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榆次不去看榆次老城,恐怕就像去北京不去故宫。而榆次老城的精华是榆次城隍庙。榆次城隍姓甚名谁不见记载,但传说榆次城隍的夫人——城隍奶奶的娘家姓氏大家却都知道:姓俞。这还得从榆次老城的俞家街说起。 榆次老城俞家街的位置在东大街往北,是老城中南北向的主要街巷之一。它的名字就像现在上海浦东的陆家嘴一样是以土著居民的姓氏命名的。榆次人都认为元明时期,俞姓人家在俞家街上已是地方大户,不然,街道又怎能以他们家的姓氏命名呢。
榆次城隍庙建筑建成以后,庙中的日常祭祀活动和与城隍庙有关的庙会也都跟着形成定例。明清以后,榆次城隍庙周围就成了榆次城中最繁华热闹的地方,其实这都是与许多和城隍庙有关的民俗活动连朝接代的进行有关。而众多和城隍庙有关的活动中,历史长久与规摸宏大要首数城隍出巡。城隍出巡民间也称游城隍。游城隍一般一年两到三次,届时人们用轿抬着城隍爷的神驾在城内大街游巡一周,仪仗随从车水马龙,民众倾城而动。这种活动本来内涵是城隍爷在履行治鬼的神职,而民俗意义上却早成了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就在数百年前的一次城隍出巡活动中,俞家街上俞家的一位待字闺中的大姑娘爬到自己家临街的房顶上看城隍出巡。城隍出巡活动日落时分才告结束,那位俞家姑娘家人却找不到那位姑娘。且放下这家人家不表,再说城隍出巡的队伍。出巡完毕城隍落轿后,人们收拾轿子时才发现城隍爷的轿中有一位死去的姑娘。说到这里人们就应该想到:这位姑娘就是俞家人找不到了的那位姑娘。本来情节很简单———就是姑娘在看城隍出巡时从屋顶掉下来,掉到了城隍爷的轿中,当时无人发现,后来死了。但人们却附会是俞家的姑娘嫁给了城隍爷。在这种情况下俞家街上的俞家人也没有了办法,只得接受了这门神亲。于是就有了榆次城隍奶奶是俞家姑娘的传说故事。
到后来,榆次老城俞家街上的俞家人丁不再兴旺,再后来就没人接继香火了。到上世纪新中国成立时俞家街上就没姓俞的人家了,但俞家街却还有俞家牌楼存在,像是在向人们证实着传说故事的真实性。
老家的奶奶庙
乔叶
我这里要写的奶奶庙在我老家的山上。我的老家在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龙泉乡土门村。村子依山傍路,在207国道旁边。小村早年住着十几户人家,现在住着十几个人。
村子在公路东边,依偎在一座小山的膝前。奶奶庙在小山的左肩后面,距村里有二三里地。沿蜿蜒的山路翻过小山的左肩,再走四五道弯,就能看到一座石崖,崖上的一个天然石洞就是奶奶庙。
奶奶庙居高临下,崖顶天高地阔,崖下山坡交错,围成一个小小的盆地,即使数九寒天,这里也温暖如春,常有三九天桃花开的美景。早春,山外还是地冻三尺,这里已经桃花吐艳,山崖如同穿上了粉色长裙般飘逸动人。很快,草地上,树丛中,各色野花竞相开放,蜂蝶翩跹,鸟呜婉转,花香草香沁人心脾,让人留连忘返。秋天一到,红叶、黄叶、绿叶在枝头相映成画。沙剌、野山楂、山海棠、山梨、还有很多叫不上名的野果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山洞有四五米深,天然绝尘,清爽怡人。石崖远山环绕,近峦相依,昼迎日升,夜观月出,好一个人间仙境。
山洞原本默默无闻,大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年轻后生赶着一头毛驴,驴背上驮着他瘫痪多年的老母亲,一路走一路问,来到了土门村。说他们从榆社县的一个村子来(他们的村名,村里人早已记不清楚了)。后生说几日前梦里有一位老奶奶,让他到辽州(左权县前身)的土门村,村后有个李家栈,那里有个向阳的石洞,说她就住在那里,让他前去给老母亲取些药,所以他才匆匆赶来。村里人只知道山后有李姓人家开荒谋生,却尚未给那里取名叫李家栈。说到石洞,村里人自然都见过,可那里哪里住着老奶奶啊?说到此处人们恍然大悟,顿悟那里住着一位神灵老奶奶。榆社远在百里之外,邻近几十里都没有畅通的道路,百里之外是如何知晓这里的山洞?此事定是神灵指点。后生到山洞里求到神药就走了。数月后,后生再次赶着毛驴驮着老娘来敬香时,老人已经能够下地行动了。从此,这个石洞就成了奶奶庙。庙里只用石头垒起一个神台,供人们烧香,其余什么也没有。但奶奶庙从此成了方圆众生救苦救难的依托。不久,中原大地狼烟四起,日本鬼来了辽县,土门村附近有个尖山,放哨的民兵在山顶上看到鬼子出城,就向四面扔出信号弹,方圆百姓就得慌忙逃命。他们扶老携幼进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跪地祈求老奶奶庇佑,心神就不再慌乱。据说日本鬼子进村践踏过多次,却从未进过李家栈。
我刚记事时,正是破四旧的年代。家里有人有个头疼脑热,天黑后,母亲就会在家里的角落里,点上三柱香,摆上三碗水,问老奶奶求药。从那时起,老奶奶就成了我心中无比神圣、有求必应的神灵。
忘了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可以公开上山敬香了。每逢大年初一和正月十五,村里家家都想烧头香,每家都有一个人早起上山,结果大伙儿在山路上邂逅相遇。进庙敬香时相互礼让,不说谁先谁后。然后就聚在庙门前放鞭炮。有人还拿着录音机,给老奶奶放上一段戏。好好给老奶奶过个年,最后结队回家。寒夜中,山路上,星空下,人们不提平日恩怨,不比你我高下,那样和谐如一家。
再后来,恰逢初一或十五;或者母亲有空了,或者我想上山了,或者家里谁的心里或身体不快不爽了,母亲就会带我去奶奶庙。去奶奶庙有三样心事:一是祈求家人平安健康;二是趁在路上说话;三是让我亲近自然。上山前,母亲找一个香烟包装盒,里面放上三柱香和一支小红烛,再临时做三个或五个饼子,或者找出亲戚送的尚未拆封的食品做供品,将这些一并装在一个布兜里,我们就往山上走去。
上山的日子多是风和日丽的好天气,阳光那么明亮,蓝天慈爱地将众山、众树、众鸟都揽在怀里,任它们恣意舒展身姿。我和母亲也是它怀里的生灵,惬意地舒展着心性。闻着花香草香,听着虫吟鸟鸣,看着山边云彩,枝头鸟巢,心界全是与世无争的安宁。
去奶奶庙这段路上,是母亲和我说话最安心、也是最放心的地方。因为在家时总有事,在邻居面前也不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母亲给我讲许多故去的人和事,和我一起参悟以后该懂的人和事。还给我讲许多庄稼、树木、花草、虫鸟的根由和趣事。要是心里有了委屈,我们就放心地说委屈。记忆中,由于家境贫寒,身份卑微,在母亲身上,在我们家,凡事忍着让着似乎才合情合理。忍和让不是一句话的事,时不时就会承受不住。无助、痛苦到极限,无处诉说时,母亲和我就在这段路上说。
我们一路走,一路说。走一会儿,坐在路旁歇一会儿。我坐下时,母亲总会替我选好一个小灌木扎不到我的地方,或者把草上的昆虫用树枝扫到一边,然后我就坐在母亲的旁边,和母亲接着说话。天地是那么透明而安祥,蓝天绿地之间,除了风和鸟的声音,就是母亲和我的声音。我们能清楚地感觉到,我们的话不是在嘴上说出来,而是从心里说出来。说白了,是对越来越近的老奶奶说,以至于从无虚言。
一幕情景至今仍在我心头回荡,那就是母亲给我讲了无数次的、我从未见过面的本家老姑。老姑不知何故得了疯病,也就是哭笑无常胡乱走动,老姑常常跑到山上唱。母亲几乎每次在山路上都会讲起老姑,并望着苍茫的大山,神情凄然而又释然地念叨老姑经常唱的一句话:“无名的草木年年发,你知道来年谁在谁不在?!”母亲的声音和着阳光和微风,漫过重山,也漫过我的心。以至于让我的心和重山连在了一起,似乎听到了老姑那穿透时空的苍凉的声音。这句话让母亲和我听懂了人的渺小,生命的脆弱;听懂了自然的恒久和天地的厚达。做为小小的人,有何不容和不舍的?!也许正是这句话,让母亲看开了世事,凡事自有定数,善恶皆有因果。扬善即是道,如阳光化解阴霾,如泉水滋润枯木。而诅咒则会污了善良人的口,污了神灵的耳。我们从不诅咒什么,也让我的心从此坦荡,从不为眼前恩怨所羁绊。等到上了奶奶庙,心中的一切负重,早已随风飘散。
后来,轮到我与无助和绝望不期而遇。这时候,我也想起了老奶奶。早年是母亲陪我上山,后来是爱人陪我上山。苍山依旧,阳光依旧,小路依旧。不同的是我很少敞开心胸和母亲倾诉,因为我不想让母亲为我担心。我也很少和爱人喋喋不休,那样本来是一个人的烦恼,却成了两个人的烦恼。但只要想想不远处的奶奶庙,走走那段路,看看那些山,我的心胸就会豁然开朗,情绪也格外平和、思想也尤为广远。生命太匆匆,花有重开日,人无重少年,为人者自当让生命拥有四季的美丽。而与美丽同步的风霜雨雪,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看那些花草,谁给它们浇水施肥了?谁保护它们了?自己的枯枝落叶就是自己来年的养份。枝叶损了再长,花儿谢了再开,只要有根有种子入地,它们就会生生不息。看那些树,人类的砍伐,野火和山洪的劫难,都无法毁灭他们。它们只要一息尚存,生命里就会刻下年轮。烦恼如烟云,会飘来也会飘去。绝望亦是自己吓唬自己,荆棘和悬崖挡不住满山的路。就这样,一路上和自己说,也和老奶奶说。进庙后给老奶奶点上香烛,为亲人祈求平安健康。然后坐在庙门前的石头上,感受这里独有的宁静和博爱,顿觉荆棘和悬崖也是风景中的风景,它在点拨勇者,激励智者,更在教化弱者,感化邪者。
前年秋天,母亲身体难受得厉害,我和爱人去奶奶庙给母亲求药,回家后母亲真的好了,并且不再复发。母亲还告诉我,当她身体不灵便时,在心里说声:“老奶奶你老人家扶我一下吧,我实在没力气啊!”她就会觉得真有人在扶了她一把。这话我信。但那些披着神灵外衣迷惑人的事,我从来不信。
不知什么时候起,人们把每年三月十五定为老奶奶的诞辰。有人给老奶奶放上了塑像,盖起了庙门,村里家家出力将原先陡峭难行的坡路,筑起了简易的台阶。三月十五这天,不止村里人,方圆几十里,甚至更远的香客都会赶来这里,为老奶奶庆祝生日。庙里挂满了锦旗,庙门前挂满了彩绸,正值春暖花开时节,桃花满山,艳阳高照,草木吐绿,香客络绎不绝,老奶奶的居所焕然一新,生辰过得很是热闹。
遗憾的是,我后来去和母亲小住,因为时间关系,很少去奶奶庙了。但我分明感知到,老奶奶早已走进了我的心里。这就叫信仰。信仰让我坦荡纯净,也让我坚强自信。信仰不是迷信,是精神和灵魂的依托,是人生道路上伸手可扶的栏杆;是世俗洪流中触手可及的树枝;是暗夜的星光;是寒冬的暖阳。在天地自然中叫道;在人伦礼义中叫德;在所作所为中叫底;在所求所欲中叫限;在荣辱得失中叫哲学。
不知道我对信仰的理解是否正确,但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逆境中还是顺境中,老家的奶奶庙就像一座灯塔,时刻引领我向着真善美的境界前行。前行中,我学会了用一颗向佛的心,去做好一个凡人……
鸣李李三娘
李三娘(913?——954年)晋中开发区鸣李人。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皇后。
《风雪寒梅李三娘》
李氏出身农家女儿,她与刘知远的婚姻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刘知远少时、家贫充军当马奴,在晋阳牧马邂逅李氏,遂生爱慕之情。刘知远托人向李父求亲,李父因刘家贫而拒绝。
刘知远请几位朋友,乘夜到李家抢亲,930年生子刘承佑(后来的 隐帝),时李氏年大约18岁,刘知远年38岁。婚后,刘知远以军功升河东节度使、封北平王、封李氏为魏国夫人。947 年,刘知远起兵太原,因为军饷不足,要向百姓征收重税。
李氏谏道:“方今起事、号为义兵、民未知惠而先夺其财、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今后宫所有、请悉出之、虽其不足、士亦不以为怨也。”(《新五代史》卷十八《皇后李氏》刘知远纳谏,果然因此赢得人心。同年二月,刘知远称帝,立李三娘为皇后。翌年高祖死,刘承佑继位为隐帝,尊李氏为皇太后。
《风雪寒梅李三娘》
950年,隐帝在宠臣郭允明、李业的怂恿下,准备杀死枢密使杨邠和都指挥使史弘肇,入告李太后。太后说:“此大事也,当与宰相议之。”后弟李业在旁说:“先皇帝平生言,朝廷大事,勿问书生。”太后力劝无效,隐帝拂袖而去说:“何必谋于闺门”。
杨邠、史弘肇被杀后,隐帝又准备要杀死枢密使邻邺都郭威。李太后又劝道:“郭威本吾家人、非其危疑、何肯至此!今若按兵无动、以诏谕威、威必有说、则君臣之际、庶几尚全。”(《新五代史》卷十八《皇后李氏》)隐帝不听、终于迫使郭威反汉、攻入开封、后汉亡。郭威入京之后,不马上称帝,以李太后的名义发布法俞拟立湘阴公刘资为帝,在刘资本至前、请太后临朝。及郭威出征契丹、军士拥之以归、郭威仍尊李太后为母。李太后自知大势已定、迁居太平官、上尊号昭圣皇太后。
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李太后终因为反对杀郭威,而没有被杀,直到954年死去,时年42岁左右。
刘知远和李三娘的爱情故事,被元人刘唐卿改编成了《刘知远白兔记》南戏,京剧以及川和滇、湘、豫、汉、潮剧等地方剧种,有《磨房产子》和《井台会》、《磨房会》、《红袍记》等剧目,李氏在戏中称李三娘,成为家喻户晓人物。
一代皇后李三娘的今生前世
鸣李村原名李村,因李姓人最多,李三娘成为皇后之后的一天,一只凤凰路过村头,鸣叫一声离去象征吉祥如意,之后李村改名鸣李村,相传这就是晋中开发区鸣李村村名的由来,关于“凤凰一鸣,里外皆知”的故事也因皇后李三娘而代代相传。
初次接触李三娘的故事
李三娘(约906-954年)开发区鸣李村人,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皇后,她不仅是女性扶助丈夫、贤良淑德的榜样,更是教育子女、鼓励孩子的典范。鸣李村村名闫卯贵十二年来致力于收集与李三娘的有关的故事,记者9月1日上午在鸣李村见到了这位村民。
2002年,鸣李村村民闫卯贵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获悉了有关李三娘的故事,让他很感兴趣,之后他一直刻意寻访七八十岁的老人收集并整理李三娘的故事,他希望,他收集的这些资料能让后人了解这位教育后人的一代皇后。
二眼桥、七庙六戏台
在鸣李有一座二眼桥,二眼桥坐落在龙泉河上,这条河由龙王山、罕山、乌金山等泉水形成,泉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二眼桥桥孔与泉水相互映衬,象征龙的两只眼睛,桥后的泉水相互映衬,象征龙的两只眼睛,桥后的泉水长长的,象征龙身和龙尾,远远看去就像是一条巨龙卧在那里,所以这河就取名龙泉河。在河旁有水车、水磨、水碾等,便于当地的百姓在此加工粮食。
村里由南向北有真武庙、奶奶庙、大祠庙、老君庙、灯三庙、观音庙、三官庙,三官庙由天官,地官,水官组成,这七座庙连起来犹如一个凤凰的形状,庙的周围还有六个戏台。
琉璃八角井、李三娘挑水、果子园
村里有口琉璃八角井,井深48米,井口径80厘米,呈八角形,井台呈方形,直径2.8米,井水与井水贯通。琉璃八角井的水质优良,冬暖夏凉,透明无尘,水放盆内可当镜子用。
相传一天李三娘挑水回来,路上遇到一队马队,马的主人向李三娘讨口水喝,李三娘把后面的一桶水给马喝,马始终不喝,李三娘就把前面的一桶水给马喝,马就喝了,这是因为后面一桶水在人的背后,人身上的尘土会溅到水里,不干净。背后代表“后”前面代表“前”,马的性格就是勇往直前,不后退。马的主人见三娘挑水辛苦,为了感谢李三娘送给她一条马鞭并告诉她:“只要缸里没水,用马鞭放进缸里,提三下,水缸即满。”
琉璃八角井旁有一片果园,果园有两种果子,大红果子和桃林,果园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果园因为有这口井的浇灌,长出的果子皮薄肉厚,色香味美脆甜可口。传说,那时成家的男女都来果子园摘果子吃,然后到村南观音庙拜拜观音,吃了果子的媳妇回去就会生男孩,吃了桃子的媳妇回去就会生女孩。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八乡的乡亲都来果子园品尝。
相夫教子的典范
一日,李三娘和村里的很多女子在河边洗衣玩耍,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从远处传来,顺声望去,只见红旗飘扬,马队成群结队,队伍最前面的男子,身材高大,手持双剑,骑着汗血宝马。身后跟着千军万马,马队路过正在和村里女子嬉戏的李三娘身边,这时战马吼天而叫,前蹄直立非常惊险,李三娘定神一看,马上的人有着大将军的风范,此人正是刘知远。刘知远与李三娘四目相对一见钟情,刘知远旁边的随从看到了这一情景,马上让士兵打听李三娘,士兵随后把李三娘带到了军营,刘知远登基后,封李三娘魏国夫人。
公元947 年,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想赏赐将士们,由于国库没有足够的财物,刘知远想向百姓征税赏赐属下,李三娘向皇帝谏言:“现在你凭借河东起兵,而且又称义兵,要救百姓于苦难中,但没有给百姓好处的时候你先把他的财物拿走了,这不是失信于民吗?臣妾愿意将宫中的财物拿出来赏赐将士,虽然不多,但将士们不会有怨言的”刘知远听取了李三娘的意见,使得百姓避免了赋税带来的负担,也使刘知远取得了民心。
李三娘的儿子继位后任用一些无能的人掌管朝政,而且和舅舅李业一起玩乐,使后汉很快走上了灭亡之路,李三娘多次劝说儿子。公元950年,儿子听信舅舅的话,以为大臣跋扈危及自己的帝位,准备杀死两个大臣,太后李三娘反对他这么做,并教育儿子大的事情应当与朝中宰相商量,慎重从事。之后,她的儿子又准备杀死顾命大臣郭威,李三娘又劝诫儿子,儿子竟说:“国家大事,闺门里的妇人知道什么。”郭威杀回城来,李三娘让儿子下诏劝说郭威,儿子不听,出城交战时被郭威杀死在了城外。郭威入城后对李三娘以礼相待,让他支持政事。后来郭威称帝认李三娘为母亲,尊为“昭圣皇太后”,几年后,李三娘平静的去世。
李三娘后人今何在
村民闫卯贵说:“1995年和1998年台湾的李氏来鸣李由省台办带队来鸣李寻根,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没能找到李三娘坟墓的具体位置,李三娘的后人虽在台湾,还不忘鸣李这片土地上有着李三娘留给后人的贤良淑德和教育孩子的美德。”
“随着这几年村里对李氏后人和刘氏后人寻亲者件事的重视,村里将为李三娘重新塑像。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当年来寻亲的李三娘后人。”闫卯贵说。
(关注晋中开发区)
您还可以搜索:老家奶奶庙和李三娘哪个好,三家奶奶庙供奉的是谁,奶奶庙供奉的三奶奶是谁,三奶奶庙村,奶奶庙哪个是三奶奶,老奶奶庙奶奶是谁,三家奶奶庙对联,奶奶庙和娘娘庙是一回事吗,奶奶庙的三位奶奶是干啥的,奶奶庙三位奶奶简介大仙奶奶④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detail/4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