一点事。太高的理想我做不到,我只能帮助周围的朋友们,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
06
在北京中关村海龙大厦的斜对面,有一片很不起眼的三层灰砖小楼。熟悉的人都知道,这片楼叫”中关村特楼”,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为重要科学家建造的公寓。
中关村特楼,李佩在这里住了60年,直至去世
曾在这里来去匆匆的人,你一定非常熟悉。
有钱学森、钱三强、赵九章、童第周、王淦昌等等诸多大师,他们也有一对邻居,郭永怀和李佩。
郭永怀牺牲后,李佩一直住在13号楼。几十年来,她没有动过郭永怀生前用过的旧物,就像老郭一直没有走。
她让朋友把一株被刨出的迎春花移植到13号楼下,因为“老郭最喜欢的就是迎春花了。”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每一届的学生都知道,他们曾经有过两位最棒的老师,郭永怀和李佩。他们的爱国报国事迹被中科大排成音乐剧《爱在天际》,场场爆满,掌声不息。
李佩也曾受邀观看演出,然而在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很难见到波澜,就像看别人的故事。
《爱在天际》中,李佩有一句台词,说给去世后的郭永怀:“我等你,你不回来,我不老。”
2017年1月12日,李佩因病去世,享年99岁。
2018年初,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编号212797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李佩星”。
从此,“爱在天际”成为回荡在宇宙中永恒的旋律。
07
小时候,课本上常这样写,“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
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们为何这样“傻”。
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道: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8. 钱学森纪念馆介绍
为了找到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的方法,蒋百里、蔡锷、张孝准三人踏上了远赴日本的求学之路。彼时的他们或许没有想到,此次归来,他们已经焕然一新。
蒋百里、蔡锷、张孝准都是中国最优秀的留学生,他们三个人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进入了日本士官学校。尽管身为中国人远在异国他乡,可是蒋百里、蔡锷、张孝准三人却依旧有着让其他人刮目相看的能力。
他们在学校的成绩名列前茅,蒋百里更是凭借着自己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日本天皇赠送的武士刀。
曾经的辉煌只是人们偶尔人生旅程的见证,而那些未来的目标才是真正支持人们一直走下去的动力。蒋百里、蔡锷、张孝准三人学成归国,准备大展拳脚,而他们学成归国后,到底发展得如何呢?
名震四方
优秀的人总是能够在不知不觉之间吸引别人的目光,那些不经意间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是所有人的梦寐以求。蒋百里在回国之后成为了保定军校校长,在袁世凯手下担任重要官职。不久之后,蒋百里在各个军阀之间周旋,他曾经是许多著名军阀的军师。
人生的选择千千万万,成功的道路也拥有众多的出口。外界对于蒋百里的印象始终停留在他极高的军事素养,却鲜有人知道蒋百里也是一个合格的作家。
《国防论》一书是蒋百里的军事类代表作,而之后这本书也成为了众多学校的军事教材。蒋百里将文学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也曾经同徐志摩、章太炎等著名文学家、作家交流心得。蒋百里不仅仅只是一个只会舞刀弄枪的莽夫,更是一个文武双全、全面发展的人。
1938年,蒋百里成为了陆军大学的校长,却在陆军大学搬迁的过程中永远离开了人世。蒋百里去世的那一刻,无数的人泣不成声,那是一代人的回忆,更是一代人的希望。正所谓虎父无犬子,蒋百里的5个女儿都在自己的领域中颇有建树,而三女儿蒋英的丈夫正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不懈追求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追逐着自己内心所爱,拥有坚定的目标,人生便从此有了正确的方向。蔡锷回国之后曾经在大清王朝的统治之下担任着训练新兵的任务。
辛亥革命爆发之时,蔡锷揭竿而起,为推翻清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久之后,他成为了云南都督。蔡锷因为过硬的军事实力获得了一众追随者,势力日渐膨胀的他被袁世凯提防,于是他不得不接受被迫软禁的命运。
在自己红颜知己的帮助之下,蔡锷成功逃脱,东山再起。袁世凯复辟帝制之后,蔡锷是护国军的领袖,坚决打击袁世凯倒行逆施的荒唐行径。袁世凯离世之后,蔡锷成为了新任总统黎元洪的手下,他在四川担任督军兼任省长。
然而蔡锷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为了养病,他再一次远赴日本。在日本养病期间,蔡锷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终抢救无效,英雄落幕。蔡锷生前享受着最高待遇,死后也尽享哀荣。北洋政府专门为蔡锷举行了国葬,而他也是民国历史上国葬的第一人。
英雄落幕
名震日本军校的第三杰是张孝准,在日本期间,张孝准已经成为了正式的同盟会成员,回国之后,张孝准自然成为了辛亥革命队伍之中的一员。尽管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统治十分黑暗,但是张孝准一直坚守着自己内心的信仰和目标。
袁世凯将革命果实窃取之后,张孝准一直在反对袁世凯的道路上奔走呼号,他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更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蔡锷和张孝准的关系十分好,在他被软禁期间,张孝准曾经多次伸出援手。不久之后,张孝准帮助蔡锷成功从袁世凯的圈套中逃脱,也是重情重义的最好典范。
人生终会落幕,散场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张孝准的上级、朋友接连离开,一向坚强的他突然对官场的起起伏伏放下执念。
不久之后,张孝准离开了政治舞台,选择成为一名商人,他旗下建立了众多公司,也曾经是富甲一方的成功人士。1925年,张孝准突发脑溢血,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着的世界。
没有人会一生辉煌,亦没有人会一生跌落谷底。生活便是这样一个起起伏伏的过程,人们无法预料到下一秒,却愿意为了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拼尽全力。明知前路艰难,人们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退一步有退一步的勇气。愿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拥有充实而充满意义的人生。
9. 钱学森故居地址
家族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一个社会群体,通常有几代人,几十代人。中国历史上不缺少大家族,他们或是书香门第或是门阀贵族或是皇亲国戚。
全球有很多知名家族,他们的历史也有几百年。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上,中国有最为知名的十大家族。
一:陇西李氏 。
陇西李氏源远流长,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到了周朝出现了中国哲学大师、道家宗师老子李耳。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南北朝时陇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断,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清河崔、博陵崔、范阳卢、荥阳郑、太原王并为中原五大高门士族。陇西李氏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强盛帝国。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
二:琅琊王氏。
东晋、南朝门阀士族,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源于两汉,鼎盛于魏晋,南朝以后走向衰弱。琅琊郡为秦朝时为三十六郡之一。汉袭秦制,琅琊王氏家族世代居住于琅琊临沂,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王氏衣冠南渡、举族迁居会稽,世称“会稽王谢两风流”。南渡之后,因对故乡思念的一直都以北土地名为称呼,东晋元帝时,侨置南琅琊郡。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感叹王谢旧居早已荡然无存。琅琊王氏在魏晋南北朝几百年间,出现了当时最多的宰相与皇后,是其他家族所不能及的。
三:陈郡谢氏。
门阀贵族之一。起家于魏晋时期,“淝水之战”,以谢安率其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汗马功劳,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后人将门阀士族鼎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喻为“王谢”的年代。南朝四大盛门“王谢袁萧”第二位,南朝末年走向没落。
四: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子孙迁居至涿水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始祖卢植以儒学显名东汉,肇其基业,三国卢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后卢钦、卢珽、卢志、卢谌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入局朝廷,卢氏成为北方一流高门。北魏定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北方),经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经唐代已衰,至五代基本消亡。
五:荥阳郑氏。
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隋唐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六:太原王氏。
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顶级门阀士族的地位。
七:弘农杨氏。
西汉元鼎四年置弘农郡,杨氏是杨姓郡望,西汉丞相杨敞,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子秉、孙赐、重孙彪,“四世三公”。杨震子杨奉后代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隋朝皇室,越国公素及子玄感等。唐朝“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唐玄宗杨皇后、杨贵妃,众多杨氏驸马。
八:颖川陈氏。
以汉末名士身份起家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及《世说新语》等书都记载了其家族成员历史。迄今,中国陈姓人口达7000万,全球人口总规模超过1.3亿。其中世界分布颍川陈氏子孙达6000万以上,名列中国第五大姓,在南方地区和海外名列第一大姓。
九:闻喜裴氏。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者600余人;七品以上官员3000余人。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
十:吴越钱氏。
赵匡胤建立北宋时,消灭了八个国家,吴越因为富庶强盛而未被消灭。吴越国王钱镠的孙子钱弘俶,为了保护百姓生命财产,主动取消吴越王位,尊赵氏为帝。钱氏名人辈出,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钱学森;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华裔生物化学家钱永健等等。
以上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家族并不是按照门阀贵族来划分,其中有门阀贵族亦有至今仍存在的大家族。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4626dcd43b17c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