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然而至是什么意思?”我不解地问。“你看,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老人笑着说。“我们的生活就是一杯茶,一本书,一支笔,一个爱好,一份工作,一个家庭庭,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吧。”说着,老人拿出一本书,翻开扉页,上面写着:“我们的生活就是一杯茶,一杯茶的故事。我看着这本书,眼前浮现出一个小女孩坐在奶奶怀里,奶奶给她讲故事的画面。
一:欣然而至是什么意思啊
是不是打错字了,应该是“欣然而至”吧。“欣然而至”的意思是愉快的来到。“欣然”就是愉快的样子,而至就是来到
二:欣然而至后面是啥
蜂拥而至、接踵而至、杂沓而至、猝然而至、联袂而至、相继而至、欣然而至
三:欣然而至是成语吗
曲阜彭门创作室编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系”,是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2019年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由山东出版集团、山东画报出版社策划出版。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对儒家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进行了现代性阐释。《中庸》是儒家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原是《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南宋朱熹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为之作注。宋代以后直至清末,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也是读书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思想文化影响巨大。
经一章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
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6],静而后能安[7],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8]。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9]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10]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1];致知在格物[12]。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13]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14]者否[15]矣,其所厚者薄[16],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古代有两种含义,一为“博学”,一为相对于小学的“大人之学”。[2]明明德:第一个“明”为动词,弘扬、光大之意。第二个“明”为形容词,明德,即美好善良的品德。[3]亲民:关爱民生。程颐以为“亲,当作新”,朱熹沿用此说法。“新民”,弃旧图新、使之新民的意思。[4]止于至善:止,朱子释文为“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此句意即一心朝着“至善”的目标努力,中途不会改变。[5]定:坚定。[6]静:指心静,心境不浮躁。[7]安:安心。[8]得:收获。[9]齐:整理、整治。[10]修:修养、修炼。[11]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致,这里有“获得”“积累”之意。[12]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规律。格,探究、推究。[13]壹是:一律、一切。[14]本乱而末治:根本上混乱而从末端治理。[15]否:不可能。[16]所厚者薄:应重视的被轻视。厚,这里有“注重”“重视”之意。薄,相对有“淡薄”“轻视”之意。
【译文】大学育人的宗旨,在于弘扬美好的品德,在于关爱民生,在于达到尽善尽美的人生境界。
知道尽善尽美的终极目标后就会使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后就能使心情平静,心情平静之后自然就能安心,安下心来之后就能仔细思考,经过仔细思考后就能有所收获。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本源与末节,事情的演变也有终结与开始。能够了解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先后顺序,这样就靠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想要弘扬美好品德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邦国;要想治理好自己的邦国,先从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开始;要想整理好自己的家庭,先从自身品德的修养做起;要想修养好自身品德,必须先端正自己心中的志向;要想端正自己心中的志向,必须先要有真诚的意念;要想有着真诚的意念,必须先获得明辨是非的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探究了事物原理之后知识便欣然而至,有了知识的积淀后意念就会真诚无邪,意念真诚无邪后心中的志向才会端正,心中志向端正后就会注重修养自身品德,注重自身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长治久安后就会天下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应以自身的修养为根本。
根本上混乱了而想从末端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应该得到注重的被轻视,应该轻视的反而被注重,从来没有这样的道理。
张仲亭·书法
【今读】本章是《大学》一书的文字内容总纲,以下十章都是紧紧围绕此章铺展开来的,故称本章为“经”。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在儒家思想中举足轻重的“三纲八目”。所谓“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们是“大学之道”的三个根本宗旨;所谓“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是实现三个根本宗旨的的基本途径。
“三纲”之中,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明明德”的意义。儒家到底要弘扬、光大的“明德”是什么?纵观《大学》一书,
然而遗憾的是,以上四心虽为人们先天而有的光辉品德,但由于受到后天的社会环境和各种欲望的影响与诱惑,这种“明德”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隐藏起来,以至于人们不能自觉地呈现出它们。因此,发扬、光大“明德”就变得特别重要了。那么,如何去“明明德”呢?首先,人们 要除去在成长过程中后天形成的不良品德,也就是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唤醒自身先天即有的美德,使“明德”重新焕发生机。其次,唤醒美德不是终点,这只是“明明德”的起点,人们仍需继续前行,在道德实践中时刻反躬自省: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与“贤者”相比还有多少差距?是不是也有“不贤者”身上的缺点和毛病?最后,也是最核心的要求,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应做到慎独。一个具备美好品德的人,不能只是在与人相处时才像个道德君子,在无人监督的时候也应该用严格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说这个人真正拥有了“明明德”的潜能,也只有这样,他才有资格去“ 明明德”,才能有机会实现熏陶天下人、“再使风俗淳”的社会理想!
一般来说,“明明德”是道德实践者的自觉修养和自我完善的内在过程,而“亲民”则是道德实践者在个体修为达到一定程度后,于为人处世中表现出的外在行为,即自身修养得来的品德自觉地去关爱民众。王阳明在其《大学问》一书中写道:“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即“亲民”是“明明德”的正确打开方式,没有“亲民”,也就没有了“明明德”生根发芽的现实土壤。
关于“亲民”与“新民”,学术史上存在一些争议。《礼记·大学》原本中为“亲民”,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程颐以为“亲”当作“新”。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理所当然地继承了此种说法,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沿用“新民”一说,并释“新民”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他还在《四书或问》中说到:“今‘亲民’云者,以文义推之则无理;‘新民’云者,以传文考之则有据。……矧未尝去其本义,而但曰,某当作某,是乃汉儒释经不得已之变例,而亦何害于传疑耶?”徐复观先生认为“‘亲民’云者,以文义推之则无理”,这说得太过,但说“‘新民’云者,以传文考之则有据”,倒是可信的。(《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朱熹强调《大学》中“经文”与“传文”是前后照应的关系,“传文”第二章中所引经典多处言及“新”,且直有“作新民”的表述,故“经文”中用“在新民”较为妥当。朱熹这一说法引来王阳明的质疑,王阳明以为“在亲民”一样有传可依,并拿出“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和“此之谓民之父母”之句作证。但王阳明此说太显牵强,一则阳明所引之证不是紧承“在亲民”而言,二则“贤其贤而亲其亲”之“亲”和“在亲民”之“亲”在施加对象上存在区别,很难认为是一体的。抛开此种争论,我们单看“亲民”与“新民”在意涵上的区别。“在亲民”强调在上者对民之关怀,体现了君民融洽关系和君者的温情,是为“养民”;“在新民”则有改造民众之意,强调统治者对民众的驾驭,是为“教民”。儒家自先秦以来便对养民和教民都有所强调,孔子、孟子、荀子更是主张先养后教。王阳明之所以反对“新民”之解,有其对当时专制政治的一种反抗意识在内。其实,“亲”与“新”之字义亦有相通之处,“亲民”可养而后教,“新民”也并未抛弃养民之义。况且朱熹也并非径直改经,而是采取了“传疑”的谨慎态度。综上,本书译文中还以“在亲民”作解,并在此处把此问题予以交代,兼存二义以供读者参详。
“亲民”是孔子仁的学说、孟子仁政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儒家长久以来孜孜以求的政治目标。孔子讲“修己以安百姓”,孟子说“亲亲而仁民”。因此,作为贤明君王或者道德君子,应该自觉做到推己及人,不能仅满足于自身拥有“明德”,还要深入社会去“明明德”,教化民众去掉蒙昧。“在亲民”之“亲”,有亲近、关爱的意思。只有近距离地接触、亲近民众,才能了解生民百姓的艰难困苦,自然就会触动、激发自己的恻隐之心和责任意识,然后在与民众的交往中便自觉地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们。这样一来,民众反过来也会亲近、相信自己。因为做到了以身作则,就能在此基础上去感化、熏陶百姓,使人与人之间皆能相亲相爱、和谐相处,进而移风易俗,并最终建成一个有礼有序的理想社会。
人们做任何事都要追求完美,追求最高境界,“大人之学”也不例外。无论是作为内在修养过程的“明明德”,还是作为外在实践方式的“亲民”,都是以“止于至善”为努力方向和最终目标。“至善”,意即尽善尽美,是个体所能达到的最高道德境界,或者政治上所能实现的最高目标。达到这个境界或者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持之以恒的自觉修养和躬身实践的过程。能够“止于至善”的,既可以是道德实践者自身,也可是受其熏陶、影响的他人;可以是君主贤人,也可以是普通民众;甚至于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应该把“至善”作为最终追求。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止于至善”对大多数人来说或许是难以做到的,但绝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应始终保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决心,坚定自己的方向。最低要求,也要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态度。
如何实现这三个纲领呢?那就是要做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定”“静”“安”“虑”“得”,都是内在的心境排序,是一种递进的过程,重点落实在“得”。只有掌握了这一 *** ,或者说按照这一 *** 去做,才会有所得。
正心修身·张博篆刻
“三纲”的具体实现也离不开本章随后提出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八目的排列顺序不是随意而为的,它们之间有着极强的逻辑性:前后相邻的两个条目构成因果关系,前者是前提,后者是结果,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就“八目”的指向而言,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个方面,即“内修”与“外治”。其中,“修身”是“八目”中的最重要一环,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以“修身”为界,向前推,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划入“内修”,与“三纲”之中的“明明德”相对应;向后推,将“齐家、治国、平天下”归入“外治”,与“三纲”之中的“亲民”相对应。内外兼修,修行不辍,遂能“止于至善”。
自宋代开始,谈论“格物致知”的学者逐渐多了起来,但当时人们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众说纷纭。后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元朝成为科举考试的命题依据,特别是明朝开始推崇朱子学说,故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便成为影响最大、最具权威的解说。他认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人们要广泛地接触、观察世间万物,然后通过深入地探究事物的原理,最终获得关于事物认知的某种智慧。他还进一步强调:“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人们持之以恒地“格物”,终有一天会达到豁然开朗之境界,并将已知的和“格”来的知识融会贯通。届时,人们就能将世间万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捋顺分清,内心也不再被主观、客观的因素干扰、遮蔽,如此便能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由此可见,朱熹认为“知”的获得手段主要依靠人们已有的经验和自省,而“致知”的最终目的是“明明德”,而不是单纯地去掌握世间万物的本质特征、普遍规律,这也符合儒家一贯的“教化万民”的主张。
格物致知之后,人们能够明是非、辨善恶,自然会笃定地信奉义理,主动克制私心杂念,这就为“诚意正心”做好了准备。“诚”有“真实”的意思,因此“诚意”就是要人们的意念真实自然,不矫饰,不做作,既不欺人,亦不自欺。人们不仅要在与人相处时展现诚意功夫,在自己独处时更要保有这种善念,这就要求人们在“慎独”上付出努力。如果一个人能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依然严格要求自己,意念真诚,崇德向善,这就是真正做到“诚意”了。“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一步道德修养过程,一个正常人往往会有愤怒、恐惧、忧患、激动等情绪,而内心容易被这些情绪左右,故“心”不能得其“正”。所谓“正心”,当然不是要求人们不能有前述所说的情绪、情感,更不是有些人片面理解的“灭人欲”。每个正常人都会有基本的情感和情绪,只不过情感的产生、情绪的表现要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这样一来,人们便会不断去除杂念干扰和消极情绪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光大自身“明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端正内心志向。
前文已经提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皆为“明明德”的表现形式,而“修身”则是这四目的终点。“修身”是一个持续的修心养性过程,道德实践者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校正并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最终塑造出完美人格,从而为实现社会理想打下坚实基础。自身修养完善以后,按照儒家的一般思路,就要推己及人,因此,“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而这三目,也正是“亲民”的实践方式。
中国古代实行宗法制度,家庭是构成社会组织的基本细胞,“家天下”“家国同构”的思想都决定了“齐家”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齐家”呢?“齐家”的核心成员在于实践主体道德修养的示范作用。这就要求一个家庭的家长或一个家族的族长,首先做到为人处世要符合伦理道德的标准,并以身作则来带动或影响家庭其他成员。如此一来,不仅家长自身的道德水平越来越高,整个家族成员的道德修养也会不断增进,人人皆能自觉遵守礼仪规范,久而久之,良好家风自然形成。家庭内部和谐有序、幸福团结,就为“治国、平天下”打下了基础。在儒家视野里,“治国”与治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一个家庭里被奉为伦理原则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同样适用于一个国家。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能做到“齐家”的家长一定是道德修养上的高标,当身份转换成为政者后,因其品德端正,作风正派,故能上行下效,政令畅通,国家自然得以治理。
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他认为,“齐家、治国”以后,为政者修身立德的最终目标是“平天下”。很显然,这里的“平”不是依靠武力或强权完成的,儒家将“平天下”的方式浓缩成两句话,即孔子所说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经由“修身”,为政者向内完成了“明明德”的过程,向外于家、国之中确立了礼教、秩序。在此基础上,他们就可以用道德去引导百姓,用礼教、秩序去规范百姓,以“仁义礼智”为道德核心的文明风气就会传遍四海,惠及万民,终至天下太平的“至善”之境。
今天,人们常常将文化自信挂在嘴边,若做到文化自信,首先要有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的表现之一就是对经典作品的价值认同和选择性继承。《大学》开篇即以“三纲八目”制订了千百年来圣王君子的道德修养原则和实践方式,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依然不可否认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是馈赠给世人的宝贵财富。只要我们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审慎态度,赋予其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固有特色,满足新时期的特殊需要,大学之道依然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健康的影响。
四:欣然而至怎么写
欣然:很高兴 而:无实意 至:到 整句话的意思是:很高兴地到了。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6394338411560e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