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据考古证明,在远古时株洲地区就有人类生活,繁衍。
■夏以前,株洲属“三苗古国”。夏时分九州,属荆州。春秋时,属楚。秦、汉时属长沙郡。三国吴侯孙权设立建宁县。隋朝建宁县并入湘潭县。唐贞观元年撤建宁县,境内属衡州府攸县。后又划归湘潭县。宋代属湘潭县一都。期间“槠洲”地名出现于文字中。此后株洲一直属湘潭县管辖。
■明代初期,湘潭县设20都。现株洲市中心地带属一都,马家河(现天元区)属下七十七都,淦田一带属下一百零三都,朱亭一带属一百零九都,古岳峰一带属一百三十都。洪武期间,湘潭设8个乡,株洲中心及北区、东区一带属忠臣乡。淦田、朱亭一带属建宁乡(因建宁新县城曾设淦田)。
■在清代,湘潭划分18都。现株洲市中心地带属一都,东区、北区属三都,马家河属十三都,淦田一带属十六和下十七都,朱亭一带属十八都,三门及王十万一带属八都。
民国时期
■民国初期,湘潭县分城区及4个乡和17个区。现株洲市中心地带属东一区,马家河属东二区,古岳峰、王十五属东三区,三门属东四区,淦田属东五区、朱亭属东六区。
■民国24年(1935),湘潭县划分10个区、50个乡。第二区为株洲镇,辖白关(含东区、北区)、清水、昭阳(易家湾)、藕花(马家河)4个乡。第四区含朱亭、淦田、三门3个镇,辖龙华(三门、古岳峰)、建宁(淦田、砖桥)、韶华(朱亭、黄龙)3个乡。
■民国30年(1941),湘潭县撤区设35个乡、镇。株洲地区有株洲镇、白关乡、藕花乡、空灵乡(三门)、建宁乡(淦田)、天台乡(朱亭)、龙华乡和昭阳乡。
■民国33年(1944),湘潭沦陷,为适应战时指挥,划分为4个行署。今株洲市区及三门、淦田、朱亭属河东行署。
■民国36年(1947),湘潭县划分16个乡、一个镇。原株洲镇为株洲乡,另有藕灵乡(原藕花乡和空灵乡合并)、龙华乡、建宁乡和天台乡。
解放后
■1949年8月,解放军接管株洲。湘潭县划分6个区。株洲区辖原株洲乡和藕灵乡,龙华区辖原天台、建宁、龙华3个乡。
■1950年1月,湘潭设1市8区。株洲为第一区,朱亭(原龙华区)为第8区。同年6月,株洲区改为株洲镇。三门为12区、朱亭为13区。株洲镇下辖4街3乡,即第一街(解放街)、第二街(建宁街)、第三街(堤升街)、第四街(贺家土),田心塅乡、董家塅乡、石子头乡。
■1951年6月,株洲镇“脱离”湘潭县升格为株洲市(县级),属长沙专署。三门和朱亭区仍属湘潭管辖。1956年3月,株洲市升格为地级市。
以后株洲行政区划的变迁大家都知道了。
株洲发布 特约撰稿人/牛八
编辑/黄林
投稿邮箱:610255300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哦~~转载“株洲发布”文章,请注明来源、作者。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65374815c4d97e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