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开始对日本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对于初学者来说,日语阅读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方式。日语阅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日语水平,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和社会。那么,日华们应该读些什么呢?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1、日的组词有哪些呢?
优质回答1:日字的组词有哪些 : 日子、 白日、 春日、 往日、 明日、 日月、 日光、 落日、 多日、 日用、 冬日、 生日、 值日、 日常、 日夜、 日历、 昨日、 末日、 近日、 日记、 假日、 昔日、 旬日、 日规、 翌日、 日中、 正日、 日冕、 日期、 日班、 竟日、 日前、 日华、 旧日、 元日、 圩日、 闰日、 日元、 即日、 今日
优质回答2:组词有日子、白日、往日、日用
造句14)他过着如履薄冰的日子。
(15)当初爷爷奶奶靠微薄的工资养育四个子女,日子过得很艰难。
优质回答3:组词造句:今日4, 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5, 所谓指鹿为马,今日是处处一现实。6, 错误未必全在他,你也应该反躬自省,他到了今日的地步,你是于心有愧的。
2、带兰和徐的成语或诗句?
优质回答1:兰质薰心 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气质采兰赠药 兰:兰花,花味清香;药:芍药。比喻男女互赠礼物,表示相爱。吹气胜兰 气息象兰花那样香。形容美女的呼吸。春兰秋菊 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芳兰竟体 芳兰:兰草的香气;竟体:满身。香气满身。比喻举止闲雅,风采极佳。桂殿兰宫 建筑气派,设备华美的宫殿。桂馥兰香 桂、兰:两种散发芳香的花;馥:香。形容气味芳香。蕙心兰质 蕙、兰:都是香草名。蕙草样的心地,兰花似的本质。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金兰之契 金:比喻坚;兰:比喻香;契:投合。指交情投合的朋友。兰薰桂馥 原比喻恩泽长留,历久不衰。后用来称人子肖孙贤。兰质蕙心 形容美丽而聪明。兰摧玉折 旧时多用于哀悼人不幸早死。兰芝常生 兰芝:兰草和灵芝草。比喻高尚的美德长在。兰因絮果 兰因:比喻美好的结合;絮果:比喻离散的结局。比喻男女婚事初时美满,最终离异。澧兰沅芷 沅、澧:都是水名;兰、芷:都是香草。比喻高洁的人品或高尚的事物。兰桂齐芳 兰桂:对他人儿孙的美称;芳:比喻美德、美声。旧指儿孙同时显贵发达。兰艾难分 好人、坏人难于分清。兰心蕙性 比喻人品高尚,举止文雅。兰艾同焚 兰花跟艾草一起烧掉。比喻不分好坏,一同消灭。契若金兰 比喻朋友交情深厚。披榛采兰 披:拔开;榛:丛生的荆棘。拨开荆棘,采摘兰草。比喻选拔人才。絮果兰因 兰因:比喻美好的结合;絮果:比喻离散的结局。比喻男女婚事初时美满,最终离异。谢庭兰玉 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芝兰玉树 比喻有出息的子弟。沅��澧兰 沅、澧:都是水名;��、兰:都是香草。比喻高洁的人品或高尚的事物。芝兰之室 比喻良好的环境。采兰赠芍 兰:兰花,花味清香;芍:芍药。比喻男女互赠礼物,表示相爱。吹气如兰 见“吹气胜兰”。摧兰折玉 摧:摧残,毁掉。毁坏兰花,折断美玉。比喻摧残和伤害女子。桂折兰摧 喻品德高尚的人亡故。桂子兰孙 对人子孙的美称。金兰之交 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金兰之友 指亲密的朋友。空谷幽兰 山谷中优美的兰花。形容十分难得,常用来比喻人品高雅。兰熏桂馥 比喻恩泽长留,历久不衰。兰质熏心 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气质。兰芷之室 兰、芷:两种香草。比喻良好的环境。亦作“芝兰之室”。契合金兰 契合:投合。金兰:指朋友间相处信诚。形容朋友间意气相投,感情深厚。亦作“契若金兰”。迁兰变鲍 语本《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后以“迁兰变鲍”比喻潜移默化。谢兰燕桂 谢兰,系“谢庭兰玉”之省称;燕桂,《宋史・窦仪传》载:“仪学问优博,风度峻整。弟俨、侃、��、僖,皆相继登科。冯道与禹钧(窦仪父)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缙绅多讽诵之。”时称窦氏兄弟为燕山五龙。后遂以“谢兰燕桂”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义结金兰 结交很投合的朋友。沅��醴兰 见“沅芷澧兰”。沅芷澧兰 《楚辞・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王逸注:“言沅水之中有盛茂之芷,澧水之内有芬芳之兰,异于众草”。芷,一本作“��”。澧,一本作“醴”。本指生于沅澧两岸的芳草,后用以比喻高洁的人或事物。沅芷湘兰 见“沅芷澧兰”。玉树芝兰 〖解释〗玉树:用玉做的树;芝兰:香草。比喻有出息的子弟。咏 兰 诗 选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韩 愈《幽兰操》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唐・王勃《春庄》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唐・唐彦谦《兰》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于焉忽相见,岁宴将如何。――唐・唐彦谦《兰》家在洞水西,身作兰渚客。天昼无纤云,独坐空江碧。――唐・施肩吾《兰渚泊》亭树霜散满,野塘凫鸟多。蕙兰不可折,楚老徒悲歌。――唐・马戴《秋思》春晖开禁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唐・李世民《芳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非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唐・李白《孤兰》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唐・张九龄《感遇》 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过门阶露叶,寻泽径连香。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灵均曾采撷,纫佩挂荷裳。――唐・无可《兰》虚室重招寻,忘言契断金。英浮汉家酒,雪丽楚王琴。广殿清香发,高台远吹吟。河汾应擢秀,谁肯访山阴。――唐・李峤《兰》幽丛不盈尺,空谷为谁芳。一径寒云色,满林秋露香。― 元・揭 斯《秋蕙》幽兰既丛茂,荆棘仍不除。素心自芳洁,怡然与之俱。― 元・李祁《题兰棘同芳图》伙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元・倪瓒题郑所南《兰》鹈 声中花片飞,楚兰遗思独依依。春风先自悲芳草,惆怅王孙又不归。― 元・张翥《题兰》采兰湘北芷,搴木澧南浔。渌水含瑶彩,微风托玉音。云起苍梧夕,日落洞庭阴。不知篁竹苦,惟见泪斑深。― 明・李梦阳《湘妃怨》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明 陈汝言《兰》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唐・杜牧《兰溪》西北秋风凋蕙兰,洞庭波上碧云寒。茂陵才子江陵住,乞取新诗合掌看。―唐・刘禹锡《重送鸿举师赴江陵》万倾荒林不敢看,买山客足拟求安。田园失计全芜没,何处春风种蕙兰。―唐・刘商《与于中丞》兰蕙芬芳见玉姿,路傍花笑景迟迟。苎萝山下无穷意,并在三乡惜别时。―唐・刘谷《和三乡诗》中禁仙池越凤凰,池边词客紫薇郎。既能作颂雄风起,何不时吹兰蕙香。― 唐・褚朝阳《奉上徐中书》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 *** 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宋・苏轼《题杨次公春兰》蕙本兰之族,依然臭味同。曾为水仙佩,相识《楚辞》中。幻色虽非实,真香亦竟空。云何起微馥,鼻观已先通。― 宋・苏轼《题杨次公蕙》远与村桥接,深春积雨时。兰芳人未捋,花发蝶先知。草密封闲径,林疏露短篱。别来锄久废,身老恨归迟。― 宋・释文兆《幽兰》种萧芳兰中,萧生兰亦瘁。它日秋风来,萧兰一齐败。自古贤者心,所忧在民泰。不复梦周公,中夜独慷慨。― 宋・张咏《萧兰》红白薇英落,朱黄槿艳残。家人愁溽暑,计日望盂兰。― 宋・晏殊《盂兰盆》极目生晚照,幽情眷兰芷。白苹叶里风,不在秋江起。―宋・释重显《日暮游东涧》楚泽多兰人未辩,尽以清香为比拟。萧茅杜若亦莫分,唯取芳声袭衣美。― 宋・梅尧臣《兰》石言曾非石上生,名兰乃是兰之类。疗疴炎帝与书功,纫佩楚臣空有意。―宋・梅尧臣《石兰》紫兰红蓼簇香盘,晓逐金壶下太官。朝罢三宫归已晚,日华明丽雪消残。― 宋・赵湘《皇后阁春帖子》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老。― 宋・朱熹《咏蕙》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 宋・朱熹《兰涧》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兰到晚清。― 宋・朱熹《兰》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元・余同麓《咏 兰 》偶培兰蕙两三栽,日燠风微次第开。坐久不知香在堂,开窗时有蝶飞来。― 明・文彭《题兰竹卷》国香零落佩 空,芳草青青合故宫。谁道有人和泪写,托根无地怨东风。― 明・史鉴《子昂兰》懊恨幽兰强主张,开花不与我商量。鼻端触着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 明・李日华《画兰》年来空谷半霜风,留得遗香散草丛。只恐樵人溷兰艾,红颜收在束薪中。― 明・陈继儒《王楚玉画兰》绿衣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明・董其昌《兰》无边蕙草袅春烟,谷雨山中叫杜鹃。多少朱门贵公子,何人消受静中缘。―明・董其昌《兰》 绿水唯应漾白苹,胭脂只念点朱唇。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明・徐渭《水墨兰花》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清 钱谦益《咏同心兰四绝句》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清・郑燮《题画》峭譬一千尺,兰花在空碧。下有采樵人,伸手摘不得。清・郑燮《峤壁兰》兰草与三台,无人敢笔栽。取得新奇法,墨香吹出来。―清・郑燮《得意写之》元日画兰竹,远寄郭云亭。万水千山外,知余老更新。―清・郑燮《韬光庵为松岳上人作画》 鉴空无我相,水静波亦止。手拈幽兰花,妙香乃如此。―清・蒋士铨《题王蔗村镜影图》丛兰发幽崖,托根近霄汉。泉水自流出,天风吹不断。―清・马骀《兰》冬草漫碧寒,幽兰亦作花。清如辟谷士,瘦似琢诗家。丛秀几钗股,顶分双髻丫。夕窗香思发,风影欲箐纱。―清・曹寅《冬兰》阴崖百草枯,兰蕙多生意。君子居险夷,乃与恒人异。― 明・陈献章《题画兰》按辔徐行 辔:马缰绳。轻轻按着缰绳,让马慢慢地走。不疾不徐 疾:急速。徐:缓慢。不急不慢。指处事能掌握适度的节律,不太快或不太慢。不徐不疾 徐:慢。疾:快。不快不慢,从容自然。城北徐公 原指战国时期齐国姓徐的美男子。后作美男子的代称。徐娘半老 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把臂徐去 互相挽着胳膊慢慢离开。半老徐娘 徐娘:梁元帝妃徐氏,泛指妇女。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
优质回答2:息迹静处 夜深人静 买静求安 静言令色 夜阑人静 静极思动 鸦默雀静 鸦默鹊静 静言庸违 静观默察 鸦没鹊静 娟好静秀 六根清静 夜静更阑 一动不如一静 平心静气 仪静体闲 鱼沉雁静 沉心静气 恭默守静 沈心静气 夜静更深 动静有常 清静无为 沈静寡言 屏声静气 树欲静而风不停 沈烽静柝 更阑人静 树欲静而风不宁 神闲气静 沉烽静柝 风恬浪静 四海波静 偷闲躲静 冷眼静看 更深人静 沉静寡言 沉声静气 更深夜静 平风静浪
优质回答3:兰心蕙质、义结金兰、芝兰之室、徐娘半老、清风徐来
3、华字能组什么词?
优质回答1:中华、华南、华丽、年华、繁华、华侨、华贵、华裔、奢华、华里、华表、菁华
华(拼音:huá,huà,huā)是汉语常用字,此字初文见于西周金文。华的古字形像花朵,本义指草木的花,读huā。用作动词,指开花。南北朝时期产生了“花”字,用于花朵义。花朵是美丽的,故“华”又引申为光彩、华丽。再引申指事物的精华,又引申指文采,用作名词,读huá。
优质回答2:组词造句:中华17.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8. 中华儿女个个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汉。
19. 我坚信中华民族一定会实现伟大的复兴
优质回答3:华丽、华南、年华、繁华、华侨、华贵、华裔、奢华、华人、华里、华表、日华、菁华、华盖、华文、华翰、华中、豪华、月华、华美、华灯、浮华、华东、华诞、风华、凝华、韶华、无华、精华、升华、华语、华发、京华青华、珍华、华乐、国华、华臧、荧华、珧华
优质回答4:中华、华南、华丽、年华、繁华、造句班干部要由大家选举,不该由老师确定。
32、事在人为,这个项目就是大家努力争取来的。
33、在诗歌发展史上,李白和杜甫都是别开生面的大家。,
4、洞悉天机十句名言?
天机不可泄漏,只怕这天机但凡漏风,世间不是安宁永驻便会血雨腥风。
天下事无事不能算,唯独我们的事,我从来不敢洞悉天机。
睁眼说瞎话,侧耳闻真言 佛前掌合十,六根斩不尽 一叶可知秋,一叶亦障目 天机不可露,只因未参透
若天感应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
所谓得其一而万事毕者即此,这一些天机秘密,天地鬼神不可得而测度,岂是等闲而知,容易而晓?惟有大智大慧者方能知,惟有大功大德者方能晓,惟有大力大苦者方能学,惟有大志大量者方能进,惟有细心追求,耐的久远,下的功夫者,方能得。
洞悉世事胸襟阔,阅尽人情眼界宽。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为人处世不要只看眼前的胜负,要看全局的得失。 这世上很多事你可以不理解,但必须接受, 无论到哪里都游刃有余,仿佛她有通天的本领。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一雨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 潜鱼水底传心诀,栖鸟枝头说道真。 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 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宿尘。
莫问天机事怎生,唯修阴德念常更。人情反复皆仙道,日用操持尽力行。清虚妙理横天下,大朴淳风满世间。至道有名那见实?通人无语自知还。入道根源唯自许,出尘消息有谁知?南华始遇逍遥乐,北海终投汗漫期。野鹤孤云闲活计,清风明月道生涯。千山磊落收云气,四海光明耀日华。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5、秦始皇为何给中国取名为“中华”?此中华是何意?
优质回答1:首先,我没有听说过秦始皇为国家起名为中华的说法,许是我孤陋寡闻,有不对的地方请指出。
我从几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1、中国与华夏。
2、中、华是什么意思?
中国与华夏“中国”作为一个词出现,是在西周的一个青铜器的铭文中,这个青铜器被命名为“何尊”,铭文有这么一句话: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大意是说周武王灭商后祭天说:我住到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民众。
可见,在西周时期,中国的意思是:天下的中心。
西周天子所在地为天下的中心,这个地方就是中原,也就是最开始的中国。
这实际上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局限性。
华夏这个词,同样出现在周朝。
华夏也称为“夏”、“诸夏”,在周朝时,天子为了管理天下,会在“中国”之外分封很多诸侯,那些听话懂礼貌的诸侯,就被称为“诸夏”。
我们把天下看做一个圆,圆心就是周天子的中国,外面一层是诸侯,又分为内臣、外臣,再往外面一圈就是朝贡国,他们没有被周天子统治,但是他们要臣服于周天子。
在朝贡国之外,就是蛮夷了,分别是:北狄南蛮、西戎东夷。
再往外就是化外之地,差不多就是野人的意思。
中与华我们在理解一个汉语词汇的时候,如果单独以词的意思去理解,就会有局限性,这叫“词本位”。
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去理解,那就应该把词分开,从字的意思去理解,这叫“字本位”。
中华这个词,我们要彻底理解,就要从“字本位”分别去理解中、华两个字在汉语中的意思。
中:
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具有褒义的字,中是一种人文哲学,是仁爱、友善、宽恕、和平的体现。
中有不偏、中正、好的意思,比如在“中原”这个词里面,中就是好的意思。中国人提倡中庸之道:
中者,不偏也,天下之大本,故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庸者,不易也,万物之根基,故君子固本,本固速成;
中,君子之道的根本。
在地理上,中,则是指中原河洛地区。
华:
华更是一个了不得的字,你翻遍词典,很少能找到一个跟“华”字有关、纯粹的贬义词。华为黑粉就不用抬杠了啊。
华字来源于华胥氏,是一个上古姓氏:
华胥生了个男娃,叫伏羲,生了个女娃,叫女娲,伏羲和女娲生了个娃,叫少典。少典娶了有蟜氏,生了两个娃,分别是黄帝、炎帝。华胥是炎黄之祖,我们中国人称炎黄子孙,可见华这个字于中国人有多么重大的渊源。
优质回答2:
春秋战国时期,常年战乱频发,中原大地上生灵涂炭,直到秦国的赢政把七个国家统一成为一个国家。为了庆祝统一,赢政便把中原河洛地区称为“中华”。河洛地区就是黄河与洛河2条河流所在的区域,即秦始皇定都的咸阳地区。
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取“中华”之名的寓意就是天下之大,唯我独尊,这样以体现出九五之尊的威势。
在甲骨文里,“华”这个字寓意为非常高贵和圣洁,在周朝时期,凡遵周礼,守礼教的诸侯们,称为诸夏,二者合称华夏,其寓意就是礼仪之邦,与外族胡人相对应。发展到后来,“华”字有了中原的意思。后来“华”跟“夏”二字开始通用,华就是夏,因此“中华”又称“中夏”。
虽然经过了几千年,这两个字一直没有发生变化,而其含义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中华”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而不再是指狭隘的中原一带,中华儿女指的就是流淌着炎黄血脉的中国人。中华民族在古代是指汉族,而如今,已成为中华56个民族的统称,代表着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各族人民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贡献自己的才智。
生于华夏,葬于华夏,时至今日,我们为自己是中华儿女而感到骄傲,不管这个国家曾经经历过什么磨难,受过什么挫折,她仍然是我们深爱的祖国,因为她哺育了我们,哺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
中华民族一定会再次崛起,中国也一定会实现伟大复兴!
期待您的关注!请赐评
优质回答3:"中华"顾名思义即中原华夏族。这里中原主要指关中,因为《诗经·小雅》中讲:“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华夏族亦即炎黄族。我们知道,不论是炎帝族还是黄帝族,都起源于黄河上游渭水流域,又伏羲和女媧的母亲华胥氏曾在关中平原(西安蓝田华胥镇)建立了华胥古国,而伏羲和女媧之子少典生了炎帝和黄帝(《国语·晋语》中讲:“昔少典娶于有嬌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炎黄族亦称华夏族。
秦始皇是华夏族的坚定维护者和守护者。当年他告诉镇守百越的秦朝将领,纵使天下大乱,你们都不能回到关中秦王,天下可以没有我嬴氏一族,但绝不能不顾整个华夏族的安危,他认为用牺牲我嬴氏一族来换取整个华夏族的存在比什么都值!
由此可见,秦始皇之所以把中国取名为"中华",不仅仅因为炎黄起源于黄河上游渭水流域的关中平原,还在于他想用同一个民族团结和凝聚人心,提醒大家不要忘记肩上担负的共同责任,从今天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来看,我们大家不得不佩服秦始皇的远见卓识和伟大!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3177a078b09020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