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栀 水栀子



水栀 水栀子

《中药大辞典》:水栀

拼音注音
Shuǐ Zhī
别名

伏尸栀子(《雷公炮炙论》),水栀子(《八闽通志,),黄箕子、黄枝(《福建民间草药》),马牙栀、建栀、黄栀子(《药材学》)。

出处

《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大花栀子果实

生境分布

分布我国中部及南部。

原形态

大花栀子,又名:水鸡花(《质问本草》),栀子花。

常绿灌木。枝绿色,幼枝具垢状毛。叶对生或3叶轮生;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4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或短尖,全缘,边缘白色,两面光滑,革质;具短柄;托叶膜质,基部合成一鞘。花大,单生于枝端或叶腋,径约7厘米,白色,极香;萼裂片6,线状;花冠裂片广倒披针形;雄蕊6,花药线形;子房下位,1室,花柱厚,柱头棒状。果实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7厘米,径1~1.5厘米,黄色,纵棱较高,果皮厚,花萼宿存。花期5~7月。果期8~11月。

本植物的根(水栀根)、叶(水栀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性味

《福建民间草药》:"苦,寒。"

功能主治

①《中国药植志》:"能散热毒。"

②《福建民间草药》:"治扭伤。"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

复方

治扭伤:水栀六至七粒,面粉一两,黄酒二两,生姜半两。共捣烂,敷于伤部。(《福建民间草药》)

备注

本品与栀子相似而较长大,一般多作染料用,药用大多作外伤敷料。此外,同属植物狭叶栀子的果实,亦作水栀使用。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水栀

拼音注音
Shuǐ Zhī
别名

伏尸栀子、水栀子、黄箕子、黄枝、马牙栀、建栀、黄栀子、小栀子

英文名
fruit of Largeflower Gardenia
出处

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大花栀子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var.gran-diflora Nakai

采收和储藏:8-11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分布我国中部及南部。

原形态

大花栀子,常绿灌木。枝绿色,幼枝具垢状毛。叶对生或3叶轮生;具短柄;托叶膜质,基部合生成鞘;叶片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4cm,宽2-5cm,先端渐尖或短尖,全缘,两面光滑,花大,单生于枝端或叶腋,径约7cm,花白色,极香;花萼裂片6,线状;花冠裂片广倒披针形;雄蕊6,花药线形;子房下位,1室,花柱厚,柱头棒状。果实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7cm,径1-1.5cm,黄色,纵棱较高,果皮厚,花萼宿存。花期5-7月。果期8-11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果实较大,长圆形,长3-7cm。表面棕红色或黄棕色,微有光泽,有翅状纵棱5-8条,较高。顶端有宿萼,具5-8个长裂片,多碎断,基部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种子多数。气微,味酸苦。

化学成分

种子含藏红花素(Crocin)、甘露醇,以及一种熔点为167-168℃的成分,可能是植物激素。枝皮含山梨糖醇(Sorbitol)、甘露醇等多羟基醇。

归经

心;肝经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散热解毒;消肿止痛。主热毒;黄疸;鼻衄;肾炎水肿;挫伤扭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中国药植志》:能散热毒。

2.《福建民间草药》:治扭伤。

摘录
《中华本草》

您还可以搜索:水栀子的功效和作用,水栀子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水栀子,水栀花,水栀子图片,水栀子和栀子的区别,水栀子种植技术,水栀子和黄栀子的区别,水栀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水栀子花叶片发黄是咋回事④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detail/1696.html]
重楼的正确吃法和禁忌中药材食用配伍禁忌
上一篇 2023-05-20
张从正 张从正的攻邪学说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