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扫习俗 清明节祭扫方式有哪些


清明节祭扫习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扫墓祭祖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明祭扫的社会氛围,提升广大市市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一:清明节 祭扫

中国人扫墓主要是缅怀先人,祭奠祖先,激励后世,传承和发扬祖先优良传统。

中国人慎终追远,对祖先敬奉崇拜的。孔子弟子曾参在《论语》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认真对待祭祀之礼,追思敬重已经逝去的先人。扫墓就是祭祀之礼。

中国人信奉神鬼,认为人死后有灵魂的,而逝去的先人,灵魂在大寒节阴气最盛的时候归来。

《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

先秦屈原著的《楚辞·招魂》:“ 吴 歈 蔡 讴,奏大吕些。”

黄钟大吕属于十二律吕。

十二律吕,后世演绎成音乐,但律吕最初是通过十二编钟,颁布历法,敬授民时的,即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如告诉农民什么时候应该播种,什么时候应该插种。象学生的响铃上课,响铃下课,响铃休息,响铃起床。而大吕就是祭祀祖先扫墓的时候。

因为十二律吕是有规律地遵循四季时令顺序的,即十二律吕配二十四节气的。

《周易》介绍,冬至一阳生,十二律吕为黄钟,六十四卦为地雷复。而腊月大寒二阳生,律吕为大吕,六十四卦为地泽临。正月雨水三阳生,律吕为太簇,六十四卦为地天泰。所以春天来了说三阳开泰。

只有皇帝或国王才能颁布这命令,现代考古,坟墓挖出十二编钟的一定是皇帝或国王。其他人拥有十二编钟是诛九族的。

冬至一阳生,律吕为黄钟。腊月大寒二阳生,律吕为大吕。冬月的冬至敲黄钟,这时是祭祀天地的,腊月的大寒敲大吕是祭祀祖先的。

十二律吕遵循阴阳来分布的,阴阳各六个,阴阳相生。黄钟太簇姑冼蕤宾夷则无射为阳,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为阴,大吕是阴气最盛的时候,灵魂归来。

《汉书·律历志》:“大吕:吕,旅也,言阴大。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阴气最盛,灵魂归来。

祭祀祖先有在家里宗祠拜祭,和上坟扫墓祭祀两个主要程式。

所以在大寒节当天扫墓。

但随着天文历法的推衍变化和历史朝代的变更,大寒扫墓的习俗衍化成清明扫墓,但还有极少的一些地方保留了这一习俗。客家人有春秋两拜的,即一年扫墓两次,在春季的清明节和秋季的重阳节(这是道家节日,不是二十四节气)拜祭。我故乡有个文姓的万人大村,他们是除夕节扫墓的。

有的地方修坟墓,不用择吉日,而选择在大寒节这日来修坟墓,认为有祖先灵魂归来守护着,怎么修都可以,百无禁忌,大吉大利。

原理:清明节扫墓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旨在缅怀和祭拜逝去的祖先和亲人,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怀念。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子女应当尽孝道之责,为逝去的父母奉献祭品,祭拜祖先,感恩报恩。

应用:清明节扫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传统的文化习惯。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人们会去到祖先的墓地,清理墓地,给墓地添置鲜花和祭品,祭奠逝去的亲人和祖先,表达对他们的怀念和尊重。此外,清明节也是人们缅怀先烈和英雄的日子,人们会前往烈士陵园,悼念先烈,感恩英雄。总之,清明节扫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人民感恩祭拜祖先和英雄的一种方式。

二:清明节祭扫有什么讲究

清明将至,春的气息也越来越浓。清明节属于法定节假日,如何过这个传统的节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计划。

有些人打算趁着清明小长假,和亲朋好友相伴踏青郊游,领略一番大自然中的春意盎然。还有的人则会选择在这个节日返乡祭祖,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彤彤来自一个非常“重传统”的家庭,自打工作以后,每年的清明节,彤彤都会不远万里回到家乡祭祖扫墓。

而今年,情况却有些特殊。彤彤的身份已经有了变化,她已经是一名身怀六甲的孕妇。

对于是否回家上坟扫墓这件事,彤彤和丈夫产生了分歧。丈夫认为,彤彤的肚子这么大了,不宜长途跋涉,实在是太过危险。

另外,丈夫曾经听老一辈人说,有两类人是不能去上坟的,孕妇为一类,另一类人就是婴孩。

彤彤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她觉得作为小辈,给逝去的亲人们上坟扫墓是本分。

她的父母只有她这么一个孩子,她是独生女。如果她不回去,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另外,彤彤觉得扫墓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在她的家乡并没有孕妇不能扫墓这种说法。彤彤觉得,孕妇和婴孩不能扫墓完全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不同地方的人对于清明扫墓这项传统活动有着不同的讲究,有些地方的确有清明上坟“两不去”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孕妇和婴孩是不宜扫墓的,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全是迷信,背后也有多方面的考虑。

清明上坟讲究,牢记“两不去”,孕妇不去,婴儿不去,你要听进去

▲安全方面的考虑

彤彤认为不让孕妇和婴孩扫墓,完全是一种迷信思想。其实,之所以有孕妇和婴孩“两不去”这种说法,有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和孕妇和婴孩都属于弱势群体有关。

而已逝亲人的墓地往往在山上,上山的路崎岖、陡峭,孕妇和婴孩一不小心可能就会有摔伤的风险。

除了上山的路途中可能暗藏着的风险,扫墓祭祖的时候人们往往还会点燃香火,焚烧纸钱,燃放炮竹。

这些扫墓的仪式其实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质,孕妇和婴孩可能会误吸入燃烧释放的有害气体。除此之外,孕妇和婴孩还可能被炮竹声惊吓到,出于种种安全方面的考虑,孕妇和婴孩这两类人确实是不适宜上坟、扫墓。

▲受古代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阴阳五行”的说法,有些地方的习俗认为孕妇和婴孩不宜扫墓,和古代的“阴阳”一说有关。

他们认为孕妇的肚中怀有胎儿,胎儿和婴孩的阳气特别旺盛,而逝去的亲人则是属于阴。

阴阳是对立的,因此他们认为孕妇和婴童均不宜参加祭祖扫墓活动,这两类人体内的阳气会和逝去先人的阴气冲撞,这是不吉利的。

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但是这种迷信思想并没有什么害处,是无伤大雅的。因为原本孕妇和婴孩就是需要保护的群体,最好不要参加此类扫墓上坟的活动。

▲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

有些地方不让孕妇和婴孩去参加扫墓活动,是因为他们觉得家中的男人才是扫墓的“主角”。孩子还小,可能会童言无忌地说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话来。

而孕妇则属于女性,并不重要,受到“重男轻女”这种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家中所有重要活动的主角,是家中的成年男性。

还有更为离谱的说法认为,女性所烧的纸钱,已故的亲人无法收到,只有家中的成年男性所烧的纸钱,已故的亲人才能收到。

如果是出于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才让孕妇和婴孩不要参加扫墓活动,是非常不近人情的,也是非常荒谬的。

▲受清明时节的天气影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的春雨,仍旧带着些冬天的寒意。有些地方之所以不让孕妇和婴孩上坟祭祖,和清明时节的阴雨天气有关。

孕妇和婴孩的抵抗力较差,在阴雨天气如果还要上山祭祖,很容易感染风寒,也容易因为湿滑的山路磕磕碰碰。

在这种阴雨天气,孕妇和婴孩最好的做法就是待在家中,由家中的别的成员代替上坟祭祖。其实,扫墓是对已逝的故人的一种追思的方式。

只要心意到达了,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对于孕妇们来说,如果确实需要回乡祭祖,对以下几方面要多加注意。

首先孕妇们要确保上山路上的安全,在上山途中最好可以有人照看、搀扶。

另外,受清明天气的影响,孕妇们最好可以随身携带雨具、衣物,避免着凉。

除此之外,在祭祖的时候孕妇们的情绪也要保持平稳,不宜有大的波动。

写在最后

在清明节通过上坟扫墓等仪式来缅怀逝去的故人,是中国人历来的传统。像彤彤这样的孕妇们,想要参与到这个祭祖的活动中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由于你们的身份特殊,尤其是有些孕妇已经到了孕晚期,大腹便便,行动不便,这时候,如果你们还要坚持去扫墓上坟,可能会有很大的危险。

现如今,“线上”祭祖的方式逐渐流行开来,孕妇们不妨试一试这种新式的祭祖方式。

(本文图片均

三:清明节的祭扫礼仪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以冬至为节日的传统由来已久。《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民间的冬至节俗,又要比官方礼仪丰富得多。东汉时,天、地、君、亲、师,都是冬至的供贺对象(《四民月令》)。南北朝时,民间又有了于冬至日食赤小豆以避邪的习俗(《荆楚岁时记》)。到了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延续至今,百姓在这一天要向已逝长辈等尊长祭拜。【冬至扫墓有哪些礼仪讲究呢?】一是衣着朴素,女性不必涂脂抹粉,家人带上香烛以及供品,不可在墓前杀生,现在时尚作兴奉上鲜花,可选菊花之类(可把花瓣剥散洒在坟碑前,因为有小贩会瞄准你走后立即拿走鲜花又去贩卖)。二是上坟地后,先着手清扫墓地周围杂草,尤其要注意观察坟头上有无杂树,如果有树就要拔掉;再观察墓前有无杂土堵住小明堂,以及排水沟是否堵塞。三是观察墓架以墓碑是否有塌陷以及破裂,发现异常情况就要及时请风水师前来指导采取措施弥补。四是把供品奉上,点燃香烛和焚烧纸钱(注意防火)。一般要率家人向先人三鞠躬后读祭文,以表达后人对逝者的缅怀之情。五是离开之前点燃鞭炮(公墓区也可在指定地点点燃鞭炮,切记防火)。六是全家人可扫墓后聚餐,以素食为主,延续吃馄饨、饺子、吃汤圆、吃红豆稀饭等习俗。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d2a625484b7680d9.html]
牙签是什么意思(碳化牙签是什么意思)
上一篇 2024-05-11
海尔热水器型号(海尔热水器型号大全)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