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的历史和由来(逛庙会的由来及其历史意义)


所谓庙会,有庙才有会。上古时期,庙是帝王、贵族们祭祀祖先的场所。东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也在同一时期兴起,大量寺庙、道观修建起来,慢慢地,俗语中的“庙”,成了宗教寺庙、道观的总称。

民国时期的隆福寺庙市。

为了吸引信众,也为了扩大影响,这些寺庙、道观要定期组织一些宗教活动,这些活动总会吸引大量的人去参观,实际上成了一种宗教名义下的娱乐活动。早在隋唐时期,这种活动就很普遍了。

娱乐的开展、人群的聚集,客观上为开展商贸活动创造了市场。到了宋代,这种宗教娱乐活动中,就加上了越来越多的商贸色彩。

不过,“庙会”或“庙市”叫法的出现,是明代中后期开始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庙会,也是这个时候形成的。

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说:“京师有个风俗,每遇初一、十五、二十五日,谓之庙市。凡百般货物俱赶在城隍庙前,直摆到刑部街上来卖。挨挤不开,人山人海的做生意。”

民国时期庙会上妇女买鸡毛掸子。

这时形成的庙会,通常要有三个要素,一个是开展烧香磕头等宗教活动;一个是开展娱乐表演活动;再一个就是借助聚集的人群开展商贸活动。

据明末《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那时在北京的各种庙会上,看热闹、游玩观光的人占60%,买卖东西的人占30%,而真正烧香磕头的人只占10%。

民国庙会的小吃摊儿。

在明代,庙会成了大型的集宗教、商贸、游艺于一体的民间聚会。由于聚集人数非常多,带来了很多安全、治安隐患,以至于政府不得不进行行政上的干预。在明代,很多官方文件记录了不许越境参加庙会活动的禁令,就是这种干预的反映。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探春要宝玉出门逛去的时候时替她带些好轻巧玩意儿来,宝玉道:“我这么城里城外,大廊小庙的逛,也没见个新奇精致东西,左不过是那些金玉铜磁没处撂的古董,再就是绸缎吃食衣服了。”探春道:“谁要这些。怎么像你上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这就好了。我喜欢的什么似的,谁知他们都爱上了,都当宝贝似的抢了去了。”

看了曹雪芹的这段描写,清代庙会上的各种摊位货品,仿佛也能浮现眼前了。

除了摆摊卖货的小商小贩,各类江湖艺人也是庙会的主角。他们各怀绝技,表演戏法魔术、杂技、武术、说唱、摔跤等等,有的艺人迫于生计,往往是兼习数业。庙会中的江湖艺人往往会给自己安排一个时间表,把方圆百里的庙会时间记录下来,以便到处跑场。

民国庙会上看拉洋片儿。

庙会也是神偷大盗们展现身手的地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据说清朝的一位王爷爱逛庙会,有一次逛完庙会回府后,发现身上穿的马褂上的金纽扣竟全都被换成了洋火棍。手下立刻要求衙门速速抓捕人犯,但这位王爷玩心甚重,要求衙门贴出告示,只要在下一个庙会日上,这位小偷能不被王爷发觉再把东西还回来就可不治罪。王爷万万没想到,这位神偷在第二次庙会上,居然用手段转移众人视线,神不知鬼不觉再一次把王爷马褂上的翡翠纽扣换成了洋火棍,而且把两次偷换下的金纽扣和翡翠纽扣都塞进王爷的靴子,还给了王爷。

过去的庙会,可不像如今只有过年期间才举办,而是一种经常性的民间娱乐商贸活动。民国年间,北京有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土地庙、花市五大定期庙会。土地庙会每月逢三举办,花市庙会每月逢四举办,白塔寺庙会每月逢五、逢六举办,护国寺庙会每月逢七、逢八举办,隆福寺庙会每月逢九、逢十举办。这样,内城的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三庙每月开市六天,外城的土地庙和花市每月开市三天,整个北京城,差不多天天都有庙会。

感谢邀请。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顾名思义,庙会庙会,肯定与庙有关,与宗教活动有关。

它最早起源泉于中国远古时期的宗庙祭祀活动。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新的内容不断充实。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重视佛教,举国大兴佛事,为了吸引民众,在佛事举办的同时,加入了一些其他活动,如商品交易、娱乐杂耍等。


唐代时,这种庙会形式已初具规模。明清时期,庙会发展到顶峰,成为集宗教信仰、游乐玩赏、商业集市于一体的大众化的文化节日。


庙会在上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开埠之初,上海就建城隍庙,城隍庙会也因之日盛。每逢农历二十一城隍神诞辰、三月二十八城隍夫人诞辰及正月初三、正月十五等,举办各类庙会。

除此外,还有北京地坛、南京夫子庙、洛阳关林等全国著名的十大庙会。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620859cf36e76de3.html]
卫生间毛巾架安装(卫生间毛巾架的位置 毛巾架安装注意事项)
上一篇 2024-05-09
易经坎震(周易坎卦详解)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