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导的十大食物安全事件连载之十五:日本米糠油事件(3)
蒋高明
事件原因
经跟踪调查发现,日本九州大牟田市一家粮食加工公司食用油工厂,在生产米糠油时,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在脱臭过程中使用了多氯联苯(PCBs)液体作导热油,PCBs混进了米糠油中。由于受污染的米糠油被销往各地,造成了人员中毒或死亡。生产米糠油的副产品——黑油,被作为家禽饲料售出,也造成大量家禽死亡。进一步研究证实,PCBs受热,生成了毒性更强的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后者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通过尸体解剖,在死者五脏和皮下脂肪中发现了PCBs,这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为稳定的脂溶性化合物,可以通过食物链而富集于动物体内。多氯联苯被人畜食用后,多积蓄在肝脏等多脂肪的组织中,损害皮肤和肝脏,引起中毒。初期症状为眼皮肿胀,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疹,其后症状转为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重者发生急性肝坏死、肝昏迷等,以至死亡。
日本专家从病症的家族多发性现象,了解到食用油使用情况,断定怪病与米糠油有关。经过对患者共同食用的米糠油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九州等地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混入了脱臭工艺中使用的热载体PCBs,造成食物油污染。被污染的米糠油中黑油被用做了饲料,还造成数十万只家禽的死亡。这一事件的发生当时震惊了世界。
日本米糠油事件,是由POPs所造成的典型环境污染与食物安全事件。为了警示世人,避免重蹈覆辙,人们将其列为“世界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仅仅隔了11年之后的1979年,我国台湾省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即“台湾油症事件”。台湾省米糠油加工也使用多氯联苯,这充分说明一些规定在资本逐利面前是非常脆弱的,重大的改进只有牺牲无辜人的生命后,才迫使政府痛下决心。
POPs是什么?
日本米糠油事件是一起由POPs污染致死事件。那么什么是POPs呢?POPs是英文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缩写,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四个重要特性:
①能够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由于POPs物质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有较高的抵抗能力,一旦被排放到环境中,它们难于被分解。
②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由于POPs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点,导致POPs从周围媒介中富集到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
③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低地区。POPs所具有的半挥发性,使得它们能够以蒸汽形式存在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上,从而在大气环境中实现远距离迁移;同时,这一适度挥发性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中,能够重新沉降到地球上。
④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影响,POPs大都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是一类危险的化学物质。
2001年5月23日,各国政要在瑞典首都共同缔结专门环境公约,其全称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首批列入公约控制的POPs共有12种(类),它们被合称为“肮脏的一打(Dirty dozen)”,其中大多为有环保经典名著——《寂静的春天》所针对的导致“鸟类不再歌唱”的DDT等有机氯农药,如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DDT、六氯苯、七氯、氯丹、灭蚁灵、毒杀芬等。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12aec42123485c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