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祭灶?这些问题的答案,你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首先我们要明白,在古代,人们是非常重视祭祀的,尤其是是在春节这样的节日里,更是如此。那么,为什么要祭祀灶神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祭灶是什么含义
祭灶的意思是:祭祀掌管人间厨房灶台的灶神。
祭灶是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祭灶又叫送灶,因为民间相传第二天灶王菩萨要向玉皇大帝汇报灶王菩萨一年的“工作”和所见所闻,诸如这一家人是不是乱倒饭菜、是不是不爱惜烟火等等。据我国(晋)周处所作《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宋)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祭灶习俗:
灶神的职责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民间传统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帝王家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因此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什么叫祭灶?
祭灶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保佑来年家和万事兴,保佑丰收的一种活动。
农历腊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故有"二十三,祭灶官"之语,和"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的对联。这天或提前,家家户户都到街头买回用玉米或小米专制的"祭灶糖",于晚上敬献祭灶,意为糊灶王爷嘴,免得其上天瞎汇报。
同时燃鞭放炮送灶神。祭灶用罢的祭灶糖,一般都与炒玉茭搅在一起握成团子,分发给家里的小孩或大人吃。按传统观念,祭灶日为新年的前奏。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令菩萨"或"灶君司令",泉人一般称"灶君公"。传说他是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的,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祭灶是什么意思?
祭灶也就是指祭祀掌管人间厨房灶台的灶神,这是中国民间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祭灶的习俗在民间已经流传千年了,在民间传统习俗上,祭灶日是在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这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习俗。
根据我国晋代明然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的记载,表示:“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诗》中也讲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甚至在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都是在腊月二十四,但是从清朝中后期开始,祭灶改为腊月二十三。
正是因为如此,祭灶的时间各地不一,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另外中国民间还有“官三、民四、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祭灶饮食
祭灶节,中国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了二十三,中国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7407434d51645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