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为东南亚国家,由马来半岛南部的马来亚(西马来西亚)和婆罗洲北部的沙捞越与沙巴(东马来西亚)组成;是世界产锡大国,橡胶、棕油、胡椒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马来西亚面积33万平方千米,人口3166万;马来人及其他原住民占人口的69.1%,华人占23%,印度人占6.9%。国语为马来语,通用英语,华语使用较广泛。国教为伊斯兰教,其他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全国划分为13个州和3个联邦直辖区,首都吉隆坡。
马来西亚全境被南中国海分隔为东、西马来西亚。西马来西亚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界,东临南海,西濒马六甲海峡,南邻新加坡;东马来西亚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分为沙捞越和沙巴两地区。东西两部分最近处距离600千米,海岸线总长4192千米。
西马来西亚地势北高南低,除沿海平原外,大部为山地。8条山岭纵贯南北;大汉山海拔2190米,为西马来西亚最高峰。以吉保山脉为分水岭,西侧霹雳河最长,东侧彭亨河最长。沙捞越北部沿海为冲积平原,内地为森林覆盖的丘陵和山地。沙巴西部为平原,内地多森林覆盖的山地;克罗克山脉纵贯南北,主峰基纳巴卢山海拔4101千米,为全国最高峰。马来西亚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炎热多雨。
公元初,马来半岛有狼牙修(故地在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北大年及附近一带,公元6世纪已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羯荼(故地一般以为在今半岛马来西亚的吉打和其北部地区)古国。6~7世纪,东马来西亚兴起婆利王国。
1405年,拜里米苏剌建立马六甲王国(1405~1511,马来西亚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封建王国,古称满剌加国,首都为马六甲;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领马六甲,从此开始了葡萄牙在马六甲的殖民统治;马六甲第七位国王马赫穆德转移至柔佛地区,建立柔佛王国),先后征服彭亨、柔佛、霹雳、丁加奴等王国,并发展为东南亚国际贸易中心。16世纪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侵略。
其后,英国人入侵,并于1771、1795年先后占领槟榔屿和马六甲。19世纪初,英国人最终占领了英属马来亚和北加里曼丹。1824年,英、荷为调整在东南亚的利害关系,签订《伦敦条约》,荷兰将马六甲转让给英国并保证不在马来半岛谋取利益,英国则承认了印度尼西亚为荷兰的势力范围。
1826年英国将槟榔屿、马六甲和新加坡合并为“海峡殖民地”,由英印殖民当局管辖。1867年,海峡殖民地成为英国皇家殖民地,由英国殖民部直接管辖。到了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的殖民势力开始向马来人各土邦伸展。1896年,英国通过与各邦缔结条约,建立了马来联邦。马来联邦是英国殖民者对马来西亚实行统治的一种形式,由马来半岛的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和彭亨4个土邦组成,首府吉隆坡;华侨称之为四州府。英国殖民者在马来联邦中实行所谓的间接管理,联邦的首脑为最高专员,由海峡殖民地总督兼任,但实际上负责统治的是联邦的总驻扎官。
在马来联邦外,英国殖民者又搞了个马来属邦,是对马来亚进行统治的又一种组织形式。马来属邦是由马来半岛南北两部分不曾参加马来联邦的柔佛、丁加奴、吉打、玻璃市、吉兰丹这5个土邦组成。1909年3月,英国殖民者与暹罗签订曼谷条约,取得了对吉兰丹、丁加奴、吉打和玻璃市的宗主权、行政权和管理权,将这4个邦置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1910年,英国殖民者又完全控制了柔佛王国。此后,柔佛、吉兰丹、吉打、丁加奴和玻璃市统称为马来属邦。马来属邦的5个邦,名义上虽是独立,各邦也有议会,辅助行政事务,但实际上均由英国殖民者主宰一切。英国在马来属邦的统治,除了将驻扎官改称为顾问外,皆同马来联邦。这样,20世纪初,西、东马来西亚均沦为英国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来西亚、沙捞越和沙巴被日本占领。战后,英国恢复殖民统治。1948年,英国政府将马来联邦、马来属邦与原海峡殖民地中的槟榔屿和马六甲等11邦,合并为马来亚联合邦。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宣告独立。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新加坡、沙捞越、沙巴组成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独立国家。
马来人指居住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文莱和其他国家仍以马来人为族称的居民。人口约2530万,多为新马来人的后裔,社会、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马来人之间也开始出现差异,各具民族特点。马来西亚的马来人,自称马来由人,主要分布于马来半岛中南部和沙捞越地区。多混有华人、印度人、泰人和阿拉伯人的血统。使用马来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有多种方言。原用阿拉伯字母文字,后改用拉丁字母。原信奉印度教、佛教和万物有灵,15世纪末大多改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家庭组织除南部森美兰州母系制占优势外,一般均为双系制。马来人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橡胶、椰子、咖啡、金鸡纳树和油棕等,有卓越的蔬菜栽培技术。渔业和航海业发达。
广义上的马来人指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岛国的民族;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通用南岛语系印尼语族诸语言。其民族来源尚无定论。
多数研究者认为,马来人的祖先约在5000年前从亚洲内陆逐渐南下,迁至中南半岛,并经马来半岛(一说经安达曼群岛)进入苏门答腊岛,然后往东扩散到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和菲律宾群岛,往西扩散到马达加斯加岛。这种迁徙浪潮持续数千年之久。一般按迁徙时间先后大体分为两种:原始马来人(包括古马来人)和新马来人。
原始马来人迁徙时间,约在公元前3000~前1000年,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新马来人迁徙时间约在公元前2~公元16世纪,已受到印度、中国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各地马来人在其分布地区均留下人数众多的后裔,不同程度地与当地居民发生混合以及相互混合,已发展为许多个具有不同族称的民族,如爪哇人、巽他人、马都拉人、他加禄人、伊富高人、马达加斯加人等。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a676063e2cd258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