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主体“一源三流”。 “一源”指的是 “三流”指的是 、 和 ?
许多民办学校尽管设施精良、硬件一流,可是由于管理不善、教学质量不佳,没过多久就纷纷倒闭;而这所学校办学条件非常简陋,没有像样的食堂和操场,甚至教室里没有一台多媒体电脑,师资一般,生源一般,却连续三年夺得当地中考第一名的桂冠;
易经大师排名
邵伟华
练力华
李顺祥
任纪光
一源三岐指的是哪三脉?
一源三岐指的是督脉、任脉、冲脉。
督脉行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腹部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由于3条经脉各自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又有相互交会,不仅有循行路线上的一源三歧,又有人体基本物质上的一源三歧,故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人体之精、气、血、阴、阳实乃一源,故在临床治疗中有气血互生、阴阳互求的原则与方法。
其次,冲、任、督一源三歧,故其各自腧穴主治亦有相通之处,同样可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灵活运用。例如男性生殖机能异常除取督脉穴外,同样可取冲、任脉穴位,而妇科病证不仅可以调理冲任,同样也可取督脉穴位治疗。
扩展资料:
督脉行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腹部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三条经脉既同起自胞宫,经气自然与胞宫相通,因此,从三条经脉选穴,采用温经活血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药气可由穴位经过经脉直达胞宫,去除胞宫的寒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源三岐
易经的来源,易经的原理从何而来
《易经》的来源:
《易经》是中国古代人们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例如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易经》的原理:分成几个部分,
一方面是形式与内容,例如孔子总结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另一方面是逻辑推理,例如孔子总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又如“太极分二仪、二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易经》原文是用“生”的,并不是用“分”的)
还有卦、象、辞等,是与实际情况来对应的
国学科普:为什么说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中国最有智慧的书,应该是易经。因为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最高智慧,易经的思想系统深刻影响了儒家等思想。可以这么说,要想寻找一把解开中国文化的钥匙的话,非易经莫属。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交替的变化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其实,从一开始,《易经》就被看成是一本用来算命的书。你在公园的角落,喧嚣的市井中,经常会看到有人打着易经大师的旗号,为人打卦算命,煞有介事地为人预测吉凶,结果连城管来了收了他的摊子,他也没有算出来。所以,仅仅把《易经》看成是算命的工具书是庸俗而危险的。
作为《周易》的基础的八卦,其实起源于中国原始宗教的占卜术。商朝人特别鬼神,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占卜一番,他们最初是在龟甲或兽骨上钻孔,然后用火烧,观察龟甲或兽骨上裂纹的走向,就像是我们今天看手掌纹的走向一样。然后根据这些裂纹的走向,做出解释,这种占卜的方法叫“卜”。但这个方法实在是很不方便,因为这些裂纹的走向千变万化,太复杂了,只有专业的巫师才能掌握,不方便占卜术的普及。到了周朝,人们发明了一种新方法,用蓍草经过多种组合组成一卦,找到相应的卦辞,就可以预知吉凶啦。而《周易》就是当时占卜的工具书,相当于现在新华字典的地位。
现在的《周易》,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称为《易经》;另外一部分是解释卦辞与爻辞的注释,传说是孔子所作,称为《十翼》,也统称为《易传》。按照《史记》的记载,《周易》应该起源于商朝和周朝那个时期。
卦是由“—”和“--”两种符号组成,“—”叫阳爻,与之对应,“--”叫阴爻。由三个爻这按照不同的排列组合而成八个图像,叫八卦。分别是乾 ,坤,震 ,巽 ,坎,离,艮 ,兑。《说卦传》中解释说,“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艮为山,离为火,坎为水,兑为泽,巽为风。”
从《周易》的本质上来说,这是古人探索宇宙起源的一种高度发达的符号学。但是《周易》从诞生开始,它的重心不是探索宇宙,没有进一步追问宇宙起源的问题,而是将重心落实到人在人世间的吉凶祸福上面。它关心的是人在世间的命运,是追问人生的意义和吉凶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易》想要确立的,正是人生的意义。
周易将宇宙天地和人类社会总结为阴阳两种,并认为是阴阳两种力量的交互感应,推进了宇宙天地和社会的发展,阴阳是天地运动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在周易中,阳代表天,阴代表地,阴阳交感产生万事万物。阳代表男,阴代表女,阴阳交感产生人类以及社会。
所以,在《易经》中的一些“吉”的卦,一般都是上下两卦具有相通交感性质的,与之相反,一些“凶”的卦,一般都是上下两卦没有相通交互感应的性质的。也就是说,《易经》的作者善于从交互感应的观点去观察万物的动静与发展变化,并认为,凡是有动象、有交感之象的卦,有发展前途,所以称之为“吉”。
比如,易经中的泰卦上卦是地,下卦是天,地在上而天在下。按照一般的理解,这个就是把天和地的顺序弄拧了,这叫天翻地覆,是大凶之象,但是古人不是这样想。天是阳气所凝,阳气上升;地是阴气所聚,阴气下降。阴阳交互感应,引起天地的运动,而运动的事物是吉的。与之相反,周易中的否卦,天在上,地在下,看来符合自然的秩序,但实际上,天地的阴阳之气,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二者根本就没有机会“约会”,没有机会发生交感,没有交感就没有运动,而静止不动的事物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可以看到,周易的作者们认为,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是对立矛盾的交互感应推进了事物的发展。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周易中包含了大量朴素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易”最主要的意思是变化。指的是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中,而这种变化又体现为对立双方矛盾的相互转化,由阳到阴,由阴到阳,无论是自然还是生命直到人生的变化,都是矛盾互相转化的结果。而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循序渐进的,一旦超过最高的发展阶段,必定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道理。
以乾卦为例,它的卦辞是这样写的:
初九(第一爻):潜龙勿用。
九二(第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第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第四爻):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第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第六爻):亢龙有悔。
古人喜欢龙,崇拜龙,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所以,用龙来代表一个人在社会的发展历程。初九象征在一个人的开始阶段,他的力量很微弱,处于潜伏的蓄势待发的阶段。九二,经过积蓄力量,龙摆脱了潜伏的状态,从水下开始进入地面,事业有了小的起色;九三,随着事业和地位的发展,人难免会志得意满骄傲自大起来,这时候,《易经》让我们要每天都要努力奋斗,最重要的是保持谦虚谨慎,这样才可以免于灾祸。在九四阶段,龙进入了深渊之中,可谓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事业和人生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九五阶段,龙开始获得极大的成功,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人生往往都是如此,人生的历程就像是抛物线,在到达顶点之后,开始下降。《周易》很早就认识到这个人生的道理。在上九阶段,狂暴亢进的龙开始走向停滞和下降阶段,事物不再发展,开始走向它的反面。这一卦,用龙来比喻我们的事业和人生,它告诉我们,人生有进就有退,有得必有失,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有喝凉水塞牙的时候。就像是宋代诗人陆游所说的那样,“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一村”一样。当你“潮平两岸阔”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乎所以,要知道乐极生悲的道理。当你陷入人生的苦难之中,也不要灰心丧气,须知“风物长宜放眼量”,否极泰来的道理。
在乾卦中,《周易》告诉我们,无论处于人生的什么阶段,都应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个君子,一方面应该昼夜勤勉不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另一方面,要时刻审视自己,反省自己的内心,做到居上位而不骄不躁,居下位而无忧无虑,如此才能无灾无难。
《周易》还告诉我们,持之以恒地保持自己美好的道德和努力,是获福免祸的关键。《恒卦》中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意思是不能长久地保持自己美好的道德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最终就会失败。它给我们开出了人生成功的“药方”,一是恒其德,二是恒其志。
事实上,《周易》就是用大自然的象数来代表宇宙万物发展的规律,就是矛盾的发展变化,它的哲学思考的重心从一开始就没有放在对宇宙万物自然规律的探索上面,而是通过自然的发展变化,探究人如何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人如何面对自己波涛汹涌的内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易是中国人生哲学的起源。如果说,古希腊哲学从一开始是探索宇宙起源和自然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而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则是教人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是关怀人类、关怀社会,如何完善人性的问题,这也是中西方哲学的根本分野。
11:为什么说《易经》是文化之源
潘守宇在易经研究会上的发言提纲
易经是万经之源!
易的3种含义是简易、变易、不易!
易字的组成时上日和下月,易经是用日月的运动规律来研究世界上一切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经典中的经典,是智慧中的智慧,是人生事业的指南,是趋吉避凶的宝典。
孔子在《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二、解析(个人浅见,抛砖引玉) 伏羲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其实,反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外,观察天地万物,在内,观察自身奥妙,明白了外在“大宇宙”与自身“小宇宙”的奥秘,然后才“发明”了“八卦”。 这一点(“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易经》中被反复论证——《易经》每一卦都有“卦德”,这就是以”自然之道(天道)”解释“人道”,《易经》也因此成为一切古代典籍、诸子百家思想(也是华夏民族思想)的源头。 只要看一看“乾”、“坤”
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知道,观察天地(“远取诸物”),得天地之德,天地何德?乃人之德(“近取诸身”)。故学习《易经》,是一种知识的积累,
更是一种道德的自省!别的不说,想想“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者一阳一阴,相辅相成)两句,如真能理解并践行,受用终生!
《易经》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
研究周易的目的,就是要明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向天学,向地学,向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学,向古人学,向今人学,把内求与外求相结合,进行自身修炼,通过‘悟’而达神明。适生存,趋吉利,图发展,追求知‘道’的境界,达到最终与自然界的和谐。
人是之然的产物,要因天之序,中国就是心国,一切从心开始,您我的良心就是上帝,您我的灵魂心灵 一旦觉悟了,就是宇宙的主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物我一如,也就是后来佛传入中 国的梵我一如!
为了使您的事业家庭运行在恰当的地位;恰当的限度;恰当的时间 (即最佳、最好、最合适)。使您的事业臻至完美,并保住完善状态。一定好好研究体悟易经。
一人之身有天地之象,一人之身有宇宙之象,一人之心有宇宙真理,我心即是真理,真理即是我心。
身家国同构,天地人合一。李时珍《七经八脉考》说:“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用一人之身体天地之象,宇宙之象,用一人之心追求宇宙真理,自觉了再去觉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一个好好修身的人才能够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个珍爱生命,好好修身的人,您不会把破坏江山,破坏宇宙和谐当事业干!你们往那里一坐,你要学过《皇帝内经》,就是一个小周天,坐在那如果腿盘上的话就是一个标准的小周天,这个地方从会阴学穴开始到这里,这个地方叫做督脉,下面的叫任脉又到会阴穴,舌头一抵上颚,天池穴一打开整个身上的任督二脉一通,那就是一个周天。地下的24快骨头督脉上对应着24个节气,心为火,肝为木,肺为金、脾为土、肾为水。人身体上就是个小宇宙,小天地。我讲到这里你就知道为什么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就知道为什么大学里面讲: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老子告诉你:修之以身,其德乃真。庄子告诉你:先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一个不认识自己的人,一个不向内关照的人,你离真理越来越远,你离宇宙的本相越来越远
这是我们文化里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们往那里一坐,学过易经的人知道,两个眼睛是断开的,断开的为阴爻,两个耳朵是断开的,阴爻,鼻子中间是断开的,阴爻,三个阴爻加在一起是坤卦。嘴断不开的,大小便断不开,乾卦。乾坤两挂中间的这个位置,人中穴。里面就是任督二脉的衔接点。所以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乾坤两挂的内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卦坤卦放在一起就是个泰卦,你坐在那儿就是个泰卦,地天为泰,我们都知道国泰才能民安。人一站起来又是一个大周天,脑袋是圆的,脚是方的,会打太极拳的人都知道,拇指走的经络是肾经,肾为水,水生木,
这是肝经,木生火,这是心经,火生土,这是脾经,土生金,肺经,所以打拳的时候,五行都是攒蹙的,再回来以后,阴阳又是深刻的,所以经络一通开,内外一抽合,这是太极拳,否则你打的那最多的是太极操,或者是太极舞,那根本都不是。太极拳是个修身的拳,是一个文化拳。最早的太极拳的拳谱,现在都没人打了,太极拳根本就是一个文化,几个动作一通,从无极打到太极,太极一出来两仪、两仪打完了,从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四象打完了,然后打八挂,从前挂打到空挂;从自强不息打到厚德载物,然后打六十四卦。所以孔子说:一个人一但把易经整明白了,人就没有什么疑惑了。所以虽然孔子史书记载他:过目成诵,记忆力强,但学易, 韦编三绝。把竹简用牛皮绳穿起来,三次,磨断多次。
人是之然的产物,要因天之序,中国就是心国,一切从心开始,您我的良心就是上帝,您我的灵魂心灵一旦觉悟了,就是宇宙的主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物我一如,也就是后来佛传入中国的梵我一如!
朱熹提出"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也;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类"的"天人合一"思想。鬼谷子在《阳符经》中更是深刻地阐明"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必定人也"。
善易者不占,道德一旦读懂了,阎王见了拱手,牛首马面结束皈依,十八层地狱狱逍遥,三十六宫,宫宫均在,所以说《道德经》章章解难,行行消灾,字字灭罪,悟一字得一字之果,悟一句得一句之功。
《道德经》是在所有的宗教之前,一部让人觉悟的经典!
心怀大梦,道可达人;心存大美,道不远人;心兼大爱,道必助人;心生大智,道定成人。
《黄庭经》∶尺宅寸田可治生!:尺宅是大脑寸田是心,先修心,再拜佛!
天人合一,人心静,四海静,人心安,众生安,人心平,天下平!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例如日本江本胜博士的《生命的奥秘水知道》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
人养屋,屋养人,
精满神旺气足,当一个人活得精彩,激情,很有斗志,活得很美的时候,他的身与心,身心与周围的人和事,环境都产生了爱的共振,也就是佛家讲的梵我一如,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
一、什么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天(即大自然)与人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相应相合的统一整体。天是一个超巨系统,人是一个子巨系统;人具足天的全部信息,天的信息亦可在人身上体现出来。研究人的生命现象不能从自然界剥离出去,只能在天人一体的整体关系中去把握。人身是一个小天地,宇宙亦是一个大人身。这是观察人体生命的根本立场和方法论。
天人合一理论是上乘修炼的理论基础。它既是天人整体观的哲学凝炼,也是修炼到高层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