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 战役名称 、指挥人员、兵力对比、战斗结果。
牧野之战:姜尚、周武王。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
商全军覆没,帝辛自尽。
柏举之战:孙武、伍子胥、阖闾。3万--20万。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吴起。5万--50万。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白起。12万--24万。全歼楚军。
鄢郢之战:白起。7万余-----楚国举国之兵(一说35万)。全歼楚军。
即墨之战:田单。不详。将燕军逐出齐国。
鄗代之战:廉颇、乐乘。20万--60万。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夷陵之战 陆逊 5万--8万 蜀国从此衰落 凉州之战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夷陵之战 陆逊 5万--8万 蜀国从此衰落 凉州之战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各朝都有太多了。
用间第十三
用间篇,孙子十三篇最后一篇,既是独立的系统,又贯穿于其他十二篇,主旨在构建系统的情报信息体系。
这是先知的关键,孙武子不信经验,不信鬼神,不信算命,信谁呢?
知敌之情者。
谁知?
底层、体制内、情报工作者;很全面的情报网。
结构上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讲情报系统构建的操作要点,下半部分讲情报组织的运作与管理。
上半部分主要讲五间俱起,定义每一种情报组织,以及他们的职责范围,形成一个全覆盖的情报网络。
下半部分讲运作和管理,核心在用好反间,以及对方核心人物身边的人。
管理上要求很高,须是圣智(仁义)之人,才能用间使间,并高度重视间、给高待遇。
同时,也要有见微知著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才能有效的用好情报。
还讲了保密的纪律。
用间之所以说有其独立性,他与战场上将领的情报获取有些区别,将领既可以通过整个国家情报网获得信息(部分将领有自己的内线情报网,通常而言,于己来说这是件危险的事),更主要是以侦查、向导的方式获取,以判断战场形势。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吾以此知胜负矣。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
《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
《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
《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36计出现在南北朝时候,唐朝诗人杜牧把孙子兵法缩写成了十三篇。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6cbbb4216097b6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