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的资料,发现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昆虫,距今已有2亿年历史。这种昆虫的名字叫做螳螂,也叫做壁虎、草壁虎、壁虎等。在我国,螳螂主要分布在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其中东北地区最多。而在美国,螳螂的数量也不少,大约有3000万只左右。
:
昆虫资料 蝈蝈
蝈蝈,人称“叫哥哥”,属直翅目,螽斯科昆虫。
产于我国河北、安微、山东、山西等地。蝈蝈体长约4厘米,宽近1厘米,身体壮实,虫体绿色,因产地不同,颜色深淡不一,一般在淡绿至深绿之间。
头部有黄褐色、细长呈丝状的触角,是其感觉器官之一。
后足强健、大腹,善跳跃。
生于原野草丛、矮林、灌木,平时隐藏于草中,或在植物茎杆上爬行、栖息、觅食。
主要吃植物的茎、叶、瓜、果等,食量较大, 是危害农作物的害虫之一。
但因其善鸣,故农民捕捉后装入笼中进城叫卖,颇受市民特别是小孩的青睐。
蝈蝈又名蛞蛞或蛐子,是集食用、玩赏于一身的优良昆虫,蝈蝈作为昆虫宠物和天然绿色食品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夏季每只用来听音的公蝈蝈的售价在1~2元,冬季最高价格可卖到100元以上。
油炸蝈蝈和炒蝈蝈卵,是难得的美味佳肴。
每千克50元以上,供不应求。1粒蝈蝈的受精卵,售价在 0.5~1元左右。
夏季宠物市场上出售的蝈蝈大部分是从野外捕捉,冬季只有北京、天津两地为数不多懂得蝈蝈繁育技术的专业户天价出售反季节蝈蝈,收入颇丰。
其他城市冬季市场上出售的蝈蝈大都从北京、天津两市贩运而来。
人工养殖蝈蝈的技术一直以来,为少数人所掌握密不外传,其实人工养殖蝈蝈的技术并不难,早春母蝈蝈产下的受精卵经过人工孵化可在当年的冬季上市。
蝈蝈从卵到虫必须经过高温暖子、低温萌动和再高温孵化三个阶段。
人工养殖蝈蝈可充分利用空房和闲大棚,一公一母配对,公母搭配不当会引起争偶撕咬伤亡,食物充足的情况下每只母蝈蝈产卵约300粒左右。
人工孵化的时间为90天左右。
出虫率85%左右。蝈蝈从破壳出虫到死,寿命为150~200天左右,每只幼蝈蝈需经7次蜕皮后才开叫(母蝈蝈不叫)。每次蜕下的皮都是自己吃掉,这样可提高公蝈蝈的叫声和次数。
蝈蝈的主要食物为小昆虫、菜叶、胡萝卜、黄豆、小麦等,幼蝈蝈从出生到开叫约需50天左右的时间。
成年蝈蝈每千克约200只左右。人工养殖蝈蝈可以从野外捕捉和养殖场购买。
也可购买蝈蝈的受精卵自己孵化,按饲养1000只蝈蝈(公母各500只)计算,年可产卵约为10万粒以上。
按受精率为80%,孵化出虫率为85%,以成活率为80%左右计算,可繁殖出成品蝈蝈7万只左右,另外需要提醒的是蝈蝈是低等的动物,有相互残杀性,饲养时最好密度不要过大。每立方米不超过500克为宜。
为防逃跑和天敌侵害还需加网罩养
蝈蝈的资料?
蝈蝈是我国南北各地男女老幼都十分喜爱的鸣虫。北方人叫它蝈蝈,南方人叫它“叫哥哥”、“叫蚰子”,古人叫它“蛞蛞”、“聒聒”、“螽斯”,在春秋时代就被人们饲养了。因它能繁殖众多的子孙,故被古人视为兴旺的吉祥物。至今,民间在小儿摇篮边还挂着蝈蝈的笼子。
蝈蝈由于生长环境不同,体色也各不相同。体色翠绿者,称为“绿哥”、“翠哥”或“三青蝈蝈”;体色黄中带白者,称为“糙白”、“白哥”或“草白蝈蝈”;体色紫红如铁锈者称为“铁哥”或“铁皮蝈蝈”。从体色价值来说,有“黄不如绿”“绿不如黑”之说。
蝈蝈如按眼睛的颜色来分,绿眼又称翠眼;黑眼又称墨眼、乌眼;红眼又称赤眼、朱眼、珊瑚眼。以眼色价值来讲,也有“绿不如黑,黑不如赤”之说,其中尤以“红眼翠哥”与“黑眼铁哥”为好,因为它们颜色艳丽,色彩调和,令人青睐。
此外,在端午节后出现的蝈蝈称“夏叫”“夏哥”,声音低弱;在立秋后十天出现的蝈蝈称“早叫”、“秋哥”,叫声洪亮;在晚秋后出现的蝈蝈称“冬虫”、“冬哥”,叫声柔弱
蝈蝈的资料
俗称为蝈蝈,无脊椎动物,昆虫类,一般指螽斯科包括中华螽斯(Tettigonia chinensis)在内的一些善鸣的雄虫。蝈蝈的身体呈扁或圆柱形,触角一般长于身体,翅发达或不发达或消失。雄性有翅个体在前翅附近有发音器,通过左右两翅摩擦而发音。蝈蝈具有发达的跳跃式后脚,当遇到危急时,快速弹跳避敌是它们自保的 *** 。
蝈蝈资料
别名为聒聒、螽斯和螽斯儿
分布于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山西、甘肃、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安徽。
雄虫体长35-4]毫米,雌体长40-50毫米。全身鲜绿或黄绿色。头大、颜面近平直;触角褐色,丝状,长度超过身体;复眼椭圆形。前胸背板发达,盖住中、后胸、呈盾形。前翅各脉褐色。雄虫翅短,具发音器;雌虫只具有翅芽,腹末有马刀形产卵管,长约为前胸背板的2.5倍。前足腔节基部具听器,3对足的腿节下缘具黑色短刺并呈锯齿状。后足发达,善跳跃,腿节上常有褐色纵走晕纹,
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过冬,成虫或若虫戏喜栖息于谷物田间或灌木丛中。喜食豆科植物的嫩茎与嫩果实。虽是害虫,但人们喜饲养,供作玩物。
并且蝈蝈是一种昆虫,
体形类似蚂蚱,
喜食植物的嫩叶,
成虫有鸣叫的习惯,
繁殖期好斗,
网络上有许多人网名和论坛名都叫蝈蝈,
所以
蝈蝈已经成为网络上的一种现象。
其中原因多种多样,
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法国科学家破解蝈蝈跳水自杀之谜
自然界中的蝈蝈等支翅目昆虫经常因为无法忍受身上一种叫线虫的寄生虫而跳水“自杀”。研究人员长期以来对其中的具体原因并不清楚。法国发展研究所的科学家最近终于找到了答案。
据法国国家科研中心3日发布的公报介绍,当线虫还在幼虫时期,会藏身蛐蛐或蝈蝈等支翅目昆虫的体内。然而,当线虫幼虫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生活在水中,以度过其成年阶段,并在水中进行繁殖。于是,线虫幼虫会“迫使”寄主离开自己生活的环境纵身跳入水中。
线虫幼虫对寄主如此惊人的控制能力引起了科学家的好奇。法国发展研究所的戴维·比龙等人研究了有寄生线虫的蝈蝈以及没有寄生虫的蝈蝈的细胞中蛋白表达的差异,还研究了蝈蝈跳水“自杀”前与“自杀”后细胞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解开了蝈蝈等跳水“自杀”之谜。
科学家们首先发现,控制蝈蝈中枢神经细胞生长的特定蛋白,可以控制蝈蝈昼夜更替的节奏感和神经活动等。他们进一步研究后还发现,线虫可以分泌化学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在结构上模仿蝈蝈等寄主的特定蛋白。如此生成的假蛋白能够严重破坏寄主的中枢神经,从而使蝈蝈等失常,并被假蛋白“诱导”而跳水“自杀”。
蝈蝈属于螽斯科。螽斯科鸣虫一般共同的特征一般有:身体呈扁圆柱状。头部较小,颜面倾斜或垂直。头部有复眼1对。在复眼内侧有丝状触角一对,细长,一般明显长于体躯。单眼2—3个。口器为咀嚼式,由上唇、上下颚各1对、下唇及舌等部分组成。上颚即大牙特别发达,粗壮坚硬,内缘常呈锯齿状。牙尖黑色,牙的前半部多为红色或紫红色,牙根色淡。胸部背面有发达的前胸背板,形状多变。侧片发达,有些种类在侧片和前胸背板后缘相交处形成肩凹陷。前胸腹板平坦或具有刺状突起。有些种类前翅和后翅较为发达,但也有些是前后翅强烈缩短或完全无翅。足3足,跗节由4节组成,在最后一节的顶端有爪1对。后足股节十分发达;前足胫节基部有开口式或闭口式听器。腹部通常有背板10块、腹板8(雌性)或9(雄性)块,在最后一节背板构成下生殖板,形状多变,有时还有附属突出的部分。雌性的产卵管比较长,呈剑状或镰状形。螽斯科的鸣虫的前翅均具有发音器——音锉和刮器。直翅目螽斯科鸣虫均属渐变态,经历产卵、若虫、成虫三个虫态,以卵越冬,大多产卵于树上或土中,一般一年一代,也有以若虫或成虫越冬的。植食性、肉食性与杂食性均有。
蝈蝈的病症与天敌有白僵菌、红色寄生螨、螳螂,也有在捕食玛蜂时有被蜇死的情形。蝈蝈在人工喂养的时候总是喂多水的瓜果会大肚、拉稀、甚至是脱肛而死。
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南北温度变化很大。南方春夏暖的早,北方迟。南京首批“叫哥哥”在端午节就可以出现,称“夏叫”,鸣声弱,体小色淡。北方见蝈蝈成虫时间较晚,一般要到6月下旬或7月初才能听到“夏叫”,称早蝈蝈。这批蝈蝈对人工繁殖留子很有意义。立秋后10天新蜕的蝈蝈称“早叫”,个大体健,饲养好了可以越冬。人工繁育的蝈蝈可人为控制分批的羽化出来,在春节后蜕的热蝈蝈可以养到第二年的天然蝈蝈出现,这样一年四季都能听到蝈蝈叫声了。
蝈蝈的形态
蝈蝈是螽斯科中的大型鸣虫,体长可达50mm(40—55mm),雌虫比雄虫略大。通体有绿色、浅绿、淡褐、草白、黑褐等各种体色。头较大,顶部色较深,呈绿色或褐色。脸长,色淡,呈蓝或淡蓝绿色。牙尖紫红色。二触角须呈丝状,可长达60mm,褐色。两个复眼前方有三个单眼。颜面略前倾,基本垂直。前胸背板宽大而发达,呈马鞍形,厚而坚硬,呈绿色或褐色。背板侧区下缘有白色或淡黄色边。胸部腹板各有一对锥状刺,后胸的最大。前胸背板前缘平直,后缘呈弧形,向后突出。
雄虫胶翅比雌虫长,厚而发达。一般雄虫前翅长为14—18mm,雌虫前翅很短,仅为6—8mm,不能鸣叫发音。雄虫前翅有音锉、刮器和发音镜,两前翅摩擦可发了鸣声,优美响亮。后翅已经退化。腹部肚子为圆状,尾端略尖上翘着,有背板10块,呈绿色或褐色,腹板8板(雌虫)或9块(雄虫)。雌虫尾端有军刀状的产卵器,约长29—34mm。六足长而发达,后肢强大,跗式4-4-4,1-3跗节有垫,后足第一跗节跗垫分成2个叶片,后足胫节端距6个,背面2个,腹面4个,中间的2个,后足腿节略比胫节稍长。整个体躯呈纵扁或圆柱状,腹部膨大,体形宽厚长大。
蝈蝈的生活习性
蝈蝈一年一代,以卵越冬,每年的4月卵开始孵化。
蝈蝈的卵为淡褐色,长6—6.2mm,宽1.6—2.1mm,外壳坚硬。当年所产之卵全部都在表土层越冬,第二年4月天气湿润,卵迅速膨大,长增加44%—58%,宽增加93%—125%。孵化时卵壳破裂,虫体在另一层膜内蠕动,最后破膜而出,历时约2个小时。如天气干旱,卵期就延长到隔年孵化。卵期一般为244—270天。
在野外自然界中,若虫共要蜕6次皮。蜕皮时头向下,足抓住附着物,头胸蜕裂线先开裂,再是前足、中足、后足、触角及腹部蜕出,历时约65分钟,最后将蜕下的皮吃掉。
在野外的天然蝈蝈成虫多在上午羽化,经1—2周开始交配,历时30分钟左右,直至雄虫排出乳白色直径达10mm的粘性精托,并附着雌虫生殖器内外,才算结束了交配。这时雌虫腹部向前弯曲,并用口咬 *** 托,将 *** 挤入贮精囊中,不取 *** 托则不能产生受精卵。蝈蝈一生可以进行多次交配。雌虫交配后2—3周就开始产卵,产卵期很长,怀卵后体重可增加3倍左右。产卵时腹部向上提,产卵管垂直的插入土内,产卵瓣上下蠕动,将卵分批分散的产于土中。产完一批卵后抽出产卵管,用力向后弹土,封闭住产卵孔,再继续产卵。白天产卵比晚上多,7月上旬开始产卵,高峰期在8月,9月末或10月上旬结束。每头雌虫产卵200—440粒,每粒卵重14mg。雌雄成虫寿命近似,一般却为80—90天。进入9月下旬或10月上旬,成虫就死亡了。
蝈蝈属杂食性。食肉性强于食植性。天然蝈蝈主要以捕食昆虫及田间害虫为生,是田间的卫士,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蝈蝈只有在没有昆虫吃,饿急了才会吃植物。蝈蝈如果同种放在一起,通常能自相残杀,一般雌虫吃雄虫的时候居多。蝈蝈的分布与分类蝈蝈按产地分类
蝈蝈在我国分布很广,按产地来分类,可分为北蝈蝈与南蝈蝈两大类,北蝈蝈优于南蝈蝈。北蝈蝈又分为京蝈蝈、冀蝈蝈、晋蝈蝈、鲁蝈蝈。京蝈蝈又叫燕蝈蝈 ]
主要指北京山区和郊区的蝈蝈,北京人爱讲究西大山和东大同的蝈蝈。燕蝈蝈最有名的是安子沟的大山蝈蝈。北京以产黑色大铁蝈蝈著称。冀蝈蝈
河北山区,每年蝈蝈产量大。以中小身量的草白(糙白)山青蝈蝈为多,间或有少量铁蝈蝈与绿蝈蝈。河北省蝈蝈以易县为主,名气最大。鲁蝈蝈
主要指山东北部为主的地区,鲁蝈蝈又以绿蝈蝈为主,但头项部局部泛红褐色的边纹,也有个头较大的。也有少量的草白和山青等中等身量的蝈蝈。 晋蝈蝈
山西作为主产小蝈蝈的地区,气候有些干旱,多产中小身量蝈蝈,以小个为主的山青、草白蝈蝈以及少量的铁蝈蝈。晋蝈蝈的物点皮实好养,皮粗翅厚,叫声响,尤其以宣化蝈蝈最为出名,它耐干旱,生命力特别强。
生长在我国南方各省的蝈蝈都统称为南蝈蝈。西南四川成都包括长江流域等地的蝈蝈个头较小,比札嘴略大,鸣声也小而尖。总的来说南蝈蝈没有北蝈蝈筋粗皮厚,皮实耐旱,鸣声也不如北蝈蝈那样强劲有力。在南方很难见到北方的大铁蝈蝈。
蝈蝈按体色分类
从观赏的角度按体色分类,蝈蝈可分为五类:绿蝈蝈、黑蝈蝈、山青蝈蝈、草白蝈蝈、异色蝈蝈。 绿蝈蝈
绿蝈蝈多生在平原、农田、花生地、豆地、玉米地、菜地等农作物区。绿蝈蝈讲究的是通体碧绿,不带丝毫杂色,绿脸红牙,绿腿绿肚,红眼棕须,一双金黄翅(前膀翅侧区为鲜绿色)。在满目苍茫的严冬里,这种大翡翠绿蝈蝈更能显示自然之美,也格外耀目。在有一时期,绿蝈蝈价超过黑蝈蝈,就是因为绿色比黑色好看,观赏价值更高。绿蝈蝈翅薄,一般叫声偏高,但鸣声没有黑蝈蝈那样响亮宽厚。 黑蝈蝈
黑蝈蝈又称铁皮蝈蝈,通体都是青黑色,像铁皮的颜色,故又称铁蝈蝈。主要生长在北京郊外的山区,又以西山为主。正宗黑蝈蝈个大,皮坚翅厚,通体青黑色,紫蓝脸,红牙,粉肚皮,白、黄,深褐翅,黄绿膀墙,褐色前翅背,前翅侧区斑黄绿色或黄色,黑青腿,棕须,黑眼或棕眼。体色随时间、年龄的增大而加深,直到全身黑亮似铁,鸣声强劲有力,响亮,宽厚。一虫鸣叫能盖过群虫的鸣声。一膀一膀地叫,沉着而稳重,有大将的风度。 山青蝈蝈
多大夏秋出现,生长在低山丘陵。灌木杂草间及干河谷、荒地、田野梯田之中,体色以灰绿为主,色淡且杂,头项腹腿之色也不怎么统一。山青蝈蝈肚色有绿、黄、白三种,是庄稼地里最常见的普通蝈蝈,不被爱虫者重视。 草白(糙白)蝈蝈
多在晚秋时出现,生长在山坡、丘陵、田边、地角、灌木杂草之中。通体色杂且淡,介于绿褐之间,似浅褐之间,似浅淡枯草灰白色,故名草白。天然草白蝈蝈因蜕皮较晚,故深秋长寿者较多,体质不错,皮实易养。
异色蝈蝈
蝈蝈体色最基本的是黑褐色与黄绿色,经过长期各地环境的影响与个体变异,又逐步衍生出了很罕见的中间色、过渡色,这就是奇特的异色蝈蝈。
①红褐蝈蝈:生长在北方燕山山区,红头紫脸,紫红脖项(红前胸背板),褐红腹背,粉红肚皮,紫红腿,红须、金黄翅,前翅侧区(俗称膀墙),鲜绿色,布满翡翠绿斑,个头也较大,鸣声响亮,强劲有力,长寿耐干旱,体色极美,实为罕见。
②金黄蝈蝈:生长在北方的太行山区,褐黄头,蓝脸红牙,褐黄脖项,黄腿黄肚黄须,金黄翅,惟膀墙(前翅侧区)翠绿,通体褐黄闪金光,鸣声宽厚低沉,苍劲有力,就像金色闪闪的盔甲在闪烁。这样的通体褐黄蝈蝈几十年也难遇一个,甚为稀罕。
③蓝绿蝈蝈:采于河北固安大提及鲁北,它是由绿蝈蝈衍变而来的,其绿色特殊,通体呈蓝绿色,与一般绿蝈蝈体色有明显的不同。蓝绿头。个体肥大,鸣声响亮,调高音脆。蓝绿蝈蝈更是少见,纯正天蓝更是难得。
④五色蝈蝈:生长在河北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坡地,是由褐黑山蝈蝈衍变而来的,体分为五种颜色,棕褐头,蓝脸红牙,红褐脖项,棕胸花腿绿肚皮,金黄前翅,绿膀墙(前翅侧区),深紫色腹背板,虫体身披五色,各部色调鲜明,对比强烈,很是难得,虫体大色足,皮坚翅厚,鸣声响亮,雄浑有力。 `v jmD
⑤白蝈蝈:选自晚秋北方的丘陵砂砾荒地,由草白蝈蝈衍变而成。体色很浅淡,微微带有灰褐淡绿之色,远看像白色、白项、白胸、白肚、灰白腿、只有翅膀呈淡棕色,淡绿膀墙(前翅侧区),银装素裹,个头中等,鸣声细脆而悠扬。蝈蝈的鸣器与选膀 蝈蝈的鸣器
雄蝈蝈的鸣器是用两叶前翅摩擦发出醇美响亮的叫声,这种鸣声作用于吸引异性、呼唤同性、惊叫敌人。雄蝈蝈的鸣器前翅在背区,前宽后窄而扁,前翅背呈黄褐色,前翅侧区多呈绿色,多翅脉网纹,翅背很厚,翅侧较薄。一般雄虫前翅长为14—18mm,也有少数的大翅者,长度可以达到20—30mm。雌虫前翅短,一般在6—8mm左右。雄虫前翅一般为左搭翅,即左翅盖于右翅之上。鸣叫发声时两前翅斜竖起,来回摩擦,从而发出巨大的音响。两翅愈发达(翅大且厚),摩擦就越强劲有力,叫声愈大。 蝈蝈选膀的要点
挑选优质的蝈蝈首先要选翅膀大且厚的。膀的背部还平面宽而长。膀的背部平面要平展,上边的左膀紧贴于下边的右膀。闭膀时不能有大的缝隙,要闭严盖紧。音锉与刮器应该突出些,翅脉要饱满。左上膀的右边膀翅要足以盖够搭足在下膀。右下膀的鼓腹(镜片)愈大愈好。高膀立膀,静止时候两膀要在蝈蝈的背上离开肚高高翘起来的为佳。膀墙愈宽愈大愈好,不论是黑蝈蝈还绿蝈蝈,膀墙均应为绿色者,真正的黑铁蝈蝈或金蝈蝈(雄)前翅膀的特点 翅蝈蝈膀墙应为黄色或浅黄绿色。 蝈蝈膀的点药技术与 ***
蝈蝈膀与蟋蟀膀是不同的:1、蝈蝈膀一般翅短且厚,革质化程度较强。2、蝈蝈膀都是左膀在上,右膀在下,都是左搭翅,没有右搭翅。也只有左搭翅才能叫的响,摩擦出声。3、蝈蝈的左右膀在构造上不同,左膀下面有摩擦脉与刮片,摩擦脉末端处有刷毛;右膀上面有凸起的摩擦脉,更为明显的有透明的发音镜,在发音镜的左侧边缘有特别厚的凸起新月形的摩擦边。4、蝈蝈的前翅侧区宽大厚长,特别发达,大多呈翠绿色,与革质化的黄褐色前翅背区、臀区相连接,构成了一个直角,组成芒鸣的音箱。故双翅磨擦鸣叫声音响亮,音量大大超过蟋蟀,但蝈蝈的后翅已完全退化了。
蝈蝈膀(前翅)的点药技术
蝈蝈膀的叫声可以通过人工丫站药来改善,这是喂养鸣虫中一项古老传统的技术,也是欣赏鸣虫中的一种艺术。红色的点药是朱砂,绿色的是铜渣,其点药技术与点油葫芦、点蛐蛐的基本上相同。蝈蝈膀上点药的轻重、大小与位置是都很有讲究,可以根据蝈蝈的类型、大小、形状、厚薄来具体决定,酌情下药。一般情况下可分为三种:1、把药点在膀根,左上膀红点弧形沟摩擦脉的后方,膀侧膀沟的里边;右下膀点在与它相对称的位置上,即右膀鼓腹(镜片)与膀根中间的翅脉膀筋上,靠近镜片边缘的上方的背面,右膀下边为暗药。2、药点在左右膀背区与侧区之间的左右两边纵向平行的两个膀沟中间,左右膀均为明药。3、药点在左上膀背区后方三分之二的地方,在左上膀两个弧形膀沟中间最凸起的翅脉上为明药;左下膀药点在与它相对称的位置,即右膀鼓腹(镜片)边缘下侧向的翅脉筋上的背面,右膀的下方为暗药。点膀下暗药时要用特制的支子把蝈蝈的双膀都支起来,从膀下伸进点药。
蝈蝈的资料 蝈蝈介绍
1、蝈蝈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喜欢吃瓜果、豆类等,人们用小竹笼饲养观赏。作为欣赏娱乐昆虫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就有几百年编笼捕蝈蝈的历史。
2、蝈蝈的别名很多,如哥哥、蛞蛞。蝈蝈在中国分布很广,与蟋蟀、油葫芦被称为三大鸣虫。蝈蝈的食物主要是豆类、菜叶、蚂蚱等。公蝈蝈叫声洪亮,深受广大鸣虫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63c274f3a7a49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