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继承父志——著书立说来写国家史书,继任太史令。
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
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就说,他撰述太史公书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司马迁传》).其实这部书就可以视为他的生命,甚至比他生命更重要,支撑他坚持写完《史记》也就是这个信念,这个理想.
“通古今之变”,是认识历史古今发展变化的轨迹;
“究天人之际”,是追求认识天人的关系.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是战国秦汉时代士大夫所追求认识的一个大问题.“五德终始”说、“三统”说等有关天人之际的思想,是战国秦汉时代的重要思潮.司马迁对天道是有怀疑的.他在《伯夷列传》后说:“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用司马迁自已的话说就是究天人之际,成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是在遭受宫刑后写的史记.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坚毅,不屈,执着的精神.
得到的启示是:
一个人在逆境中仍然要自强不息,克服屈辱、困难,顽强拼搏,奋发向上。而不是选择自我了断的方式结束一切,这样不仅不是坚强自尊的表现,而是懦弱、不敢正视困难的表现。
司马迁忍辱负重,认清了历史的使命和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创作出《史记》这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首先,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太大了,司马迁成为史官,毫无疑问受到他的父亲的影响,可以说是历史世家。司马迁的文学和历史修养,无疑受到他父亲的熏陶和培育教诲。再者,司马迁自身的学习和努力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有学识,怎么能做一名优秀的史学家。而且,司马迁有一项一般学者不具备的品格,就是他有顽强的毅力, 不具备这一点,也完不成史记这样的浩瀚的历史典籍。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671d409f3d0dc5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