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亦真时真亦假。一个人的生活,不需要太多的朋友,只需要一个知心的人就够了。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物质的富有,而是心灵的慰藉;不是甜言蜜语的的左右,而是相通的懂得。朋友如茶,需品;相交如水,需淡。朋友不在于多,而在于真;感情不在于热烈,而在于久。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最难觅。知己难求,难得一心人,千金难买,难得一知心。朋友,是一生的财富,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
一: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什么意思
小时候看电视剧西游记,同村的一个男孩说,是演员演的,不是真的。我非说是真的,唐僧是真的,四个徒弟是真的,就连妖怪也是真的。
那一年我十三岁了,按理已经到了能分是非的年龄,而心智浅显的我,偏偏把那个小我一岁的男孩气得死去活来。如今仍然记得他看我的眼神,就像看一个傻子或是发育不健全的智障。
我一直把所有人都认为假的当成真的,直到中年还在执拗,七十三岁的老母亲每每打 *** 来都还在嘱咐:“孩啊!听妈话,什么事一定要好好想一想,一定啊!”
能让白发苍苍的老妈操心到现在,莫非真的是我错了?痛定思痛后,于是我如大梦初醒般来了个大转变,把所有人说的真的又统统都当成假的。
智慧,这两个字分开来讲:“智,指内在的认知能力;“慧”,指外向的分别能力。”而我这两种能力全不具备,这应该怪我,还是怪遗传基因哪个环节出现了错误呢?
因为没有能力辨别爱情的真假,我屡遭失败,为假的爱情付出了一腔热诚,到现在还在独自抚养为假爱情生的真孩子。又因为后来把真的都当成假的,所以到现在还是个单身母亲,再没看到过爱情的真样子。
红楼梦里的贾瑞得了一个宝鉴,因为不辩真伪最终命丧黄泉。这一生真庆幸我没遇到那位赠宝鉴的道人,倘若赠我一面同样的镜子,那么我也会同贾瑞一样在人们感情的认知领域砸下一个深深的断层。
真与假到底怎么来分辨呢?与我可是能力之外的事。有智慧的人不会靠其两端,必会有折中的办法。好像这除了悟,也只能靠悟了,很玄的东西,如我一样的愚人怎可能明了其中之精髓呢?
金刚经上“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还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的理解是:“佛都这样说了,那是不是我开始说西游记是真的并没有错,后来为假爱情生了真孩子也没有错。”这就如红楼梦的诗一样,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也如道德经里讲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即是恍惚,那么是不是就是真也不真、假也不假。真假如一,本就无从辨别呢?
天上的白云呈马象,我告诉别人我真看见了,当那人抬头时马象消失却只见了一个猪象,于是我们彼此都怀疑对方不真诚,各执各的理,直到不再同行分道扬镳。
真不真、假不假、有还无、无还有,表象、本体,这写着写着我怎么好像“悟”了呢。
二:假亦真时真亦假的意思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里的对联。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把真实的东西当作虚幻的东西来看的时候,那虚假的东西它甚至比真实的东西显得更真实。反之也是一样。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是存在的东西时,那捏造的事实甚至比存在的事实更显得真实,反过来也是如此。真和假的概念有很多层次,不是单纯的一个真和假,世上的人把假的东西都当作真的了,把真的东西反而把它作为假的了。
扩展资料《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好了歌》和十二支《红楼梦曲》提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三重悲剧。
当你把真实的东西当作虚幻的东西来看的时候,那虚假的东西它比真实的东西显得更真实。当你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是存在的东西时,那捏造的事实甚至比存在的事实更显得真实。真和假的概念有很多种类,不是单纯的一个真和假,世上的人把假的东西都当作真的了,把真的东西反而把它作为假的了。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觉得好就采纳吧。
三:假亦真时真亦假.红楼梦原文
后一句是“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句话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一幅对联。 原句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意思是,有很多时候真真假假的事物我们是无法分清的,当你把真的当做假的的时候,那个时候假的也会被当做是真的。 同样的,不存在的东西把它当成存在的东西,真的存在的东西却当成不存在的。这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fdf2d7206c12b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