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德里安 红白蓝蒙德里安黑白格子+红黄蓝经典了100年


蒙德里安,对这个名字熟悉的人并不多。但是几乎所有的人对于他都有另外一种更抽象化的认知,那便是“黑白格子+红黄蓝”。

1965年,法国时装大师Yves Sanit Laurent为世界创造了带有波普风格的“蒙德里安裙”,引发时尚狂潮。

之后的岁月,从时装到造型,从空间到器具,蒙德里安始终是设计师取之不尽的灵感之源。

从去掉一个“A”开始的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1872年生于荷兰,成长在严格信奉加尔文教的家庭,自幼接触宗教,后来又热衷通神论,使他的艺术追求始终与宗教深刻联系。

从写实中探索

蒙德里安的绘画从学院派写实起步。

1905年,蒙德里安开始尝试不同风格的绘画语言,画面中充斥的是色彩鲜明的荷兰风车、教堂、苹果树。用他的方式,蒙德里安一直在找寻一种更适合20世纪的艺术形式。

他尝试在不同风格中借鉴学习,期待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蒙德里安的作品逐渐摆脱自然的外形,追求内在精神的表达。虽然绘画语言依旧稚拙而生涩,但展现思想探索的旅程却从未止步。

1911年,阿姆斯特丹一场名为Moderne Kunstkring的立体主义画派展览全面激活了蒙德里安的抽象神经,也正式开启了他的减法之道。

巴黎

同年,蒙德里安解除婚约、离开荷兰,去到巴黎。

以去掉名字中的“A”为示意,象征性地彻底走出了之前在荷兰的那一套,融入到巴黎的Avant-Garde,迈进了找寻适合20世纪的现代艺术之旅。

在巴黎,蒙德里安遇到了一群同他一样在寻求现代性、革新艺术形式的艺术家、作家、思想家。

受毕加索的指点,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即刻反应在他画面中具象元素的三角形、矩形、相扣的色块等几何表现上。受立体主义影响的蒙德里安,却没有走向立体主义,这些影响对于他更像是一个开关一道门,他的目标却是将表象化的现实还原至最本质的构成:平面、色彩、水平、垂直的节奏与韵律。

风格化插曲

1914年回访荷兰的蒙德里安,因为一战的爆发而困在荷兰,就这样蒙德里安遇上了提奥·凡·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和Bart van de lerk,二位同是在以个人途径寻求抽象艺术。

从埃及艺术中的简化意识中寻找到灵感的彩色玻璃艺术家Bart van de lerk只在画面中用三原色的精准极大地刺激到了蒙德里安,也极致地影响到了蒙德里安。

1917年以杜斯堡为主编,他们一同出版了一本杂志,名为《De Stijl》(The Style 风格)。蒙德里安发表了他“新造型主义”的理论。

“通过横线与直线,不通过算计,而通过意识通过高度直觉地引导去构造,带来节奏和韵律这些最基本的美,如果还有需要,那就用别的直线或者曲线去补充,我相信这是一种艺术。”

黑白格子+红黄蓝

到1919年,蒙德里安开始创作网格构成感的画作,用清晰和规律的艺术表达,呈现宇宙深邃的客观法则。

三原色的简单结构展现出神秘主义的思维方式,揭示出艺术主观外形变化后隐藏的永恒主题。 

1920年蒙德里安就以这种全新的造型而出了名。一开始线是细的、灰色的、末端模糊虚化的,越往后越精减,线在加粗,面在减少,关注点从面转到了线,线的末端的锐利收尾让画面看起来像是某幅画作切出来的一部分。到1930年,细线和双线开始占据画面,而平面色块几乎成了点缀。

在这些年间,蒙德里安经历了与杜斯堡关系的决裂,为“究竟要不要在绘画中使用对角线”的问题分道扬镳,而杜斯堡也在《风格》上发表《基本要素主义》挑衅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

与风格派的关系断裂之后,蒙德里安基本上处于独往独来的状态,不再与任何团体有过结盟,在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上也都充分体现出极端的个人性,比如说上文提到的对“绿色”的厌恶。

但是,与这种生命存在方式的“孤独面”相映成趣的,是蒙德里安的理论越来越全面和扎实,他通过大量的理论文章,从造型、均衡性、色彩和社会心理、艺术心理等多个角度阐释自己的新造型主义美学思想,并将之泛化到论未来的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门类,他更相信:未来的艺术将会融为一体,未来的社会将被会更为和谐与纯粹。

不论是天赋异禀还是大器晚成,蒙德里安从未停止思考和追求,学习和深化着对艺术的理解,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也许这就是蒙德里安的意义所在。身边的家具,格子衫,电脑与手机的简洁线条,都有他的影子——无论是否能理解那金字塔顶端的东西,但我们始终生活在他的光芒之下。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蒙德里安:红黄蓝灰格子,容下了一整个宇宙

现代抽象艺术与古典艺术的一大区别,在于它把绘画由具象演变为了高度概括的抽象,借以表达主观意志。

在《论艺术中的精神》这本书中,康定斯基第一次完整阐述了抽象艺术理论。到了晚年,他更是宣称:“艺术的目的和内容是浪漫主义,而我的作品中一直大量用圆。”

与康定斯基的“圆”不同,另一位抽象画家,彼埃·蒙德里安,他最常使用的是直线和方块。那些“红黄蓝灰格子”,开拓了他的一片艺术天地,追求的是“纯粹抽象”。蒙德里安独创的“格子元素”,历经百年,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职业画家的理想

蒙德里安一开始,并不是抽象的蒙德里安。1872年出生于荷兰阿麦斯福特的他,成长在清教徒的家庭,有一个姐姐和三个弟弟。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业余时间热爱美术,蒙德里安从小就在艺术的熏陶下长大。

8岁那年,他立志要当一名画家,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父母认为,艺术家是一项很不稳定的工作。蒙德里安做出了妥协,承诺去考美术教师。然而,在他20岁拥有中学教师资格之后,并没有进入教育界。

蒙德里安的叔叔弗里茨,是一位荷兰传统风景画家。在取得教师资格之前,蒙德里安一直跟着叔叔学习,得到了海牙画派的真传。

受到叔叔的影响,蒙德里安早期的作品,以写实风景画为主。那时,他经常到河边写生,勤奋的描绘着自然风光,家乡的河流、原野和风车,浪漫而安谧,填满了他的每一幅画面。

1892年,蒙德里安告别家乡,进入阿姆斯特丹的国立艺术学院学习,开始了他迈向职业画家的第一步。学院派的正规训练,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写实能力。

起初,他深受老师的荷兰印象派手法影响,逐渐脱离了海牙画派。直到1903年,他去比利时探望朋友,比利时风景画的干净线条和冷淡色调,一下子击中了他。

蒙德里安第一次尝试着改变画风,减少了传统绘画中的光影表现,更多采用线条和形状的组合式构图。《静物》是这一年的代表作品,获得了艺术家协会的肯定。作品中严谨的构图和豪放的笔触,兼具古典与现代的特征,初次展露出蒙德里安的锋芒。

旅途结束以后,1905年,回到阿姆斯特丹的蒙德里安,被朋友带去参观了荷兰光色派的大型展览,并由此接触到了法国的后印象派风格。于是,蒙德里安有了第二次转变,开始减少用色和使用原始色。

1908年的作品《受难之花》,使用了点彩法,属于后印象派里的一个分支。女孩身上的背心,由白、灰、红混合而成,大的冷色调中透出了一股暖意。

进一步唤醒蒙德里安的,是荷兰同胞梵高炙热明艳的笔触。蒙德里安终于发现,真实并不局限于写实的物体,大自然需要通过人的感受与思考,做出二次诠释。就此,他的抽象意识觉醒。

走向抽象

1909年,蒙德里安加入了“荷兰通神论者协会”,这个协会的核心思想是创造一个超越种族、性别、信仰的人类大家庭。蒙德里安借此接触到了新柏拉图主义和多神论思想,开始探索更为深刻的人类真理。

蒙德里安成长最关键的一年,发生在39岁的时候。1911年10月,他在巴黎参加了一场展览,看见了毕加索和布拉克的立体派作品,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第二年,他就毅然解除婚约,将名字“Mondriaan”中的一个“a”去掉,然后奔赴巴黎,研究起了立体派绘画,这是他的第三次转变。

这个阶段的早些时候,他的作品是平面化的,充斥着基本线条和几何形状,由大面积的色块填充,并且开始为画面留白。

但是很显然,立体主义不是他的最终目的,没过多久,蒙德里安就揉入了个人观念。那些单刀直入的线条,试图彻底摆脱立体派的常规束缚。因为蒙德里安认为,立体派仍然是自然主义的,而艺术应该揭示自然的最真实本质,那就是:平面、色彩、节奏与韵律。

浪漫至极的巴黎,创作之外的生活中,蒙德里安迷上了瑞典舞者让·博林的舞蹈。很快,他就掌握了西迷舞、狐步舞和一步舞。可惜由于贫穷,他始终没能遇上合适的女性。

《裸体》创作于1912年,这是杜尚《下楼梯的裸女》的姊妹作品。蒙德里安越来越注重整体结构,运用横竖相交的线条,来表达眼前的景观。同时借助线条、色彩和区域分布,来达到某种和谐。

在1913年,蒙德里安得出了一个结论:自然形体要简化成抽象符号,上升为“纯粹实在”。

可是理想太丰满,现实很骨感。蒙德里安并没有卖出去自己的作品,他不得不靠友人的资助度日。那些人买回去这些画作,当成对他的鼓励。而房东也为他开出了相当良心的租金价格,可是缺钱这件事情,始终困扰着这个穷画家。

新造型主义

1914年的夏天,蒙德里安的父亲病危,他只能回到了荷兰。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完全浇灭了他重返巴黎的希望。在这段躲避战乱的日子里,蒙德里安开始了他的第四次转变。

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舍恩迈克斯提出:水平和垂直是世界构成的两大基础,红黄蓝是三种基本颜色。他的这一哲学理念,给了蒙德里安决定性的冲击。

也是在这段时间里,蒙德里安结识了两位抽象艺术家:巴特范德莱克、杜斯堡。1916年,蒙德里安与彩色玻璃艺术家巴特范德莱克相遇,后者的作品只使用三原色,蒙德里安被这种风格深深吸引,从中受益匪浅。

杜斯堡是蒙德里安在一个展览上认识的,1917年,他们合伙创办了美术期刊《风格》。蒙德里安在上面发表文章,阐述他的艺术思想。最基本的元素:直线、三原色(红黄蓝)与三非色(黑、白、灰),成为了他们议论的主角。

创作于1918年的《46岁自画像》,是这一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肖像的头部四周,排列着若干个抽象的方形,似乎寓意着这些几何图形,已经时时刻刻充斥着作者的脑袋。

蒙德里安主张“从抽象的角度理解整个自然,几何与颜色则是最有效表达出这种精神意义上的抽象式真理”。后来,他将其称为“新造型主义”。

创造格子画

1918年,西班牙爆发大流感,蒙德里安逃过一劫,幸存了下来。战争已经结束了,他终于重返巴黎。此时,法国不同艺术流派的交流、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高度自由的创作环境,让蒙德里安感觉十分的舒适。到了1919年,他发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尝试着创作网格型的作品。

线条与色块,通过精心的分割重组,抽象成了具有韵律感的简洁画面。起初,蒙德里安使用的是灰色的线条,格子较小,数量众多。1919年的作品《网格构成5》,就属于这一类。

1920年后期,蒙德里安的作品变得更加大胆,他创作出了抽象绘画《构成A》。这时的格子明显增大,数量有所减少,并且出现了白色的格子。

1922年的《红、蓝、黄、黑构图》,更是将蒙德里安推向了绘画生涯的第一次巅峰。这幅作品虽然没有采用常见的平衡构图方式,却体现了他在不规则中寻找平衡的艺术思想。

遗憾的是,后来杜斯堡坚持在风格派绘画中使用对角线,蒙德里安则强烈反对。这两位合作伙伴的分歧越来越大,杜斯堡甚至在《风格》上发表文章,讽刺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最终导致两人不欢而散,蒙德里安彻底退出了风格派。

离开以后,蒙德里安变得越来越“孤僻”了,他总是独来独往,沉浸于自我的艺术世界中。1930年,他的几何抽象风格代表作诞生了,那就是《红、黄、蓝的构成》。

画面由七个大小不同的矩形构成,只采用三原色,除了垂直线就是水平线,除了直角就是方块,科学的分割与组合,使整个作品产生了一种和谐的平衡感。

结合当时的世界局势,蒙德里安其实是想借助自己的创作,来表达对于战争的反抗。

现代主义的灵感之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纳粹盯上了蒙德里安的作品。1940年秋天,他被迫离开欧洲,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搬到了美国纽约居住。远离战事纷扰,蒙德里安加入了美国抽象艺术家协会。到了晚上,则会和友人去纽约黑人住宅区,欣赏爵士乐演奏会。

曼哈顿五光十色的生活,激发了蒙德里安新的创作灵感。他像换了一个人,完全放弃了使用黑线,打散了大方块,只留下红黄蓝小色块,并列排成一条,就像音符在画布上舞蹈,画作变得轻松起来。

纽约时期的经典代表,是1943年所做的《百老汇爵士乐》。这也是蒙德里安一生中最后一件完成的作品。

这幅一米多宽的正方形作品,由红黄蓝灰四种色块构成,刻画出了蒙德里安眼中的百老汇繁华。透过那些大小不一的格子,仿佛能嗅到车水马龙的大都市气息。密织的垂直和水平线条,像极了城市道路。而点点的色块,似爵士乐一般跳跃变化,又如同霓虹灯光在闪烁。

这是蒙德里安艺术生涯的最后一次巅峰,寄托着艺术家对和平与美好的无限向往。然而,他还是没能熬到战争结束,1944年2月1日,蒙德里安在纽约溘然长逝,享年72岁。

蒙德里安终身未婚,执着而淡泊,他将自己完全献给了艺术。终极一生,这位特立独行的画家,都在追求心中那个纯粹的精神世界。希望通过最简洁的方式,表现最宏大的宇宙,建立起理性秩序的平衡。

之后的岁月,他强烈的个人风格,成为了艺术领域的灵感之源。1965年,法国时尚设计师伊夫·圣罗兰,将蒙德里安《红黄蓝构图》的绘画作品,与秋季时装设计巧妙结合,创造了“蒙德里安裙”。这些由基础色块和黑线组成的裙子,成为了一代经典,进入了时装史的殿堂。

蒙德里安的艺术风格,对现代设计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一直到今天,人们追随蒙德里安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大到建筑、工业,小到服装、家居,一代又一代的设计师们,从他那里汲取着养分。某种程度上说,蒙德里安超越了和他同时代的那些画家。

有人说,“蒙德里安意味着现代主义,他就是现代主义起源时期的图腾。”有他的地方,就有前沿艺术,就有对世界本源的探索,也许这就是蒙德里安的意义所在。

他画的格子,连Dior、香奈儿和YSL都争相模仿

或许你不知道蒙德里安,但你一定知道Dior、香奈儿和YSL。

2013年,香奈儿推出春夏时装系列包款,长这样:

2014年,Dior推出一款春季服装,也有相似的线条和色彩:

但他们都还不如YSL走的快,早在1965年,YSL就推出了一套同样风格的裙子: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们有同样的元素:格子和三原色。

所有这些奢侈品的灵感来源,都来自于下面这个人:
蒙德里安。

他是20世纪上半叶风格派的代表人物,以画各种各样的格子闻名:

那么,这些看起来简单不能再简单的格子,到底好在哪里?以至于设计界和时尚界的大牛都纷纷向其致敬?

原因就在于,蒙德里安的格子,实践了“少即是多”的原则,表面上看起来简简单单,但实际上却大有乾坤。

在这些格子里,他试图用抽象的形式,表现普遍的宇宙法则。

蒙德里安的作品简单到什么地步呢?

线条只用直线。

色彩上基本上用的是红黄蓝三原色。

为什么?蒙德里安为什么选择了这种看起来简单至极的形式?

这和蒙德里安的艺术理念有关。

让我们想想,绘画的本质是什么?

是把对象模仿的很逼真吗?

不是,摄影机的发明,使普通人随手拍一张照片,都比任何一个老大师画的作品更要逼真。

是在二维的平面画布上创造出空间的深度吗?

不是。在营造立体感这一点上,雕塑要远胜于绘画,因为雕塑本来就是三维的、可触摸的。

在蒙德里安看来,绘画说白了,就是一种造型关系——也就是构图和色彩。

米开朗琪罗曾认为雕塑高于绘画,原因很简单,就因为雕塑是一种真正的空间的艺术。

比如,你看达芬奇的《岩间圣母》:

画得那么和谐稳固、主次分明,其实就是因为他使用了金字塔构图。金字塔的顶端汇集于圣母头部,因此她是整个画面的主角。

你再看梵高的《星夜》:

大面积使用冷色调,使人们能感受到夜的深邃冷清,但同时辅以热情温暖的星光,让人感到有丝丝缕缕的温情渗入心中。

说白了,绘画的核心其实就两个:构图与色彩。

在蒙德里安看来,那些所谓的形象遮蔽了绘画的最为核心的东西,于是他就不断做减法,将绘画缩减至最基本的要素:线条和色彩。

不要任何可识别的具体形象,不要任何丰富多姿的颜料色彩,最终,连线条和色彩都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 线条只有直线,色彩主要是三原色;颜色只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立体感和形象性被完全消除了。

摒除一切可识别的主题,对揭示普遍法则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来看看蒙德里安最经典的一幅作品:《红黄蓝的构成》

这幅画乍看上去,观众会觉得非常简单:不就是直线和色块嘛,给我一把尺子,我也能画出来!

但实际上,认真审视这幅画,你会感到,它虽然简单,却非常和谐,非常有序,让人感到赏心悦目,让人感到这幅画确乎是出自一个艺术家精心设计的手笔,而非一个艺术门外汉心血来潮的涂鸦。

这样的合适感是怎样实现的呢?

首先,我们注意到,他的黑色线条粗细不一。

这是蒙德里安有意为之,在他看来, 视觉运动的快慢和线条粗细有关,线条粗的话,视线就移动得慢一点;线条细的画,实现就移动得快一点。

动感由此形成。除此以外, 这幅画的动态平衡还来源于不对称构图。

画面的左上角,是一个巨大的红色正方形,因此在对角线的另一端,就用一个蓝色正方形来平衡。

在另一条对角线的右侧,则安排了一个瘦长的黄色长方形,以此来抵消另外两个色块的重量。

白色比其他的颜色要轻一些,却占据了更大的空间,因而取得了和其他色彩相平衡的地位。

这些色彩,没有哪一个能占据主导地位,它们都在公平竞争。

通过这种安排与构造,蒙德里安成功实现了画面的平衡与和谐。

连他本人都说:“新造型主义代表平等,因为各个部分虽然存在不同,它却能使每一部分都拥有其他部分一样的价值。”

曾经我向一个朋友展示这幅画,问她看到了什么。

她回答说,看到了各种颜色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是这样吗?

你如果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在这幅画里, 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用线条构成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所谓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只不过是蒙德里安巧妙地利用了黑色线条和画布边框建构出的一种错觉而已。

于是再仔细审视,我们会觉得,这个画布好像是从一块更大更完整的作品上切割下来一样,被拦截的边线无限地向画面外部延伸。

这幅画没有展示任何生动具体的形象,却依然能够让你无限脑补,这就是这幅作品的魅力所在。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这幅画的精妙所在:

有人认为,创作这样一幅作品,不需要多高超的绘画技巧。

果然是这样吗?

执教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的艺评家James Elkin曾带领学生做过一个实验。

他带领学生来到博物馆模仿大师作品。一个学生向他表示,自己想要临摹蒙德里安的作品,James有些不以为然——这有些太简单了。

但结果却打了他的脸。事实证明,蒙德里安的画并没想象中那样好模仿。

如果你从右边的边线开始画,你会发现这里蒙德里安改变了主意, 线条在画布边缘处戛然而止,但并未抵达边缘。

如果你蹲下身,逆光往上看这幅画,从画布的纹理可以看出蒙德里安画作中黑色长方形用的颜料较薄,因此看起来,黑色长方形周边的那些黑线好像高于长方形似得。

再看黄色的区域,会发现这个部分颜料非常厚,因此那些黄色色块像是浮在线条表面一样。
这幅画的表面纹理丰富密实,看上去均匀协调,比如蓝色区域,你几乎可以想象出蒙德里安是如何用硬笔刷来回刷过颜料的表面。

James的一个学生试图画出这种厚实细密的纹理,但结果却是这样的:

所以,蒙德里安的作品乍看起来很平面,但在这平面之上,却有细微的深浅,精细的笔触,换句话说, 他几乎是把绘画当成雕塑来做。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蒙德里安表面上平平无奇的画作,不仅仅体现出他高超的制图技巧,更体现了他深邃的哲学思考。

这正体现了少即是多的原则: 一个作品,让你感觉非常简单,但其中却蕴含了艺术家无穷的匠心。

这同时也告诉我们, 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自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硕果。

这种原则,恰恰适合我们用一颗简单纯粹的心,来应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

也正因为如此,各行各业的设计都不约而同地向蒙德里安致敬。

比如,荷兰的海牙(蒙德里安老家)市政厅:

1999年,美国艺术家Emily Duffy以蒙德里安作品为原型喷涂了整辆车,并同时设计了与之对应的服装和物件,这辆车成为了当时艺术车展上令人瞩目的焦点。

巴黎创意团队PA Design,打造了一款蒙德里安彩色便签纸。将红色、黄色、白色和蓝色等不同颜色的便签纸组合在一起,加上保留的适度空隙,共同构成了一幅抽象画。

甚至身边常见的格子衫,Windows的标志,或多或少都受到蒙德里安的影响。

这便是大师的意义:你或许不了解他,但你的生活,却无处不受到他的影响。

参考文献: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c0d3e4779904aa01.html]
有哪些形容十分羡慕的成语
上一篇 2024-05-08
解梦码数(马上解梦)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