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符咒(三山符箓茅山宗)


茅山咒(三山符箓-茅山派)

茅山宗信息资源网是道教信息资源网的一个流派,其活动中心是茅山。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东部,金坛市西北,金陵附近。东晋以来,传说茅山得天独厚,有山洞,汉代三毛真君在此得道。住在茅山的道士越来越多,最著名的是南朝的陶弘景。这些道士特别推崇与信息资源网三毛真君相关的《上清经》,也称上清派。

隋唐时期,许多高导自称是他们上清派的弟子,追随陶弘景,学习上清经,如潘、司马、李汉光等。

茅山道士受到元朝的认可和奖励,被称为“茅山派”。

茅山真教,自称茅山道,可以看做是茅山派的一个分流,但实际上该派创始人胡秀华是一个仁义道德的大师,他们拜的是阴师和仙师。

茅山派,道教门派之一。是南齐梁时期著名道士陶弘景所创。因在茅山建寺修道,尊三毛真君为父,故名。这个学派专修上清、灵宝、黄三等经书,把元始王、太上皇大道、太上皇田薇、金阙、老太上皇奉为最高神明。它提倡思考上帝,背诵经文,实践功德,以及修谷,指导和禁食。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除陶弘景外,还有王、潘、司马、李汉光等。在隋唐时期,他们以其崇高的思想而闻名。而宋朝略有衰落。北宋时,它与龙虎山、河藻山同为道教三大符箓派之一,被称为符箓三山。元朝以后,并入正一派。

创始人:陶弘景,南朝齐梁著名道士。

盛行朝代:唐朝

传说:张果、叶发山、罗、

唐代盛行茅山道教。此派徒弟陶弘景→藏主→王志远(528

陶弘景—635,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潘(585—682)→司马(647—735,书法家、思想家)→李汉光(683—769,思想家)→吴筠(?——778,道家思想家、诗人)。这些茅山派的道教领袖,深受唐帝的推崇和重用。

图例:

唐代道教传说很多,如、叶发山、罗、等。住在中条山的张果可能有长寿的秘诀,而且会气功。他生活在唐朝的吴泽天河和玄宗时期。叶发山,括苍(今浙江仙居)人,精通道教。四代皇帝高宗、中宗、宗瑞和玄宗都活了107岁。书法家李咏写的《有道先生叶郭忠墓碑》的传说,是叶发山在梦中逼李咏写的,又叫“魂碑”。唐玄宗时期的人物罗援。吕洞宾(798—?),晏子

道教五祖·吕洞宾,本名淳子,唐京兆(今Xi)人。64岁那年,他遇到钟离权,有很多传说,江淮杀蛟,岳阳得鹤,客栈醉,白做梦。

道教八仙:

基本形成于唐代至五代,只有曹国酒传至宋代;除了张果、吕洞宾和韩湘子有原型可考外,其余五位都是传奇。而且还有很多传说和神话故事,这是道教流行的一种表现,也是老百姓向往道教神仙世界的一种表现。八仙惩恶扬善,也是老百姓向往美好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

派系的起源:

道教。茅山在江苏句容。茅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上清派的发源地。道教称之为“第八洞,第一福地”。由南朝齐和梁道士陶弘景所创。因在茅山建寺修道,尊三毛真君为父,故名。

历史传说:

相传汉元帝五年(公元前44年),陕西咸阳的毛氏三兄弟和弟弟顾,投身茅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他们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父,毛氏三兄弟从茅山得道,开创了茅山道教。后来,陶弘景创立了茅山道学派,由儒、释、道三家组成。《黄庭经》是茅山派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全真派道教后世的一个教训。陶弘景及其弟子在茅山工作数十年,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所以后人也称上清派为“茅山派”。他的《真诰》一书记载了茅山道教教史,有百余人。这个学派专修上清等经书,把元始王、太上老君、太田薇帝君、后金圣阙帝君、太上老君奉为最高神明。主张思神、疏经、修功德,兼修谷、导斋。

著名道士:

唐代以传授《上清经》为主的茅山派,产生了王、潘、司马、吴筠、李汉光等众多著名道士。通过他们的活动,茅山派逐渐成为全国地位最高的道教派别。其中王是茅山派第十代宗师,为茅山派入唐后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王出身官宦家庭,受到和唐太宗的器重。关九年(公元635年)死后,高宗吊炉二年(公元680年)被追封为大中大夫,谥号圣贞先生。四年后被授予紫金光禄博士称号。吴筠颇有才华,其文、诗、赋在当时都有不错的评价,受到唐玄宗的赏识。玄宗曾问他道学,他回答说:“道学的本质,一点也不像五千字,它的各种文字是无穷无尽的,但不是写在纸上的。”吴钧著作有玄罡论、神仙学论、形神凝固论等。这些都对道家的理学修养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十三世宗师李汉光,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中宗神龙元年(705)出家,开元时在吴王山师从司马成镇学习道教,在松阳居住二十余年。玄宗对他非常敬重,在《命李汉光建茅山探玉赋》中称他为“高涛付梓,学黄庭之学”。天宝年间,李汉光被玄宗封为玄晶先生。晚年住在茅山紫阳寺。北宋中期以后,这一流派逐渐衰落。清朝所有的大师都在朝廷获得过爵位。北宋中后期,终于成为“经三山”之一。尚青学派第23世宗师朱自应曾祈求上帝把他的儿子赐给真宗,后来生下了仁宗,被封为“国师”。第35代宗师任在南宋时奉宁宗之命,大修道场,以除水患。第44代宗师王道孟为元帝祈雨驱蝗,获得“真汉子”称号。

经典:

《黄庭经》是茅山派道教的重要经典,分为内外两部。它的全称是玉井内的太黄尚亭和玉井外的太黄尚亭。《黄庭经》是茅山派的重要经典,也是全真派后人的一课。《黄庭经》是前代实践养生经验的总结,也为后世内功修炼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和方法。被称为“长寿奇书”。

傅园万宁宫:

福宫掩映在茅山积金峰南腰的青林碧波之中。一开始叫沈倩寺,后来叫傅园寺,现在叫傅园宫,全称是傅园万宁宫。茅山是道教第一福地。傅园宫所在的猫脊山南腰,是一块福地,洞穴密集,怪石众多,山水秀丽,景色迷人。

道教音乐:

茅山道教音乐和斋戒活动兴盛于隋唐,宋元时期受到朝廷的青睐,文史资料丰富。明代郑桐道藏本《茅山志》和嘉靖合编的《茅山志》中,对皇帝举行茅山大典时的祭典顺序、唱颂,甚至所用的器具、乐器、唱颂和表演人员都有详细的记载。

茅山风光:

茅山位于句容、金坛两县交界处,古称曲山。西汉时,陕西毛氏三兄弟来山采药炼丹,救民济世。后人改称三茅山,简称茅山。被列为道教“第一福地、第八洞”。茅山风景优美,有九峰、26洞、19泉。著名的大茂峰海拔372.5米,险峻雄伟。从茅山镇往东走不远,就到了山脚下,抬头望去就是矗立在山顶的九云万福宫(俗称顶宫)。

道场:

茂源名句曲山[3]位于镇江市西南60多公里的句容县,总面积32平方公里。主峰是大茂山,海拔370多米。这里山青水秀,树木葱郁,泉水潺潺,苍穹掩映,自然风光十分优美。据史书记载,4100年前,大禹爬山面对诸侯;周朝太子太伯在此采药;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也曾来此修建婺源宫。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b6410b065c087309.html]
《辛丑条约》的影响完整版(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上一篇 2024-05-04
大厅墙砖效果图(精选墙砖效果图 防潮和耐磨兼顾)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