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从正 张从正的攻邪学说



张从正 张从正的攻邪学说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1156-1228),睢(suī)州考城人,是金代的著名医家,兴定年间(1217-1222)曾被召为太医,但不久就辞退了。他在民间行医多年,是当时的名医,他与刘完素是同时代的人,但年龄较小。他便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攻下派”的创始人。

在学术上,他精于《内经》、《难经》、《伤寒》,同时也提出了“古方不能尽愈今病”的著名论点。张从正对于疾病的认识很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治病应着重祛邪,祛邪就是补正,不能因害怕使用攻下药的而一味用补,因而创立了独特的“汗、吐、下”攻下法,并能运用自如,治好病人无数。所谓的“汗、吐、下”三法,并非单纯的发汗、呕吐、泄下三种具体治法,而是分别代表着三类驱邪外出的途径。汗法,是指用药发汗,以及用针灸、洗熏、熨络、推拿、体操、气功等方法达到祛除表邪目的的方法;吐法,不单是指摧吐,凡豁痰、引诞、催泪、喷嚏等上行的治疗方法都属此类;下法,不单指泄下,其他像行气、通经、消积、利水等能够驱除里邪的方法亦尽属此类。因此,张子和归纳的“汗、吐、下”祛邪法,实际上是中医理论中“扶正祛邪”法中以祛邪为主的这部分内容。而他认为先“祛邪”,才能扶正,邪去则正自安,对于实证阳证,这种方法也是非常奏效的。

他还主张治疗以食补为主,并反对乱用温热药物峻补的方法。可以说,张子和的理论是建立在刘河间的“火热论”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人体诸邪皆易化火,一味地温通峻补只能使人体的痰热实邪壅滞,引发更多的疾病。这重种论点,实际上是针对当时社会上的不良医学风气而言的。而张子和本人也十分重视辨证论治,并非见病即攻,在治疗过程中也一定要视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年岁较高的老人,身体羸弱的儿童,都是他强调不可乱攻的对象。

张子和创立了“攻下派”,疗效颇佳,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他医术精湛,辨证准确的见证。历来,医家对于“下品”药物的使用都十分谨慎,而他能够对于这类药物娴熟使用、准确把握和对各种病证的应对自如,足见他深通医理,熟识药性,临床经验也非常丰富。反观今天,对于中医学尚未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初学者和年轻医生,切不可一味地模仿和追求新奇,简单而无辨证的照搬张子和的治法和方药。一旦辨证失误或者用药不慎,很容易造成医疗事故,十分危险。所谓“艺高人胆大”,这也是后世医家虽不敢尽取其方,却十分肯定张子和本人在医学上的造诣,并敬佩他的胆识和学问的原因。

张子和一生著述颇多,最著名的就是他弃官之后与学生麻知几、常仲明等共同写成的《儒门事亲》一书,书中记述了他的主要学术观点。而该书收载的文章中,有许多是辩论性的文章,象《高技常孤》、《群言难证——谤吐》、《谤三法》、《谤峻药》、《同类谤才——群口诬戴人》等。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他在学术上的处境是十分艰难的,因为他敢于直言当时医界妄用温补的弊端,触动了许多不学无术者的利益,因此他们嫉妒他,怨恨、围攻、嘲笑,甚至诽谤他。但他从不妥协,刚正耿直,并以精深的学识力辩群医。当时,来到张子和的家中有识之士络绎不绝,高人才子日不离门,这也是对那些庸才的最有力的抨击。

您还可以搜索:张从正是什么派,张从正的代表著作,张从正简介,张从正又名,张从正的学术思想,张从正的攻邪学说,张从正汗吐下三法的含义,张从正汗吐下三法的含义和注意事项,张从正攻邪派,张从正汗吐下三法④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detail/1697.html]
水栀 水栀子
上一篇 2023-05-20
百合干怎么吃?教你5种吃法百合的吃法介绍中药野百合的正确吃法用法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