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是心非的反义词是言出必行。言出必行指的是说话的内容和实际行动是相符的,即言出必行,不会口是心非。与口是心非相反,言出必行体现了诚实、信守承诺、信任等价值观,是一种更加积极、正面、可信赖的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言出必行的品质更受欢迎和尊重。
明明希望妈妈陪我睡,但是却跑去跟妈妈说“我不需要”!
孩子总喜欢说反话,明明是自己喜欢的东西或事情,可他却说‘不喜欢’‘不要’,这是什么心理呢?怎么引导他说出心里真实的想法?
儿子左等右等,没有等到我过去陪他一起睡,刚才答应他等妹妹睡着了,就过来给他讲故事,但是故事机里的故事一个接一个播放完毕,却只听见隔壁妹妹们和妈妈的嬉闹声。
想起昨晚过去质问妈妈,怎么还不过来给我讲故事,妈妈生气的样子,心里很失落。这种失落的感觉在酝酿一会变成了愤怒和委屈!
“妈妈,每次说要陪我睡,给我讲故事都说到没有做到!我再也不相信妈妈了。”
推开妹妹房间的门,我鼓起勇气,大声地对还不睡觉的妈妈说:
“妈妈,我不需要你陪了,你晚上不用过来陪我了,不用给我讲故事了,我要把房间门反锁了,我自己可以一个人睡!”
妈妈还没有反应过来,我“啪”的一声把门关上,回了自己的房间。
刚开始有种“报复”的胜利感,接着又很失落,我希望听见妈妈说“我马上过来”,也希望看见妈妈追出来。
但是,我等了很久,妈妈那边没有动静。
我等了很久,等得都睡着了。
孩子的反话,你正确解读了吗?
很多孩子都喜欢说反话,比如明明想要周末父母陪着去公园玩,但是觉得父母会要求做完作业再出去,他就会不高兴地说不去了。如果真的决定不去了,他又会心情低落,沮丧。
有时候反反复复,不肯大方表达清楚,即使脾气再好的家长也一样会抓狂。
爱说反话是孩子的一个成长阶段,几乎所有孩子都有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只是有的孩子比较明显,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而有的孩子不明显,持续的时间也很短。
孩子为什么喜欢说反话呢?
面对孩子的反话,家长们又该如何应对?
儿子说反话的委屈心理我十分了解,不仅因为我是他的妈妈,更因为我小时候就是严重的“说反话”选手,经常“说反话”伪装自己,而这种奇怪而畸形的逻辑和沟通能力,在我长大后,变成无法好好处理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无法正确而直接地沟通,会用“冷战”处理对伴侣的不满意。
当孩子的想法没有被别人理解,没有被人执行的时候,他们就会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用虚假的信息来保护自己。
就像儿子明明想要我去给他讲睡前故事,但是也知道我只能先把妹妹哄睡才能陪他,于是他就放出“狠话”——不需要妈妈,用自己已经长大来保护自己,说服自己,是自己主动选择不让妈妈陪,而不是被“妈妈抛弃”这样的伤害。
由于孩子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都处在成长期,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思考和推理问题,以自我为中心。
在一些孩子看来很重要的事情上,父母必须完全遵从他们的想法。
如果大人反复询问或者给出更多的选择,孩子就会感到困扰,认为你没有认同他们的想法,你拒绝了他们,而产生一种严重的心理负担。
与此同时还会产生自信力的破坏,同时孩子也会觉得他人都是不可信的,严重的还会出现焦躁易怒的心理问题。
在儿子的角度,他觉得我答应给他讲睡前故事,就应该做到。但是,沟通的时候,我说的是,等妹妹睡着了,再过去陪他。
在他的焦急等待中,他觉得我是拒绝了他,觉得我是在陪妹妹,而没有选择陪他。他有种妈妈更爱妹妹,而不是自己的心理负担。
其实,所有反话的背后都隐含和孩子渴望被肯定的需求。
身为父母,我们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内心,明白孩子的感受。
一定要关注孩子,倾听孩子,解读孩子反话背后真正想要表达的信息。
正确应对爱说反话的孩子
你现在肯定已经知道,孩子喜欢说反话,是他们在验证自己的独立能力,那么,要不要引导他说出心里真实的想法呢?答案是慢下来,顺应孩子的决定。
具体怎么正确应对爱说反话的孩子呢?
1,解读孩子的心理,及时肯定或否定孩子的需求
“妈妈,我觉得我可能考得很差吧!”
“妈妈,我今天晚上要通宵写文章!”
“妈妈,我不想学小提琴了!”
……
孩子说出这些违心的话,你知道他背后是什么心理吗?你会及时捕捉到他的小心思吗?
“妈妈,我觉得我可能考得很差吧!”是孩子渴望被人肯定,被鼓励。并不是他们真的考得不好。而是他们缺乏自信,需要被鼓励和肯定。如果你因为他的反话而开始教训他考得不好,或者告诉他应该如何考好,那就真的是南辕北辙了。
“妈妈,我今天晚上要通宵写文章。”你是开始教训他不要熬夜,还是训斥他文章为何要留着晚上写。这其实他用说反话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他真实要表达的却是“妈妈,我可爱写文章了,快来表扬我。"如果你真的顺着他的意思让他通宵,他没过一会又会反悔。
“妈妈,我不想学小提琴了!”这是他拿不学小提琴当作筹码与我谈判。如果恼羞成怒,或者放任自流,只会促使他说反话的几率。
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要先学会解读孩子的心理。
如果是面对缺乏别人理解、渴望被人肯定的孩子,家长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话语,仔细观察孩子的情绪,以一颗平等而包容的心对待孩子,给予孩子想要获得的爱。
如果面对的是调皮捣蛋、专门说反话与你对着干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小心行事,一定不能放任自流。
遇到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最关键的是不要纠正他,否则会提高孩子说反话的频率。此外, 要不动声色地观察他,假装忽视他的反话,使他渐渐明白说反话是得不到父母的回应的,这样,他自然就会减少说反话的次数。
2.父母要先管好自己,不要让说反话成为自己的习惯
小时候,我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经常赌气说反话,总想用妈妈在意的事情引起她的注意。
比如,用不吃饭的事情威胁妈妈,而妈妈总会说:不吃就算了。我的粮食还节省下来了。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就更加激起我的叛逆心,下一次我还会故伎重演,然后每次都不开心,像是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不知道如何好好沟通。
而妈妈也同样喜欢用说反话,激将法来教育我。虽然好胜心强的我每每都能落套,达到妈妈的要求,但是后遗症是,我开始把说反话这项技能应用在人际沟通。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也把说反话当作习惯。
当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时,我来不及重新规划他的学习计划,冲动之下对他说的不是鼓励的话,而是:“我以后不打算管你了,你自己的事情自己规划吧。”
孩子听见我不管了,当然第一反应是伤心,我以为自己计谋得逞,就等着他忏悔,然后就可以继续好好教育他。
然而,我等来的却是:
“妈妈,我也想通了,你太忙了,没有时间管我,我现在就是自己安排,有作业就做,没有作业就玩一会,然后早点睡觉!”,
激将法没有起到效果,孩子也没有真正懂得我的苦心,反而破罐子破摔。
而我反复使用这种反话的激将法的后果是,儿子也总是口是心非。
育儿的过程,也是育己,从儿子的言行反思自己的不足,成为更好的自己。
很多父母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知道孩子在进入叛逆期以后就会表现出争强好胜和逆反的心理,然后便针对这一点对孩子进行教导,采用忽视或者激将法,而且屡试不爽,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习惯。
反话在孩子小的时候能起到激将的作业,但是家长一定不要忘记孩子事很容易收到父母说话方式的影响。
所以家长要尽量好好说话,而不是口是心非,做到彼此坦诚,这样孩子也就不会再用说反话的方式来考验父母了。
用”慢下来的心态应对孩子的“说反话”
慢下来是一项能力,既可以给孩子时间缓冲,也可以给你自己一些时间来思考,不刻意和孩子较劲。处于发展独立意识阶段的孩子,本就处于一个不停说“不”的阶段,如果父母也急于说“不”,那只会让沟通陷入恶性循环。
不需要刻意问出他真实的想法。只要你平时不刻意压制他的想法和独立意识,为他提供安全的环境和感觉,那么就不用担心孩子会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孩子说“要”,给了他,又说“不要”,并且是带着情绪的,那么,一方面,你需要明白此刻的他能力是有限的,他可能正纠结于自己做选择的能力,一些复杂的原因使他无法做出令自己满意的决定,他因为自己还运用不好独立决定的能力而感到沮丧和气恼;
另一方面,他可能积累了情绪。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都应该慢下来,保持淡定,理解他现在纠结的情绪,不去和他较劲,倾听他的情绪在先,按照他的说法来做,慢慢地,当他情绪平静下来以后,他就能利用“理性大脑”做出让自己满意的选择。
很多时候,正是由于成人的急躁和不耐烦,孩子才变得更加纠结和难受,在“要”和“不要”之间徘徊不定。
总结
父母与孩子沟通使用“说反话”,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真实意图,他往往会怀疑你说话背后的 目的,亲子关系之间的信任就岌岌可危。
孩子与父母沟通使用“说反话”,父母觉得孩子情绪反复,纠结孩子脾气不好,不能够真切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
等到孩子长大,习惯用说反话的方式在与人沟通,这样的沟通方式下思维方式是迂回和矫情的。
我更希望自己,还有孩子在未来的沟通场景下,可以简单,直白,落落大方地表达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成为更好地父母,被激将法教育长大的我,现在要慢慢改变说反话的方式,正确引导孩子好好说话。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8f797734c53f0a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