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典的词语 汉语字典


关于佛典的词语

有关佛典的词语,常见的有:佛书、佛書、佛典、真说、真說、眞說、地行仙、首楞、佛经、佛經、地藏菩萨、祇洹精舍、舍利子、地藏菩薩、一切经、一切經、法炬、唯心、译经、做功課、譯經、四十二章經、深心、送子天王图、契经、契經、祇夜、鳩摩羅什、外学、外學。

关于佛典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佛书 佛书指与佛教有关之典籍。 又作佛典、内典、妙典。反之,佛教以外之典籍称外典、世典、外道书、外俗书。妙典系尊称,尤指一宗所依之经论。随着佛教史之展开与传播地域之扩展,佛书渐次扩大其内容。通常指所有有关佛陀教说之经论典籍,广义之佛书则包括经、律、论三藏及其注疏、各宗之典籍、史传类、大藏经目录、词汇、行事、寺志及地志等,乃至于依据佛教所写之故事、小说、戏曲、随笔、歌谣等之佛教文学。即以经、律、论三藏为主干之印度佛教圣典,及我国、日本所撰述而次第增广之一切经。
佛书 佛书指与佛教有关之典籍。 又作佛典、内典、妙典。反之,佛教以外之典籍称外典、世典、外道书、外俗书。妙典系尊称,尤指一宗所依之经论。随着佛教史之展开与传播地域之扩展,佛书渐次扩大其内容。通常指所有有关佛陀教说之经论典籍,广义之佛书则包括经、律、论三藏及其注疏、各宗之典籍、史传类、大藏经目录、词汇、行事、寺志及地志等,乃至于依据佛教所写之故事、小说、戏曲、随笔、歌谣等之佛教文学。即以经、律、论三藏为主干之印度佛教圣典,及我国、日本所撰述而次第增广之一切经。
佛典 佛典是佛教发展的历史进程,最能体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重要佛教思想家和佛教宗派思想的主要经论和著述。佛典里运用古汉语,比较难以阅读及理解。
真说 【拼音】 zhēn shuō 【注音】 【条目】真说(真说) 【引证解释】佛典谓佛有二种说法,一为真说,一为俗说。如说无常等、蕴处界等、念住等,属真说。见 锡兰 所传《论事·大品》第一章。参阅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三论宗》。
真说 【拼音】 zhēn shuō 【注音】ㄓㄣ ㄕㄨㄛ 【条目】真说(真说) 【引证解释】佛典谓佛有二种说法,一为真说,一为俗说。如说无常等、蕴处界等、念住等,属真说。见 锡兰 所传《论事·大品》第一章。参阅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三论宗》。
真说 【拼音】 zhēn shuō 【注音】ㄓㄣ ㄕㄨㄛ 【条目】真说(真说) 【引证解释】佛典谓佛有二种说法,一为真说,一为俗说。如说无常等、蕴处界等、念住等,属真说。见 锡兰 所传《论事·大品》第一章。参阅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三论宗》。
地行仙 地行仙,汉语词汇。 拼音:dì xíng xiān 释义:源于佛典《楞严经》中一种长寿的神仙, 后喻高寿或隐逸闲适之人,又比喻远行的人。
首楞 shǒu léng 首楞 佛典《首楞严经》的省称。 清 钱谦益 《注<李义山诗集>序》:“今方繙阅《首楞》,抛弃世间文句, 源公 来索序,愧未有以应也,为次其言以复之。”
佛经 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其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其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 一.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二.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三.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可也有一些极少数的论被认为是佛自己做的。 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称为法师,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遍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为三藏法师,如唐三藏法师玄奘。
佛经 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其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其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 一.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二.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三.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可也有一些极少数的论被认为是佛自己做的。 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称为法师,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遍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为三藏法师,如唐三藏法师玄奘。
地藏菩萨 (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地藏菩萨(梵语: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所以这位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并且成为了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唐朝来华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这位出身新罗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华山也被视为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并因此成为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来香火鼎盛。 (概述图片资料)
祇洹精舍 祇洹精舍,①梵文Jetavanavihara,全称“祇树给孤独园”或“胜林给孤独园”,亦简称“祇园精舍”。古印度佛教圣地之一。大约相当现在的塞特马赫特(Set mahet或Sanetn maheeh)地方。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后,憍萨罗(Kosala,亦作“拘萨罗”)国给孤独长者,用大量金钱购置波斯匿王太子祇陀(逝多,Jeta)在舍卫城南的花园,建筑精舍,作为释迦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祇陀太子仅出卖花园地面,而将园中树木奉献给释迦。因以两人名字命名此精舍,称为祇树给孤独园。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的两大精舍。释迦牟尼在此居住说法二十五年。唐玄奘去印度时,精舍已毁。②中国近代佛教研学机构。1907年成立于南京。由杨仁山创立,设于金陵刻经处。以复兴印度佛教并弘传于世界为目标。招集僧俗青年二十余人,研习佛学。课程除佛学外,尚有国文、英文、梵文等。杨仁山自编课本,讲授佛典,苏曼殊教梵文、英文,谛闲讲天台教观。太虚、欧阳竟无、梅光羲、仁山等均为精舍学员。
舍利子 (佛陀涅盘火化结晶体)舍利是梵语śarīra的音译,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在佛教中,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或坚固子。 舍利的结晶体舍利子,其形成原因,目前在实验研究方面没有定论。依据佛典,舍利子是僧人生前因戒定慧的功德熏修而自然感得;大多推测则认为舍利子的形成与骨骼和其他物体共同火化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关;另有民间流传认为,人久离淫欲,精髓充满,就会有坚固的舍利子。 舍利和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尊敬和供奉,依据缘起性空的义理,佛教认为,舍利子只是物质元素并无灵异成分,佛教徒尊敬佛的舍利和佛弟子的舍利,主要是由于高僧大德生前的功德慈悲智慧。 (概述图片来源)
地藏菩萨 (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地藏菩萨(梵语: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所以这位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并且成为了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唐朝来华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这位出身新罗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华山也被视为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并因此成为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来香火鼎盛。 (概述图片资料)
一切经 【一切经】原为一切佛教圣典之总称。其后则专指汇聚经、律、论及其他佛典而成的丛书。又称‘大藏经’或略称‘藏经’。‘一切经’一语,或称‘众经’,此从玄应《一切经音义》又名《众经音义》可以知之。按佛典迻译成汉文,始于后汉,然汇集此等译本以成大藏经的确切年代不明,今所能知者,惟东晋·宁康二年(3 74),道安汇集当时既译经论,编成《综理众经目录》,是为经录之滥觞。依此经录,可以推测当时已有类聚佛典成为丛书的可能。
一切经 【一切经】原为一切佛教圣典之总称。其后则专指汇聚经、律、论及其他佛典而成的丛书。又称‘大藏经’或略称‘藏经’。‘一切经’一语,或称‘众经’,此从玄应《一切经音义》又名《众经音义》可以知之。按佛典迻译成汉文,始于后汉,然汇集此等译本以成大藏经的确切年代不明,今所能知者,惟东晋·宁康二年(3 74),道安汇集当时既译经论,编成《综理众经目录》,是为经录之滥觞。依此经录,可以推测当时已有类聚佛典成为丛书的可能。
法炬 西晋末僧。永嘉二年(308)参与竺法护翻译普曜经,为笔录者之一。此外译有楼炭经、大方等如来藏经、法句譬喻经、福田经,后二者乃与法立所共译。又历代三宝纪以后之经录,如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皆谓,法立殁后,法炬一人独译出一百三十余部佛典,而出三藏记集则无此一记载。p3367 来自:【佛光大辞典】 (譬喻)法能照物,故譬之以火炬。大集经五十六曰:‘法炬当散灭。’ 来自:【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唯心 宇宙所有存在,皆由心所变现,心外无任何实法存在。亦即心为万有的本体,为唯一的真实。《华严一乘十玄门》载︰‘三界虚妄,唯一心作’,即是此义。因为有情生存于迷界(三界),皆是一心所变现,若谓心外有实在之物,乃纯属妄想所致,故言︰‘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六十《华严经》卷十有偈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外,如‘一切从心转’、‘一切唯心造’、‘心造诸如来’等语,皆为佛典中常用来表示此一思想之典型用语。
译经 即指翻译经典。又作翻经。广义而言,并不限于经藏,如律、论之翻译亦皆称为译经。盖以印度各种方言流传之佛典(经、律、论三藏),被整理为梵语、巴利语之原典,及至佛教传来东方诸国,遂逐渐译成各国语言。现今之汉译佛典有直接由梵本译出,亦有由西域地方之胡语重译者。
辞典解释做功课  zuò gōng kè     指写作教师规定的课业。 如:「小孩子经常喜欢一边做功课,一边看电视。」佛教用语。指佛教徒做早晚课,或除早晚课外,自订的用功项目,如诵佛典或念佛、持咒等。 德语 Hausaufgaben machen (V)​, Schulaufgaben erledigen (V)​
译经 即指翻译经典。又作翻经。广义而言,并不限于经藏,如律、论之翻译亦皆称为译经。盖以印度各种方言流传之佛典(经、律、论三藏),被整理为梵语、巴利语之原典,及至佛教传来东方诸国,遂逐渐译成各国语言。现今之汉译佛典有直接由梵本译出,亦有由西域地方之胡语重译者。
辞典解释四十二章经  sì shí èr zhāng jīng     佛教典籍。东汉明帝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凡四十二章,故称为「四十二章经」。简要平实,我国翻译佛经自此开始,因不见于印度佛典,或以为此经为伪作。 英语 The Sutra in Forty-two Sections Spoken by the Buddha, the first Chinese Buddhist text, translated in 67 by Kasyapa-Matanga 迦葉摩騰 and Gobharana 竺法蘭 (Dharmaraksha)​
深心 深心:梵语adhya^s/aya。为三心之一。又称深信。此词於佛典中之语义,颇有异解。惟通常系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扫除犹疑不定而对佛法真实确信之心,或指乐集诸功德善行,又深信爱乐之心。
送子天王图 《送子天王图》(又名《天王送子图》、《释迦降生图》)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一说宋人摹本。该作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全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描绘一位王者气度的天神端坐中间,两旁是手执筋板的文臣、捧着砚台的仙女,以及仗剑围蛇的武将力士面对一条由二神降伏的巨龙。第二段画的是一个踞坐在石头之上的四臂披发尊神,身后烈焰腾腾。神像形貌诡异,颇具气势,左右两边是手捧瓶炉法器的天女神人。第三段即《释迎牟尼降生图》,内容是印度净饭王的儿子出生的故事。从画面上,可以看到释迎牟尼降生时,他的父亲抱着他到寺庙朝谒见自在天神的情景。 此图写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加以中国化、道教化,当是佛教与中国本土变化至唐日趋融合之势所致。此图意象繁富,以释迦降生为中心,天地诸界情状历历在目,技艺高超,想象奇特,令人神驰目眩。该图着色较淡,近乎白描。
契经 契经(sūtra,sutta,修多罗、经、线经):广义来说,契经是指十二分教全体的十二部经而言。另外,所有的汉译佛典,如一切经或大藏经都以“经”来称呼它。这是最广义的经。但是也有指经、律、论三藏中的经藏全体而言。可是在十二分教里的经与前面比较起来,范围较为狭隘,表现为经典。这种意义的经,在佛教以前、以后或外教中都有。婆罗门教有经书(sūtra或kalpa-sūtra)等都是。所谓“经”的文学形式,就是简洁地将要点叙述下来的散文集。
契经 契经(sūtra,sutta,修多罗、经、线经):广义来说,契经是指十二分教全体的十二部经而言。另外,所有的汉译佛典,如一切经或大藏经都以“经”来称呼它。这是最广义的经。但是也有指经、律、论三藏中的经藏全体而言。可是在十二分教里的经与前面比较起来,范围较为狭隘,表现为经典。这种意义的经,在佛教以前、以后或外教中都有。婆罗门教有经书(sūtra或kalpa-sūtra)等都是。所谓“经”的文学形式,就是简洁地将要点叙述下来的散文集。
祇夜 佛教术语 佛典十二分教之一 祇夜Geya义译为应颂或重颂,是与「修多罗」长行相对的韵文,将前文经文要旨简颂一遍,或将前数经的名目连成偈语,成为录偈,方便记忆讽诵。
辞典解释鸠摩罗什  jiū mó luó shí     人名。生卒年不详。为梵语kumārajiva的音译,义为童寿。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父籍天竺,而鸠摩罗什则生于西域的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七岁随母亲出家。博读大、小乘经论,名闻西域诸国。秦弘始三年姚兴派人迎入长安,翻译佛典。共译出《大品般若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成实论》等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他的成就,不仅在于系统的介绍般若、中观之学,在翻译上更一改过去滞文格义的现象,辞理圆通,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开辟后来宗派的义海。弟子多达三千人,著名者数十人,其中以僧肇、僧叡、道融、道生最著,称「什门四圣」。著作不多且多亡佚,有《十喻诗》、《通三世论等传世》。 简称为「罗」、「什」。英语 Kumarajiva c. 334-413, Buddhist monk and translator of Zen texts
外学 释 氏以佛典为内学,以儒书为外学也。”参见“ 内学 ”。
外学 释 氏以佛典为内学,以儒书为外学也。”参见“ 内学 ”。
贝多罗 贝多罗,梵语原意为树叶。古代印度人用为书写材料后,遂有了书写用树叶的意思,后更引申而成纸、信等义。亦译“贝叶”。又指贝多罗树。《酉阳杂俎》卷18说树有三种,其中多罗婆力叉(talavriksa)即佛典所载多罗树,为一种大叶棕榈,“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莫不采用。”(《大唐西域记》卷11)佛经又称贝叶经,所本在此。
贝多罗 贝多罗,梵语原意为树叶。古代印度人用为书写材料后,遂有了书写用树叶的意思,后更引申而成纸、信等义。亦译“贝叶”。又指贝多罗树。《酉阳杂俎》卷18说树有三种,其中多罗婆力叉(talavriksa)即佛典所载多罗树,为一种大叶棕榈,“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莫不采用。”(《大唐西域记》卷11)佛经又称贝叶经,所本在此。
译经院 【译经院】古代官设之佛典翻译机构。多附设于宫殿或大寺院。如隋·大业二年(606),炀帝营建东都时,于洛阳上林园建翻经馆,自长安招来达磨崛多等人于馆中从事翻译,并命彦琮掌理庶务。
译经院 【译经院】古代官设之佛典翻译机构。多附设于宫殿或大寺院。如隋·大业二年(606),炀帝营建东都时,于洛阳上林园建翻经馆,自长安招来达磨崛多等人于馆中从事翻译,并命彦琮掌理庶务。
安藏 安藏(公元?-1293年),畏兀尔人,今新疆吉木萨尔人,是元代著名翻译家。其译著是佛典《宝藏论元演集》(10卷),另外,他还将《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译成蒙文,从而使元世祖忽必烈能以此作为制定政策法令之借鉴。 安藏 ān cáng 窝藏。《元典章·户部六·伪钞》:“ 刘大首获同居弟刘伯察儿 ,知情安藏歹狱造伪人苏坚,又於本家雕造伪钞,取问招是实,欲依已断安藏雕造伪钞体例,断杖一百七下。”
紫式部 紫式部(约973年—?),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本姓藤原,字不详,式部是她在宫廷服务期间的称呼,因其兄曾任式部丞,当时宫中女官多以父兄之官衔为名,故称为藤式部。后来她写成《源氏物语》,书中女主人公紫姬为世人传诵,遂又称作紫式部。一般认为其名不可考,亦有人认为其本名为藤原香子或藤原则子。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作品描写人物心理细腻,文字典雅,情节曲折,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对往后日本文学之影响极大。另著《紫式部日记》,成书于公元1010年秋。 她出身于贵族文人世家,幼时从父学习汉学,通晓音律和佛典。父兄都擅长汉诗、和歌。1004年4月,紫式部丧夫寡居,同年秋开始创作《源氏物语》。36岁那年冬天,紫式部受召入宫侍奉一条天皇的中宫藤原彰子。“
遗嘱 (法律名词)遗嘱是指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遗产或其他事务所作的个人处理, 并于创立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出自《八琼室金石补正·唐慈润寺灵琛灰身塔铭》:“又原存遗嘱,依经□林。”《朱子语类》卷一三○:“刘不畏曰:‘君命死即死,自死奚为?’写遗嘱之类讫,曰:‘今死无难矣!’” 清昭梿《啸亭续录·佛典属》:“病革时,呼子孙环列榻前,众以为有遗嘱。”巴金《秋》四五:“爹不愿意我们一家人就这样地分散,他的遗嘱上就说得明白,无论怎样不可以卖掉房子。”。
遗嘱 (法律名词)遗嘱是指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遗产或其他事务所作的个人处理, 并于创立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出自《八琼室金石补正·唐慈润寺灵琛灰身塔铭》:“又原存遗嘱,依经□林。”《朱子语类》卷一三○:“刘不畏曰:‘君命死即死,自死奚为?’写遗嘱之类讫,曰:‘今死无难矣!’” 清昭梿《啸亭续录·佛典属》:“病革时,呼子孙环列榻前,众以为有遗嘱。”巴金《秋》四五:“爹不愿意我们一家人就这样地分散,他的遗嘱上就说得明白,无论怎样不可以卖掉房子。”。
1.古印度文字。 2.指佛典。
卷子本 为古代书籍形式之一,系将长条书页卷起,呈圆筒状。西方国家在极早时,已有纸草板或兽皮制成之卷子本。我国则因纸之发明,故自东汉以降,一千多年中,包括佛典在内,卷子本成为所有书籍之标准形式。
严栗 严栗(严栗) (1).严肃而使人敬畏。《礼记·大学》“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汉 郑玄 注:“恂字或作峻……言其容貌严栗也。”《书·皋陶谟》“宽而栗” 唐 孔颖达 疏:“故性宽弘而能矜庄严栗,乃成一德。” (2).犹严谨,严密。 章炳麟 《序》:“佛典自 东汉 初有译録……乃 唐 玄奘 、 义浄 诸师,所述始严栗,合其本书。”
麝父 shè fù 麝父 雄麝。《尔雅·释兽》:“麝父,麕足。” 郭璞 注:“脚似麕,有香。” 章炳麟 《读佛典杂记》:“乃至山鸡之爱其羽,麝父之惜其香,非即当身,但是我所。”
严栗 严栗(严栗) (1).严肃而使人敬畏。《礼记·大学》“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汉 郑玄 注:“恂字或作峻……言其容貌严栗也。”《书·皋陶谟》“宽而栗” 唐 孔颖达 疏:“故性宽弘而能矜庄严栗,乃成一德。” (2).犹严谨,严密。 章炳麟 《序》:“佛典自 东汉 初有译录……乃 唐 玄奘 、 义浄 诸师,所述始严栗,合其本书。”
玄奘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县)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阿育王 (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任国王)阿育王(英语: Ashoka,梵文:अशोक;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古印度帝王之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历史的影响同样也可居古印度帝王之首。 18岁时,他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约公元前273年,宾头娑罗身染重病,朝中未立太子,为了夺取王位,阿育王在大臣成护的帮助下,加入了争夺王位的斗争。传说阿育王曾经谋杀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终,阿育王获得了胜利,约公元前269年,阿育王举行了正式登基典礼。 阿育王早年好战杀戮,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区,晚年笃信佛教,放下屠刀。又被称为“无忧王”。阿育王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阿育王曾邀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1000比丘,在华氏城举行大结集(此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结集),驱除了外道,整理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为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统治时期是古印度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也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
法师 (网游《魔兽世界》中的职业)法师是著名网游《魔兽世界》中的职业之一,多个不同游戏版本在玩家中享有暴雪“亲儿子”之称。其定义为纯伤害输出型,法师们会用神秘的咒语摧毁他们的敌人,可操作性极强。 法师 (宗教名词)法师法师是一种学位的称号,指可以驱使某种神秘力量的人。要通达法理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在佛教中,凡能演讲佛经的出家比丘称为法师。在道教中,精通经戒、主持斋仪,度人入道,堪为众范的道士叫法师。在西方文学中,通常指能操纵超自然力并以此为职业的人们,又称魔法师。而在游戏中,常常主要依靠智力输出或生存的角色称为法师。
羯磨 (佛教术语)羯磨(梵语:karma),也译为羯摩,拼音为jié mó,是佛教术语,僧团的制度,在结夏安居,布萨诵戒之后举行,类似于民主制度中的投票表决。负责举行羯摩仪式的上座比丘称为羯摩和尚。
法师 (网游《魔兽世界》中的职业)法师是著名网游《魔兽世界》中的职业之一,多个不同游戏版本在玩家中享有暴雪“亲儿子”之称。其定义为纯伤害输出型,法师们会用神秘的咒语摧毁他们的敌人,可操作性极强。 法师 (宗教名词)法师法师是一种学位的称号,指可以驱使某种神秘力量的人。要通达法理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在佛教中,凡能演讲佛经的出家比丘称为法师。在道教中,精通经戒、主持斋仪,度人入道,堪为众范的道士叫法师。在西方文学中,通常指能操纵超自然力并以此为职业的人们,又称魔法师。而在游戏中,常常主要依靠智力输出或生存的角色称为法师。
维摩诘 维摩诘(诘音乞,参见《乾隆大藏经》),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梵文Vimalakīrti,音译: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维摩诘 维摩诘(诘音乞,参见《乾隆大藏经》),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梵文Vimalakīrti,音译: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释门 释门就是佛门。
释门 释门就是佛门。
觉了 佛教术语,觉悟了知事理也。无量寿经下曰:‘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伽蓝神 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佛教寺院守护神的通称。又作伽蓝十八善神、护伽蓝神、守伽蓝神、寺神。 狭义指伽蓝守护神,广义泛指所有拥护佛法之诸天善神。
伽蓝神 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佛教寺院守护神的通称。又作伽蓝十八善神、护伽蓝神、守伽蓝神、寺神。 狭义指伽蓝守护神,广义泛指所有拥护佛法之诸天善神。
悲田 悲田,是汉语词汇,拼音是bēi tián,佛教语。三福田之一。指以悲悯之心施惠于贫穷的人,则得无量之福,故称。
小劫 梵语 antara-kalpa。指提婆达多受地狱苦报之期间,或指释尊一劫之寿限。一小劫之长短,诸经所说不一,依俱舍论卷十二载,人寿自八万岁,每百年减一岁而至十岁,或自十岁每百年增一岁而至八万岁,一切劫之增,不超过八万年;一切劫之减,最短减至十年,如是之增、减劫,一一皆称为一小劫;然大智度论则合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
面然 面然是汉语词汇,读音miàn rán,解释为佛经中的饿鬼名。
义疏 义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起源于南北朝,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的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辨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
义疏 义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起源于南北朝,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的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辨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
* 有关佛典的词语,常见的有:佛书、佛書、佛典、真说、真說、眞說、地行仙、首楞、佛经、佛經、地藏菩萨、祇洹精舍、舍利子、地藏菩薩、一切经、一切經、法炬、唯心、译经、做功課、譯經、四十二章經、深心、送子天王图、契经、契經、祇夜、鳩摩羅什、外学、外學。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00a5fe840562372f.html]
藁葬藁葬的读音藁葬的意思 汉语词典
上一篇 2024-06-01
贱的反义词 汉语词典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 关于佛典的词语 汉语字典

    有关佛典的词语,常见的有:佛书、佛書、佛典、真说、真說、眞說、地行仙、首楞、佛经、佛經、地藏菩萨、祇洹精舍、舍利子、地藏...

    2024-06-01 13: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