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内心感受到温暖,谁又愿走向冰冷的黑暗。
作者:唯爱心理
字数:1200
阅读:约3分钟
世界上最令人难过的事情是什么?
我认为是遗憾。
花未开而谢,叶未黄而凋,枝未壮而折,
孩子还没长大,就再也看不见日升日落。
具有效统计,在中国,
每年选择自杀的青少年约为十万人。
这十万个孩子,本应奔赴向各自灿烂的人生,
却全都在绝望中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未开的花
四川泸州的一名小学生,留遗书后跳楼自杀。
遗书的字里行间,看不出一点孩子应有的天真,和对生命的一点点留恋。
今年9月,一个14岁男孩被妈妈在教学楼到扇了两个耳光后,
沉默了仅仅两分钟,就绝然从五楼一跃而下。
去年4月份,上海17岁男孩在车内与母亲发生争吵,
绝望中打开车门,从车流湍急的卢浦大桥上跳桥身亡。
没能抓住他的母亲坐地嚎啕大哭,可是又有什么用呢?
每一个孩子的离去,都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破碎,两个父母的痛彻心扉,四个老人的白发送黑发。
而这种悲剧,在中国每年会发生十万起。
脆弱的心
面对一场场青少年自杀的悲剧,出现最多的评论不是同情,
不是惋惜,不是理解与遗憾,
而是“也太玻璃心了吧”的冷嘲热讽。
最常见的论调就是:
”谁没挨过打挨过骂,我们不一样好好活着“
其实,导致孩子最终走向毁灭的人们也是这么想的。
这些人可能是老师、同学、邻居,甚至是父母,
尤其是父母。
没有人知道,这些孩子在最终自杀之前,
犹豫过多少次,又坚强过多少次。
人类真是很难做到共情的生物,无法对他人感同身受,即使是自己的父母。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理应是生来最亲密的人,
可很多时候,错误的沟通和教育方式,
就是那双把孩子推下深渊的无形巨手。
冰冷的家
”压死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青少年的自杀,
我们只看到了事发时的一个画面,或是老师的批评,或是家长的打骂,
于是就责怪孩子太脆弱,这么点小事不至于,实在是太冲动。
可是我们谁也不知道,
同样的事情究竟在他身上发生了多少次,
刺痛的伤痕到底在他心里累积了多少道。
孩子的心就算是能抵抗洪水的堤坝,
也经不起无数蚂蚁一口一口的啃噬。
老师的贬责是蚂蚁,
同学的排挤是蚂蚁,
陌生人的恶意是蚂蚁,
而最大的蚂蚁,是不理解孩子的父母。
从这些青少年自杀新闻里我发现,
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和父母激烈摩擦后选择轻生的。
我们常说,家是避风的港湾,
在家之外的委屈和苦难没什么,
只要家庭足够温暖,内心就依然强大。
可如果连父母都不理解孩子,总是责骂否定孩子,
那他们感受到的整个世界,就都是冰冷黑暗的。
著名教育学者、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尹建莉在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有句话:
“如果一个孩子和父母亲关系良好,想到父母时内心是温暖的而不是冰冷的,他绝不会自杀。”
每个自杀的孩子背后,
都有一双不无辜的父母。
end.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f6d9cfe889003d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