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后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我的个天 | 克拉拉与| 成为 |小花旦 |……
那么多书,我们要看点啥?
书桌大爆炸,还没时间仔细看内容怎么办?
不慌不慌,慢慢来,小蜗牛先帮你爬爬看。
东北不愧是神一般的黑土地,跟它关联的人和事总会透出一股搞笑画风。
这两天出现了新,本来是一件挺揪心的事儿,但飘上热搜的却是“鸡架”。 因为有一位确诊的东北大爷几乎每天都要吃一顿,其他病例的流调记录里也有。
这不禁让没吃过的网友万分好奇:沈阳鸡架到底多好吃啊?!看新闻都给人整饿了!
另一个在疫情中凸显出来的笑料就是东北各地的狂野地名,有一股直愣愣的魔性画风,能让人笑出猪叫!
,东北人把山叫做顶子、砬子,如老秃顶子、三个顶子、烟囱砬子、棒槌砬子。
顶子是指某一地区的最高峰或主峰;砬本意指 “孤立的石头”,砬子也多指石头山。此外,还有一些拟形的山,比如,鹰嘴碰子、马屁股山,以及神奇的一撮毛:
东北人把河道叫沟子,当然,谷地河流即为沟,它原本也有这个意思。
于是就有东老营沟、倒木沟、王脖沟,实在想不好,就叫它“出不来沟”:
东北三省中,是沿海的,他们把海中的和沙洲唤作坨子。
坨,本来泛指成块或成堆的东西。清人吴嘉宾《海疆善后疏》中有记:“海中沙洲,俗呼为坨…”
别说,还挺形象,什么拉坨子、石坨子、干坨子、坨子,起得烦了直接以数字代称:
这风格实在质朴豪横,还有一些更别致的地名,逗趣中透出一点邪性,让人忍俊不禁:
为什么?为什么同样的山水桥村,在就叫得清隽秀美,在东北就画风突变、野得无法无天呢?
部分,地名多清俊
小蜗从《大国大民》的“东北往事”一章、迈克尔•麦尔的《东北》、和讲述“黑社会”的《黑白》,为大家爬一爬具体成因:
0 1
自古就是未的野蛮荒地
在上,东北偏居一隅,没有地区那么复杂的朝代变迁。在世界进入近代化以前,东北一直是本土少数民族的舞台,靺鞨、鲜卑、女真,等等。
他们周期性地崛起或衰落,时而布武天下,时而深藏于之间。
而且,和很多以劫掠为主的民族不同,东北的游牧民族大多有着建立统一大帝国的野心。
鲜卑建、建辽、女真建金、建清,他们不甘于接受汉化,总想独立为王。
大清帝国建立后,把东北当成了自家祖宅兴之地。
清王朝在此设立了三个:盛京将军、将军和将军。 以将军府衙进行管理,只保护不开发,谁也不能扰了大清的龙脉。
因此,自顺治朝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两千里“”封禁东北。所谓“”是指清政府修建的一道1600多公里的屏障,起自,延至东北腹地。
这道屏障是用土筑起来的壕沟,沿壕种植柳树,所以称之为柳条边。 目的就是尽一切可能禁止汉人在东北定居、垦荒,以及从事采参、猎貂等活动。
在这种封禁政策下,东北一直处于线性发展的漫漫长夜。
新成立时,黑地区的、等少数民族,还处在原始社会或半原始社会的状态。
0 2
鄙陋粗疏的流民迁移
上的未开化必然造成上的蒙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北的古代史和近代史是半割裂的。
原住民是生猛不羁的少数民族,不可能为此地创造什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存典故。
清廷覆灭后,不管是“闯关东”而来的流民,还是奔赴“”的知青,文化水平都不太高,不懂寻章摘句。
但他们非常善用常见的事物来形容抽象的东西,语言充满了来自草根的生命力,画面感很强,让人耳目一新。
因此,一面是亟待开垦却无名无着的沃土,一面是腹无点墨却幽默风趣的流民知青,两相碰撞,可不就是怎么简单怎么取、怎么好记怎么取么!
甭管好不好听、意义如何,反正也没有什么曾用名供以参考,能起到辨别作用就行!
比如下图中,、鹰嘴石、大耗嘴、鸭鹤嘴等地名,动物拟形,就为好记。
再比如这个东褡裢岛、西褡裢岛,褡裢可是流民的宝贝,再破再旧也装着对故土的牵挂啊!
0 3
剽悍粗犷的气息
流民入关之前,驰骋在东北大地上的是善骑善射的满清八旗子弟。
流民入关之后,一路能从中原翻山过海而来的,也都是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勇士狠人。
其中一大部分,严格来说属于亡命之徒,“占山为王,落草为寇”,好勇斗狠,数不胜数。
这两种人群集合在一起,东北地面上不可能,清廷还没倒,这里便匪患横行。
土匪是江湖上最草根的力量,他们像野草,生长在公权力无法到达的社会空间里。
在民国,土匪是一种广泛的存在,皆因民国的政府是最涣散的中央政府。
中国的国土上有大片的权力真空地带可供冒险家们去闯荡、发挥。
土匪不光可以生存,还因为军阀斗争的需要而经常成为被拉拢的对象。
官匪一家,匪中有官、官中有匪,这是民国社会生活的常态。
而当时的东北简直就是土匪窝,所谓“出响马,东北出胡子”。“红胡子”是中国东北的土匪专用名,这些人啸聚,打家劫舍,在土匪中是最粗暴的一群。
这一点在电视剧《闯关东》中有深刻体现,女主人公鲜儿就是土匪的二当家。
土匪多了,江湖习气就会加重,民风都受影响。
荤素不忌、粗犷剽悍,取名自也透着一种粗豪之气。
比如,不管面积多少、名头强弱,是村镇还是水库,都得在具体名字前加一个“大”字。
喊大,它就不能小;要强,你就不能弱,这是一种争胜的心气,也是一种生活的奔头。
总得来说,一地之名有一地之风貌,东北的沧桑流变都在这一个个可爱而野性的地名里了。
你的家乡有哪些好玩有趣的地名?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交流呀!
欢迎下载网易蜗牛app
或使用公众号搜索功能阅读更多图书
- END -
热搜第一!山东菏泽发现的连片汉墓有了新进展…… 东京热搜
4月13日
发现156座连片汉墓#
冲上热搜第一
山综合广播记者从孙堌堆遗址发掘现场了解到,目前共清理汉墓198座(其中76座未清理到底),墓葬11座、灰坑203个、水井6座,房址6座,发掘仍在进行中。
孙大园堌堆发掘区全景
孙大园堌堆遗址考古队执行领队孙启锐介绍,汉墓可分为土坑墓、砖椁墓、砖室墓三类,现场发现的砖椁墓较多,约占一半,其次为土坑墓,砖室墓出现较晚,数量也较少。
孙大园堌堆遗址
孙大园堌堆遗址
孙大园堌堆遗址考古队执行领队孙启锐表示,孙大园堌堆是目前菏泽地区发现汉墓最多的一个遗址,对汉代的埋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丰富的新石器遗存,这是菏泽地区不可多得的考古新材料。另外还发现了相对比较丰富的北辛文化的和遗物,说明在鲁地区是北辛文化的一个重要分布区。
孙大园堌堆遗址出土
在考古发掘的过程当中出土文物的修复工作也在持续进行中,此次出土的部分文物在汉墓进行修复和封存工作。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李程浩介绍,目前文物修复的主要难度是对残片的拼对、粘接的工作,修复好的出土文物将会用于考古文献资料的发表或展出。
孙大园堌堆随葬器物组合
2020年4月,菏泽市高新区吕陵镇魏楼水库建设过程中,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48万平方米建设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共发现了孙大园堌堆、侯庄堌堆、侯庄西遗址3处古代文化遗址,考古工作人员随即展开了考古发掘工作。
孙大园堌堆位于水库西,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遗址掩埋于淤积层之下,文化层年代从文化、商代、东周延续到汉代。
侯庄堌堆位于水库东,面积约0.6万平方米。从调查及勘探得来的陶片、瓷片看,时代有文化、商、东周、汉、宋元等。
侯庄西遗址位于侯庄堌堆东北,掩埋于厚0.4—0.6米的淤土之下,面积约1万平方米。时代大致为宋、元或更晚。
记者:李兴苗
编辑:梁媛
责辑:马毅
编委:曹进
监制:翁平亚
MORE
延伸阅读
◐◑ 可颂爱心征集令
◐◑ 副首相:喝处理过的核废水没事!日本网友:你先喝
◐◑ 阵风9级!山东7市火险高达五级极度危险!大范围降雨也要来
热搜第一!山东菏泽发现156座连片汉墓,网友却在问… 东京热搜
【热搜第一!发现156座连片汉墓,网友却在问…】 队员在对菏泽市孙堌堆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156座汉墓,9座墓葬、5个商代灰坑、27个文化灰坑。有网友表示:难道纣王和妲己是说着菏泽话谈的?
[责任编辑: ]
您还可以搜索:东京热的音乐是什么主题曲④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detail/4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