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苏州杀俘虏,李鸿章苏州杀人事件


文/小嘉

从开始到结束,谁是苏州杀降的最大的受益者?

1863年秋冬之际,苏州城外,太平军与清军经历了长达数月的对峙。

苏州城内,统帅谭绍光誓与苏州共存亡,但其下的将领郜却心怀鬼胎,秘密联系了清王朝,密谋投降。

终于,12月4日,太平军八位将领率先动手,杀死了谭绍光,向李鸿章开门投诚。但仅仅2日之后,李鸿章便在庆功宴上对八人下手,苏州城又一次陷入血海,这一事件史称“苏州杀降”,不完全统计下,共有两万余人死于这场屠杀。

有趣的是,作为八人投降担保人的戈登先生,却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八人被杀后,才得知了苏州城内的惨剧。

一向行事谨慎的中堂大人为何会突然下令杀降,他又是如何处理与戈登的关系,我们又能从中看出哪些道理。

戈登与清军积怨已久

故事还要从戈登说起。

毕业于英国军官学校的戈登于1860年才来到中国,随后,他在天津做了两年的建筑师,直至1862年到达上海,参与对太平军的作战。一年后,在英国驻华公使普鲁士的指使下,戈登接替了美国人白齐文,成为了洋枪队的最高统帅。

这样的履历,对于一位来华仅仅三年,参与作战仅仅一年的外国人来说,可真是平步青云。

但随着位居高官,戈登面临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其中最为头疼的便是如何处理与中国官员的关系?

戈登前任白齐文辞职的原因,便因为粮饷问题与李鸿章撕破了脸。李鸿章为了安顿军心,制定了与英国人的约法三章:

1、统带该军的英国指挥官爵与巡抚相埒,然须受其节制;2、该军由英国军官和中国将领共同统带,然英国统领不受中国统领牵制,只接受李抚台的命令;3、该军粮饷由李鸿章直接负责。

戈登上任后,对这样的规定并不满意。总税务司李泰国先生也多次建议戈登辞职,直接听命于清政府。这时,两件突发事件一度使戈登下定决心辞职。

在阳澄湖的战斗中,戈登的洋枪队追击太平军返回,却遭到李鸿章的部将程学启的炮击,造成了两位洋枪队士兵死亡。误会过后,程学启表示认错了人,将洋枪队误认为太平军,但这样的解释显然无法成立,毕竟洋枪队与太平军的旗帜相差迥异。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月,英军视情势缓和,将一半军队从昆山撤出,戈登要求李鸿章为洋枪队增加配备,但却被李鸿章多次拖延,这导致了戈登的作战计划被迫受到影响。

于是,当年7月25日,戈登愤而辞职。但仅仅数天之后,迫于情势,戈登才勉强打消辞职念头,与李鸿章、程学启一同进军苏州。只不过,洋枪队与清军的梁子算是越结越深。

八人坐地起价,要挟官位

1863年秋冬之际的苏州城,格外寒冷。城外的清军将苏州城团团围住,苏州城似乎是已朝不保夕。

李秀成的出走让苏州城群龙无首,慕王谭绍光的家眷被天王扣留在南京,只得力求主战,但其余将领则心存求和之意,开始秘密与清军接触。

11月28日夜,程学启秘密会见了纳王郜云官派来的三位年轻将领;几日后,纳王亲自前来会见程学启,据记载,程学启对这次会面十分满意,经过协商,双方约定由太平军在趁慕王不备时将其推下城楼,投降清军。

有意思的是,史料中鲜见当时太平军所提条件,《中兴将帅别传》所记“给云官等二品武职”的说法显然值得推敲,因为根据清朝“九品十八级”的官员品级,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不过是从二品文职外官,作为李鸿章手下的程学启是如何有能力做主答应这一要求?

《戈登在中国》一书中说,“(纳王) 只望获准保全生命和财产; 其他三王要求担任统领,天将们要求营的管带权”,这样的要求与先前“二品武职”相比,无异于九牛一毛,因此会比较合理。

12月4日时,八将率先动手,杀死了谭绍光。第二天,太平军便打开城门,迎接清军入城。

但仅仅一天后,情况就发生了突变。在献城以后,八人再次找到了程学启,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便是李鸿章在《骈诛八降酋片》所说的:乞公(程学启)请于李公要总兵副将官,署其众为二十营,分屯阊、胥、盘、齐四门。

也就是说,这群天国降将不仅要求保持原有的军队规模,还要求掌管半个苏州城。这样的行为无异于坐地起价,于是让李、程二人对天国降将起了杀心。

后面的事情便如文章开头所说,在为八王准备的归降大典上,李鸿章与程学启突然对八位降将动手。等到戈登亲眼目睹惨剧时,八王早已成为了无头尸体。

如何处理安抚戈登的面子工程

知道真相的戈登对中堂大人言而无信的行为十分不满。其怒火一时间甚至无法控制。

安德鲁·威尔逊的《常胜军》一书中说戈登手持左轮枪,夜以继日地在寻找李鸿章,而李鸿章则千方百计进行躲避,《泰晤士报》甚至称戈登一路枪杀了三十五位清朝将领。

事实上,这些记载未免言过其实。根据戈登自己的记录,12月6日至7日间并无其手持左轮枪追杀李鸿章一事,只是想将其逮捕后移交清廷处置。

此时的李鸿章自然也不会东奔西逃,毕竟自己先前与这群洋鬼子的关系就并不好,而与常胜军的关系好坏关乎未来的作战成败。关系好或者不好,戈登就在那里,你想躲也躲不了。

知道躲不了的中堂大人,便开始寻找和事佬。他找来的第一位和事佬,是在洋枪队任职的苏格兰人马格里。事实上,当时马格里还是淮军的外籍教习以及纳王的侄女婿。这样微妙的关系下,李鸿章安排马格里前往戈登军营,安排调解。

所幸这位准老乡还是起到了作用,戈登虽然还是想要将李鸿章革职查办,但打消了直接向李鸿章兴师问罪的念头,而是前往程学启的大营索要了纳王尸体。

随后,另一位关键的调解人赫德也来到了戈登军营。作为海关的税务总司,赫德先生自然更希望天下太平,生意兴隆。从李鸿章那里,赫德得知了事件的全貌,当然,这样的全貌有可能是李鸿章的一面之词。

当素味平生的戈登与赫德见面时,距离苏州杀降事件已过去两月有余。两月的时间已让戈登冷静了不少,而李鸿章也将先前拖欠洋枪队的两万磅军饷悉数付清。最后,在赫德的劝说下,戈登终于同意在苏州与李鸿章见面。

次年2月14日,李鸿章发布声明,表示杀降之事与戈登毫无关系,李、戈二人重新恢复了关系。三个月后,二人合作攻克了常州,而这也结束了戈登在中国的戎马一生。

结语

苏州杀降在中堂大人的生涯中始终是一个无法绕开的结,这个大结之下的无数小结至今还未有定论,李鸿章为何突然杀降,戈登又为何大怒,原因未必便是本文说的那么简单。只不过我们知道,时间冲淡了戈登的愤怒,而中堂大人也深知以夷制夷之道,派出之人恰中要害。

如此这般,满是腥风血雨的杀降事件,就此画上了句号,李鸿章的官越做越大,而戈登则远走他乡。

虽然说,这样的结果看似正常,但总得有什么事让它看起来顺理成章吧。

晚清‘苏州杀降’事件

  没这么夸张
  事情是这样的:苏州保卫战里的二哥是一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名字:戈登,“洋枪队”(满清美其名曰“常胜军”)第三任管带,在中共历史课本里是双手沾满太平军鲜血的刽子手(“恶贯满盈的戈登在喀土穆被苏丹起义军打死”);背信弃义的大哥则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晚清重臣李鸿章,时任江苏巡抚,非常欣赏而立之年的戈登少校:
  “看这个英国人战斗,真是疲惫的眼看见美景,沉重的心喜获甘露……如果有什么能和曾国藩的学识一样让我敬佩,那就是这个英国军官的指挥才能。”
  1863年11月中旬,苏州保卫战激战正酣。素与苏州太平军主将慕王谭绍光不和的纳王郜永宽等“四王”、“四大天将”,跟江西赣镇总兵程学启秘密定下降约,后者承诺保证郜及部下性命,戈登居间做保,双方都认为他最讲信用。纳降得到了李鸿章的认可。
  12月4日,郜永宽刺杀谭绍光,李鸿章顺利拿下苏州,摆下鸿门宴杀了八个降将。与此同时,淮军在城内大开杀戒。与电影中表现的一样,已经解除武装的数万太平军将士被屠杀。戈登勃然大怒,认为这是最无耻的背信弃义,提着洋枪到处找李鸿章,要和他决斗以挽回自己的名誉。无果。
  戈登下达最后通牒,要求李鸿章下台,不然他就率“常胜军”进攻淮军,将苏州还给太平军。同时给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写信,要求英国政府干预,迫使李鸿章下台。上海的外国领事馆官员代表列强及所有外国侨民签署了一项严厉谴责李鸿章的决议,指其“杀降”是对人性的彻底背叛,并警告说此事很可能使列强不会再帮助清政府,撤回洋枪队。
  杀人如麻的李鸿章万万没有想到,这点“小事”会激起老外如此强烈的反应,酿成重大的外交事件,只得四处疏通、上下打点。朝廷赏赐下来,戈登被封提督,赐穿黄马褂,戴孔雀花翎。戈登向英国公使布鲁斯提交辞呈,被再三挽留。戈登拒绝接受李鸿章的万两白银的赏金,和朝庭的一系列封赏:“由于攻占苏州后所发生的情况,我不能接受任何标志皇帝陛下赏识的东西。”
  抛开战争的是与非,“杀降”事件引发的满清外交危机,是两种文化观念撞击的必然结果。英国的崛起,端赖1215年制定的《大宪章》和建立在契约文化上的公民社会。没有什么比背信弃义更糟糕的事情了。

李鸿章苏州杀降背后的故事

杀降

1864年1月19日下午,寒风飕飕。一只小船载着大清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离开上海,穿越“这个条约口岸西面纵横交叉迷宫似的水道”,踏上了寻找戈登之旅。

尽管从未谋面,但赫德对这个领导着“常胜军”的英国皇家工程兵少校并不陌生。两人都是供职中国的英国臣民,在不同的岗位各自发光。那么,是什么原因驱使着新官上任的海关首长,“冒着冰冷的冬雨,坚持追踪那个静不下来的反复无常的统领”?

事情还得从一个多月前震惊中外的“苏州杀降事件”说起。

1863年11月,江苏巡抚李鸿章的淮军在戈登的“常胜军”配合下,围攻苏州。戈登身先士卒,“常胜军”火炮犀利,苏州外围相继被克。

守城的太平军纳王郜云官丧失抵抗意志,试探向淮军投降。双方都认为戈登最讲信用,便通过他居间做保,戈登也信誓旦旦地向纳王亲口保证其生命安全。

不料12月6日,即城陷两天后,纳王义子等人逃到戈登驻地,跪求庇护,哭诉义父已人头落地!而近三万放下武器的太平军战士也遭到淮军官兵的屠戮。

李鸿章

李鸿章悍然违背戈登与纳王约定的投降条件,酿成惊天惨案,极大地刺激了戈登。盛怒之下,他收好了纳王头颅,拎着手枪到处寻找李鸿章决斗,以挽回自己的名誉。

李抚台岂能让他寻到?戈登于是率领“常胜军”返回昆山大本营,宣布与之一刀两断。的确,李鸿章让他“既蒙耻又心伤”,戈登咽不下这口气,威胁要将苏州城完璧归赵,甚至扬言要率部加入太平军,反过来攻打淮军。

斡旋

苏州的收复,“预示着上海的商业活力重新勃兴”,但赫德自豪喜悦的心情并未持续太久,戈登便让他的心脏咯噔起来。赫德能理解戈登的感受,但少校的鲁莽举止,他并不认同。眼下的当务之急,应该是联手迅速平叛,这对列强和清政府两方面都是有利的。

赫德的判断非常准确。清廷要肃清太平天国,离不开“常胜军”。而此时,英国方面将领的意见却是解散洋枪队,留下中国人去打他们自己的仗。战局悬于一线,恭亲王奕欣心急如焚。

很快,赫德就站出来为李鸿章开脱。他推测,李抚台最初并没有打算处决太平军首领,只是在降将们

开始提出非分并带有威胁性的要求时,李才不得不先发制人,消灭他们。

与此同时,他根据自己同清朝官场打交道的经验,想方设法保护戈登,避免其因违抗命令而被李鸿章所“参”。他的前任李泰国不就是因此而“下课”的吗?

赫德

虽然没有被正式授权介入这一事件,赫德却“依靠他的外交技巧和语言能力”,受到事件各方的青睐,成为他的中国雇主及其英国同胞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人。奕欣指示赫德,要求他撮合李鸿章和戈登。

凭着对这两人的了解,赫德知道,对于杀人如麻的李鸿章来说,杀掉几个降将,根本就不算个事,而戈登则像爱惜自身羽毛一样爱惜信誉,把它看得比性命都重要。要想让他们重新修好,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亲王认定赫德就是斡旋其间的最佳人选。

寻获

就这样,肩负着亲王的任务,诅咒着恶劣的天气,赫德出发了。一路西行,赫德来到戈登常驻的昆山,不想却扑了一个空。以美感著称的昆曲故乡,早已不再秀丽,但发生在半年前的昆山之役,却堪称戈登戎马生涯的一座丰碑。

彼时,戈登考

察地形发现,坚守昆山的太平军被水道包围,唯一退往苏州的道路就建在河边。他于是率军乘炮艇迂回西南,断敌退路。

昆山太平军溃逃后,“常胜军”的铁甲炮艇沿河追击,在十几码的距离上以密集的霰弹猛烈轰击,太平军伤亡惨重。苏州太平军守将率兵来援,也被“常胜军”和淮军击退。此役“常胜军”伤亡五百,太平军却阵亡三千。

可此时的戈登会藏身何处呢?赫德并非一无所获,他得知,戈登负气回到昆山后,在城郊建起一座归云堂,祭奠被屠杀的近三万太平军将士,还出资雇请道士,大摆中国传统的水陆道场,以超度死难者的亡魂。赫德越发感到,要“促使戈登重新出来工作”,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月23日,赫德带着

他的随从来到苏州,曾经的人间天堂,已是“许多尸体残骸,到处残垣颓壁”。不过,李抚台的新居忠王府却是“建筑讲究,而且整洁”。在这里,赫德见到了调解对象李鸿章。

早在一个月前,赫德就“接到李抚台关于苏州等事一封客气的长信:语气多少有些不以为然,说戈登误听他人之言”。的确,李鸿章认为戈登的反应是小题大做,其他洋人则是大惊小怪,唯有自己一直赏识的赫德还算识大体。

在两个小时的会面时间里,他向赫德“详细叙述诸王执行死刑的情况”,并希望赫德“尽力劝戈登去看他”,临别前,他指出戈登最有可能出现的两个地点:木渎或洞庭山。

苏州之行的最大收

获,便是“从李抚台本人那里,得到一份有关引起他处决诸王原因的解释”,这与赫德之前的推断基本吻合。于是,带着“傲然自负的心情”,赫德告别相送的抚台,继续他的寻找之旅。

走走停停,寻寻觅觅,直到1月31日,也就是从上海出发后的第12天,两个疲惫的旅人下船步行约6英里,又绕回到昆山的城门下。在赫德的记忆里,这是“很长的一天”,幸运的是,持续多日的寻找总算有了回报,戈登下令放他们进城。

戈登

终于找到了!眼前的戈登“年约三十,身材瘦小,有一对转动不停的非常蓝——浅蓝色的眼睛”。未及赫德开口,戈登便告诉他:“你在这里险些又见不到我,我今天早晨就要到苏州去。”

说合

李鸿章第一次遇见戈登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英国人戈登的到来,真是天赐。他的言谈举止比我所见过的西洋人强过百倍。”

那次见面后不久,李鸿章亲自观战,“常胜军”的出色表现,更让他对戈登赞美有加:“看这个英国人战斗,真是疲惫的眼看见美景,沉重的心喜获甘露……如果有什么能和曾国藩的学识一样让我敬佩,那就是这个英国军官的指挥才能。”

可惜好景不长,渐渐地,戈登心高气傲,脾气暴躁的毛病日益显露。李鸿章能忍也就忍了。没曾想这次杀了几个太平军,戈登的反应会如此强烈。看来也不像是作秀,否则怎会将赏他的一万两白银悉数退回?

确实,翻脸以后,双方都难以下台。戈登四处逡巡,又何尝不是为了排遣满腹郁闷?最令他耿耿于怀的,是杀降貌似早有预谋,他应该是被老谋深算的李抚台耍了。

不速之客赫德的到来,让他既惊又喜。惊的是这个年纪相仿的同胞冒着生命危险和天寒地冻,一路寻来;喜的是这些日子以来的种种憋屈,终于有了倾吐的对象。

前些时“苏州杀降”事件持续发酵时,赫德曾站出来为李鸿章开脱,并在苏州得到了印证。李鸿章坦承,在痛下杀手之前,他也曾“踌躇三昼夜,不能决”。李抚台并没有利用戈登,更没有耍弄戈登,他杀降纯属不得已而为之!

戈登的苦水尚未倒完,赫德心中便已经有了底。就抓住这点巧妙说合,矛盾或许就能化解。

真相

一种天降大任的使命感驱使着年轻的总税务司,他尽可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向戈登叙述他所知道的一切。

原来,纳王郜云官等人献城后,李鸿章便着手向朝廷起草《克复苏州折》,决定宽恕降将及其部下,当时并无杀降之意。但在正式受降仪式之前,诸王却提出了让李抚台断断不能接受的两个要求。

第一条:“坚求立二十营,占阊、胥、盘、齐四门。”所谓“阊、胥、盘、齐四门”,实际上就是大半个苏州城。纳王要求有权管辖半个城市,并统率两万人马,只剩下东门一隅留给李鸿章。这个条件太苛刻,不要说李鸿章,就是清廷也绝无答应的可能!

第二条:“奏保总兵、副将实职,指明何省何任。”清廷对降将的原则向来是先抚后察,对于事先许诺降将的优惠条件,李鸿章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他期望的是,诸王率众归顺后,通过奋勇作战立下功勋,再为其论功请赏。可诸王以为献城后即刻就能顶戴花翎,未免操之过急了。

当这些要求转给李抚台时,“鸿章大惊”。如何答复诸王,立即变成了“烫手山芋”。以郜云官为首的诸王仗降将之众,自恃可以交换到更多优惠条件。这本身就让李鸿章踌躇难决了。偏偏在此节骨眼上,一则“纳王一人发迹未除”的说法,彻彻底底地激怒了李鸿章!“受翎不剃发”,岂非预埋反骨?此时此刻,最安全的办法,莫过于将他们立即处死,来不得半点犹疑。

纳王们的要求将自己推向了不归路,逼得李鸿章先下手为强,遂于6日中午受降时,安排刀斧手埋伏于宴席周围,乘诸王不备,采取了斩首行动。

和解

赫德娓娓道来,实际上已充分说明了李鸿章“情有可原”,“处决并不是预先策划的背信行为”。赫德在与戈登“散漫的长谈”中,摆完上述事实,并没有马上为李鸿章辩解,而是将他的行为跟英国的在华利益勾连起来。

纵然戈登有百般委屈,也不能不被其上升到国家利益的说辞触动。他终于意识到,“在当时情况下,李鸿章下令,把在他控制下的藐视他的权威的太平军诸首领立即处决,那是不能按照司法观点来严厉责备的”。

赫德离开苏州前,曾极力劝说李鸿章,先行“偿付戈登要求给予伤员和那些看来日益宜予淘汰的人员全部钱款”。没想他前脚走,李鸿章很快便派人兑现,而这种“慷慨大度”又直接促成了戈登准备“去苏州访谒李鸿章”。此时赫德的出现恰到好处,他更有台阶下了。

当晚11点,总算“释然解悟”的戈登在赫德陪同下,乘坐“海生”轮驶向姑苏城。有意思的是,当戈登第二天来到忠王府拜访李鸿章时,两人跟约好似的,闭口不谈任何与“杀降”有关的事。

不管怎样,赫德这趟“不舒适的旅行”,为戈登和李鸿章“提供了两只部队再度公开联合的一种易行而又保全面子的方法”。

大家一致同意赫德的调和方案——“戈登在中国新年过后便带部队作战,抚台(李)发表一项告示,由他本人承担处决诸王的责任,并表示戈登对此事一无所知”。

李鸿章不会再次失信。没多久,便在《北华捷报》上刊文,还向上海的英、法、美等国使团去函,解释苏州杀降的前因后果,强调杀降纯粹是中方决定,和戈登没有半毛关系。同时向朝廷请赏,授予戈登中国军队最高的军阶——提督,赐黄马褂,戴孔雀翎。

清廷为了安慰曾经“很受伤”的戈登,还仿照西方式样,给他定制了一枚硕大无比的纯金奖章。在赫德的一手撮合下,一场中西外交僵局冰雪消融。戈登倍感有面子,他终于“可以放心回去,投身于他如此热爱的军事行动”。

(作者:杨智友)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c320f45847f794a3.html]
塔罗牌占卜正位爱情(占卜爱情)
上一篇 2024-05-08
禾的意思(禾的意思和五行属什么)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