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儒概括(舌战群儒概括200字)


舌战群儒概括得非常好,他的意思是说诸葛亮虽然智谋过人,但是他不懂得人情世故,所以才会导致蜀国走向灭亡。但是这句话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刘备是一个非常重情义的人,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他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可以托付大事的人,所以他才会这么说。那么,刘备为什么会会对诸葛亮如此看重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诸葛亮的才华是他所欣赏的。

一:舌战群儒概括30字

  舌战群儒【拼音】 shé zhàn qún rú【释义】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解释:诸葛亮与众多儒官辩论并驳倒对方,鲁肃力排众议决定连刘抗曹。

二:舌战群儒概括100字

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无言以对,在此之前会见江东文臣,双方爆发舌战,由于双方意见相左而且东吴谋臣对刘备势力心存怀疑,蔑视为联吴抗曹,诸葛亮只身前往东吴面见孙权

三:舌战群儒概括20字

赤壁大战在即,诸葛亮只身进江东,遭到东吴众文臣的刁难。

孔明羽扇一挥,淡定从容舌战群儒,愣是将一帮经纶满腹的江东才子驳得哑口无言,荣获三国演义辩论大赛一等奖,也给初出茅庐的自己在功勋簿刷了闪亮的一笔。

但演义不能当历史看,小说中的孔明本来就是被浓墨重彩褒扬的人物,三分人七分妖,其他人在他的主角光环下只能甘当绿叶。

事实上,被孔明说得面红耳赤的诸人可绝不是被脸谱化的迂腐儒生,他们每个人都在江东独当一面,堪称国之柱石。

张昭:我不是投降派

张昭是东吴文臣之首,也是孙策托孤重臣,在演义中被描摹成了坚定的投曹派。现实中的张昭实际上也主张归附朝廷,但仅仅是由于畏惧曹操大军这么简单吗?

演义中,孙策临终嘱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但实际上他从未说过类似的话,而是将孙权完全托付给了张昭,甚至还有过“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这样的托付。

可见在小霸王的眼中,张昭才是唯一可以将孙吴大厦撑下去的老臣。孙策在世时忙于征伐,后方内政大事全权托付于时任长史的张昭。

孙权继任时江东人心思乱,也全靠张昭出面一一摆平,此时若说世人只知有张昭,不知有孙权,一点都不夸张。

对于年轻的孙权而言,张昭既是辅臣又是师长,而且大多数时候板着个脸,令人敬畏,即便孙权已经是万人之上的帝王,在张昭眼中依然是那个需要时时教导的少年。

公孙渊割据辽东,向孙权称臣,想要一起夹击曹魏,孙权很是兴奋,决定派大臣张弥等人带着大批珍宝物资前往封赏。

早已退居二线的张昭听说这件事,二话没说就到皇宫里阻拦,但孙权认为这不过是迂腐之见,对张昭的意见置之不理,老头子一来气,索性闭门不出。

结果公孙渊不久之后果然背弃盟约,将张弥等人杀害。懊悔之下,孙权回想起张昭的话,就派人请这位老臣入朝,想道个歉。

没想到张昭牛脾气一上来,死活不出家门,结果孙权也急了眼,放火烧张昭家的门。最后还是张昭儿子将老父亲硬架出来,君臣二人才算冰释前嫌。

可见,张昭作为江东士人的首领,骨子里又刚直又清高,那么这样一位重臣,为何会甘愿纳地请降呢?

孙氏一门出身寒微,孙坚的祖父仅仅是个瓜农,再往上就无法考证了。

孙坚少时是个县吏,先是傻大胆跟海盗干,受到赏识做了个校尉;之后讨黄巾、平区星,凭借战功才一步步坐到了长沙太守的位置。

孙坚战死后,孙策马上丧失了根据地,带着几个老将栖身在袁术帐下。伯符同志还是凭着个人能力拉起了一支队伍,加上出色的战阵才华,打下了江东各个州郡。

在世家豪族盘踞的东吴,孙氏的执政是缺乏政治根基的,经营不善势必难以立足。

正因如此,孙策才会嘱托张昭能守则守,不能守则归附中枢,君臣二人都明白,先天不足的东吴政权,是根本不可能有统一天下的机会的。

孙策让善于守成治国的权弟接任,也等于消弭了逐鹿中原的野心。根据鲁肃的想法,倘或投降曹操,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但看看曹操旧日的两个敌人张绣和刘琮,一个做到了破羌将军,一个升到了青州刺史。

如果孙权真的举江东之地投降,高官厚禄丝毫不难。

反过来假如赤壁大战失败,孙家立刻就会被江东世族连根拔起,死无葬身之地。由此可知,张昭的这种考虑,是着眼于孙家和江东全局利益的,绝不是投降派这个简单的字眼可以概括。

陆绩:一生清廉,岂止怀橘

我们对陆绩的了解一般止于二十四孝的小故事:小陆绩跟着父亲庐江太守陆康去袁术那里赴宴,席间袁术将橘子分赠给与会的宾客。

陆绩想到此物难得,母亲又喜欢吃,就将自己分到的橘子藏入怀中,想带回家给母亲。拜别作揖时不慎掉落,问明缘由后被赞誉为未来的国家栋梁。

实际上,怀橘陆郎的少年时代是凄苦无助的。仅仅一年后,陆康就与袁术交恶,时任袁术部将的孙策被派来攻打庐江。

陆康在战争中堪堪支撑了两年,不幸病故,陆绩随着宗族返回吴郡,接过家主之位,这一年他才九岁,好在他十三岁的堂侄前来帮他支撑门户。

但小霸王的锋锐旋即席卷了江东,两个少年不得不在仇人的眼下讨生活。

对了,陆绩的这位堂侄,叫陆逊。

长大后的陆绩有两个好友,一位是精通易学的会稽人虞翻,一位是凤雏庞统,这三位都是特立独行、不同俗流的典范。

前文提到,张昭与江东大族一一和解,可陆绩却偏偏不吃这套。不合作也就罢了,在张昭邀请东吴才俊,歌唱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陆绩却出言讥讽孙氏只知用武力不懂得教化,这样下去迟早崩盘,一时间举座皆惊。

孙权对这位家主的印象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他选择提拔性格柔顺的陆逊,而将陆绩踢到郁林郡做太守。

郁林郡就是现在的广西玉林,那会儿还是一片蛮荒,到此做官形同流放。

按说自命清高的陆绩肯定情绪低落,但我们的陆郎硬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腔热血投入到工作中,架桥铺路,体察民情。

但话说回来,岭南地区虽然民风未化,却是物产丰盈,什么珍珠玛瑙、象牙香料应有尽有,想赚个盆满钵满也并非难事。

可陆绩卸任返乡的时候,随身除了几箱书籍,竟再无他物可带。途中遇到风浪,帆船吃水太轻,陆绩还不得不在船上压了一块巨石才顺利起航,可见为官之清廉。

岭南的艰苦生活还是损害了陆绩的身体,他病逝的时候才刚过而立之年。他亲手打的一口水井被称为怀橘井,至今仍存,而陆郎清廉之风节也为后世传颂。

虞翻:刚正直率的算命先生

征伐黄祖时,孙权大将周泰身受重伤,性命危在旦夕,幸亏有人举荐名医华佗前来医治,这才保住了周泰的性命,而举荐华佗的正是虞翻。

年轻的虞翻最早在会稽太守王朗手下当一个小小的功曹,据《太平御览》的记载,他精通学问和医术,又能日行三百,善使长矛,可谓文武全才。

孙策攻略吴郡时,虞翻劝王朗避开这位小霸王的锋芒,王朗却执意要和孙策兵戎相见,结果被杀了个丢盔弃甲,逃到了海上,虞翻却依然追随左右。

王朗大受感动,考虑到虞翻还有老母在堂,便令他回家尽孝。虞翻回到会稽后,孙策早闻他的才名,亲自登门请他出山,虞翻被孙策的魅力所折服,这才归入孙家帐下。

虞翻工于学问,为《论语》《老子》等诸多经典做过注,尤其精通《周易》,但他对局势的判断却绝不是算命得来的。

除了前面提到的三位,演义中被孔明怒怼的还有平定交州、出将入相的步骘,最早研究潮汐学,并一度接任鲁肃掌军的严畯,思维敏捷,居太子之师的薛综等人。

这些在小说家笔下被贬为庸碌腐儒的士人们,其实个个都是独挡一面的东吴俊杰。也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的奋斗,才让孙吴坐稳江东,在鼎立天下中分一杯羹。

参考资料:《三国志·卷五十三·吴书八·张严程阚薛传第八》,《三国志·吴书·虞翻传》,《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十三》

四:舌战群儒概括10字

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现在,此词已经成为褒赞能言善辩者的口头词汇。

故事:东汉末年,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骘、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同意联刘抗曹。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c7f711ff67845c06.html]
拉布拉多小狗和金毛的区别(母拉布拉多和公金毛的小狗是什么品种)
上一篇 2024-05-10
木天蓼怎么用对猫(木天蓼怎么用对猫伤害小)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 舌战群儒概括(舌战群儒概括200字)

    舌战群儒概括得非常好,他的意思是说诸葛亮虽然智谋过人,但是他不懂得人情世故,所以才会导致蜀国走向灭亡。但是这句话其实是有...

    2024-05-10 12: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