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是怎么灭亡的?为什么郑国会被楚国吞并?郑国的历史到底有多长?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那么,郑国为什么会被楚国吞并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郑国实在是太弱了。在春秋时期,强大的国家一般都是一个国家的霸主,比如晋国、齐国、楚国等等。但是,郑国却是一个例例外,他的国君郑庄公在位期间,一直被周天子压制,甚至连自己的封地都没有。这样的情况下,郑庄公想要称霸中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战国时的郑国是怎么灭亡的
公元前375年,韩灭郑。
郑康公是郑国最后一位国君,在位 21年,康公即位之初,驷子阳党徒掌握政权,刚从韩国夺回的负黍又叛郑归韩,这对郑国是一沉重打击。康公二年,魏国又从北边侵郑,夺去酸枣山(今延津境内),建立酸枣山城。郑康公十一年,韩国乘机倾师伐郑,一举攻取阳城。郑国在此修筑之长城被攻破,郑国国土只剩下今荥阳和此弊宴新密、郑州卜州新郑一带。郑国在此狭小地区苦斗了20年,郑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对郑国发动最后一次进攻,杀害国君,兼并领土,建都于新郑(今郑韩古城),历时431年14世23君的郑国遂亡。
郑桓公 姬友 在位30年
郑武公 姬掘突 在位30年
郑庄公 姬寤生 在位43年
郑昭公 姬忽 在位1年
郑厉公 姬突 在位4年
郑昭公 姬忽 在位2年 (复位)
郑子亹 姬子亹 在位7月
郑 子 姬婴 在位14年
郑厉公 姬森银突 在位7年 (复位)
郑文公 姬踕 在位45年
郑穆公 姬子兰 在位22年
郑灵公 姬子夷 在位1年
郑襄公 姬子坚 在位18年
郑悼公 姬沸 在位2年
郑成公 姬睔 在位14年
郑厘公 姬恽 在位1年
郑简公 姬嘉 在位36年
郑定公 姬宁 在位13年
郑献公 姬趸 在位13年
郑声公 姬胜 在位37年
郑哀公 姬易 在位8年
郑共公 姬丑 在位31年
郑幽公 姬已 在位1年
郑繻公 姬骀 在位27年
郑康公 姬乙 在位21年
.郑国,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厉王幼子友于郑,史称郑桓公。桓公三十三年(前774年)迁徙到东虢,号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一带)。桓公三十六年(前771年)桓公被西戎人杀害,其子武公即位。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儿子庄公登基。庄公时代郑国内部肃清了反动势力,外部灭了许国,败了宋国,还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史称“郑庄公小霸”。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儿子厉公驱逐太子自立为君。厉公在位二十八年间,郑国大乱,因此从此郑国日益衰落。厉公下传两代到了缪公,以后郑为晋、楚两国威逼,几乎年年不得安宁。缪公下传两代到襄公时期,楚国曾攻占郑国,襄公忍辱存国。襄公下传四代到简公时,郑国任用子产为相执政,铸造刑鼎,发展经济,救助百姓,因而郑国重新富强。简公下传四代到哀公时,晋国韩、赵、魏三家强盛,郑国再次衰弱。哀公之后的幽公时期,韩武子攻占郑国,杀害了辩握幽公。后来幽公之弟儒公复国,多次与三晋发生战争。儒公之后的康公时,韩国再次强盛。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立国432年,历20君。
郑国君主列表及在位
郑桓公 姬友 在位30年
郑武公 姬掘突 在位30年
郑庄公 姬寤生 在位43年
郑昭公 姬忽 在位1年
郑厉公 姬突 在位4年
郑昭公 姬忽 在位携败庆2年 (复位)
郑子亹 姬枯烂子亹 在位7月
郑 子 姬婴 在位14年
郑厉公 姬突 在位7年 (复位)
郑文公 姬踕 在位45年
郑穆公 姬子兰 在位22年
郑灵公 姬子夷 在位1年
郑襄公 姬子坚 在位18年
郑悼公 姬沸 在位2年
郑成公 姬睔 在位14年
郑厘公 姬恽 在位1年
郑简公 姬嘉 在位36年
郑定公 姬宁 在位13年
郑献公 姬趸 在位13年
郑声公 姬胜 在位37年
郑哀公 姬易 在位8年
郑共公 姬丑 在位31年
郑幽公 姬已 在位1年
郑繻公 姬骀 在位27年
郑康公 姬乙 在位21年
商鞅被秦军追杀时,他为何攻打郑国?
个人认为,商鞅攻打郑县的目的,是立足郑县,截断河西地区秦军后路,帮助魏国拿下河西全境,然后借此为投名状投靠魏国。
商鞅和郑国的时间线
商鞅是公元前338年,在秦孝公去世之后,秦惠王即位,公子虔等贵族势力罗织罪名诬告商鞅,迫使外逃,最后战败而死的。
郑国是公元前前375年灭亡的,《史记郑世家》记载,“二十一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
郑国最后一任国君——郑康公在位的第二十一年,韩国国君韩哀侯灭掉了郑国,郑国已经被韩国所兼并。
所以商鞅当时发兵“北击郑”,不是攻打郑国,郑国都亡了,打亡灵吗?所以,商鞅击的“郑”是郑县。
“郑县”是何地?
在三家集注的《史记》中,对于“郑”这个地方有不少注解。
先是【集解】中,徐广说“郑”是“京兆郑县也”,这里的郑县就是郑国最开始的封地,“京兆”是周朝王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由于徐广是东晋人,他说的“京兆郑县”,也就是
后来汉朝开始以后,京兆下辖的郑县区域(今陕西省华县华州镇附近)。
后来司马贞【索隐】中,也引用《汉书地理志》的“京兆有郑县”来注解,同上。这个郑县在公元前687年时,秦武公设立。
所以,目前看“郑”在集解和索隐中,是陕西省华县。
但最重要的是《史记》中“北击郑”后面还有句“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这说明商鞅在是郑的黾池一带被杀。这里的“郑”是郑国没有疑问。
关于黾池在哪?【集解】徐广说是彭,【索隐】说是郑国的故地,今河南省三门峡一带。郑国故地怎么又从陕西到河南?主要是公元前770年,周天子东迁后,郑人东迁,灭虢、郐等国,建都于洧、溱二水交汇处(在今河南新郑一带),黾池就成了郑国的范围内地盘。
所以,商鞅是死在了韩国的地盘,今河南省三门峡。
问题来了,华州到三门峡,两地隔了150公里,商鞅攻打郑县,怎么死在了黾池?
张守节在《正义》中给出了解释,“黾池去郑三百里,盖秦兵至郑破商邑兵,而商君东走至黾,乃擒杀之”,虽然距离300里地,是因为在商鞅北击郑县后,秦朝的军队来攻打他,商鞅战败向东边逃走,在黾池被擒杀。
为什么击郑?
从地图和史记看,商鞅当时想往东边逃,但魏国不让他进入,于是商鞅去了自己的封地(今商洛市),然后集结门徒往北攻打郑县,然后秦朝军队来攻,商鞅失败往三门峡一带撤退,最后在渑池被杀。
个人推测,商鞅攻打郑县的目的,是拿下郑县及河西地区,然后借此投靠魏国。
前文曾写,商鞅要去魏国,但“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这事主要是秦国和魏国的河西之战缘故。
公元前341年,魏国庞涓的10万大军在马陵之战中,被齐国孙膑全歼,秦国乘机于公元前340年进攻河西,大败魏军,商鞅用计诱俘魏主将公子卬。随后,公元前339年,秦军再由庞城渡河进攻,于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县南)击败魏援军,俘主将魏错,导致魏军大败。商鞅的计策成了魏国失败的导火线,能接受商鞅进入魏国才有鬼了。
那以商鞅的兵力,要攻击咸阳无异于以卵击石,那打哪?打郑县,配合魏国夺河西。
秦国和魏国为争夺河西地区发生了五次战争,秦国每次东征的路线要经过渭南,郑县(华县)在渭南的东边,属于必经要道。第四次河西之战结束后,秦国被迫归还了河西地区原本属于魏国的地盘。
如果商鞅能在郑县立稳脚跟,截断处于河西地区的秦军后路,帮助魏国拿下河西全部地区,并以郑县投靠魏国,极有可能被魏国接受。否则商鞅处于商洛一带,于魏国并无太大的价值,商鞅去魏国的想法也没有办法实现。
战国时期,最弱的韩国是如何灭掉郑国的?是有神人相助吗?
没有神人相助,韩国的实力虽然是高谨橘七雄中最弱的,但它依然要比郑国强大很多,分割包围,步步蚕食,戚团晌悉最终将郑国灭亡。
郑国被灭有其地缘上的必然性,也有郑国国力衰弱的原因,以及最后关头,自己的内乱和政策失误等多方面的原因,当然,这也是他逃不掉的历史宿命。郑国是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最初受封在今天的陕西榆林地区。当时周王室迫于形势压力,向东迁徙。郑国第二任君主郑武公,为了尽到拱卫周王室的责任,决定随周王室东春宏迁。由虢国和郐国献出十座城池,供郑国作为新的封地,这就是后来的郑国。
郑国的地缘劣势,存在灭国的必然性郑国西邻周王室,西北是强大的晋国,南面是楚国,西有强秦,东北是齐、卫,东面是鲁、宋。从地缘上来讲,这是一个四战之地,处于战略要冲,未来无论哪个国家之间发生扒乎册争端,郑国都很难逃脱被牵连。
事实上郑国的悲剧也就是源自于此,春秋晋楚争霸,郑国因为夹在两个大国之间,成了受气包。先做晋国的拥趸,被楚国死劲蹂躏,被逼无奈投降楚国,又引来晋国人的武装报复。晋楚两国都想拿郑国,当做自己对抗另一方的桥头堡。历史上通常讥讽郑国人朝三暮四,可是谁有能体味郑国人生存的艰难。晋楚之间著名的邲之战、鄢陵之战、颍北之战都绕不开郑国。常年的战火,严重打击了郑国的发展。从根子上来说,郑国将国家从西部东迁,就已经注定了,郑国必然经历不同寻常的遭遇。这个客观因素,不是郑国自身能够左右的。郑国自郑庄公后日渐没落,是其灭亡的内因郑庄公被称为春秋小霸,正是由他揭开了春秋的历史。作为资历最浅的诸侯国,又是周王室的近支,郑庄公为何屡屡冒犯周天子,冒天下之大不韪?
原因就在于,郑庄公看出了郑国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将来必然会造成四面受敌的局面。所以,他的策略是图强,壮大自己向东发展。这必然会引起天下共主周天子的不满,而郑庄公为了郑国的利益,也必然宁可得罪周天子,也要东扩。郑国西面是周王室,南面楚国和西北面的晋国他都得罪不起,能图谋只有东面的许、曹、陈、宋。可惜的是,郑庄公虽然胸怀大志,无奈郑国国力有限,并未真正做到疆土扩张。对郑国最要命的是,郑庄公一生纵横天下,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处理不好,导致两子相争,多年内残,郑国国力迅速滑坡。自郑襄公七穆执政,郑国的衰败已经无可挽回。郑国末期的内乱和政策失误,是其灭亡的导火索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韩国与郑国接壤。郑国在外交上选择了与魏国交好,与韩国结仇。韩国在立国顷亏前,就一直致力于灭郑,郑繻公在位的二十几年,一直处于郑韩两国的战争期。由于韩国分兵齐国,导致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集中精力对付郑国,导致郑韩战争进入拉锯战。郑国还曾经兵围韩国都城阳翟,从势头上来说,似乎有有复苏的迹象。可惜不久,郑国出现内乱,带领郑国艰难复苏的郑繻公,却突然被前相国子阳的门客杀害。子阳的门客杀郑繻公,源于郑繻公杀了子阳。不过这是一笔糊涂账,说不大清楚,记载存在多种版本。有的说,郑繻公和子阳发生矛盾,也有说郑繻公迫于楚国压力,所以杀了子阳。还有资料记载,子阳是被他的舍人杀害,跟郑繻公无关。郑繻公死后,他的侄子郑康公即位。郑康公就是郑国末代君主,他显然不具备郑繻公的能力,郑繻公从韩国夺回来的土地逐渐被蚕食。公元前375年,郑国都城新郑,被韩国攻破,郑国正式灭亡,自郑韩第一次战争整整四十八年,自韩国立国整整二十八年。郑国灭亡,也是逃不脱的历史大趋势自公元前504年,郑国灭许开始,包括郑国周边的许、陈、蔡、曹,这些中原腹地诸侯国,成为第一批被灭亡的国家,此后就是郑、宋、卫、鲁。这些国家被灭后,中国进入战国七雄争霸。春秋时期,诸侯林立,没有哪一个国家有实力,也不敢谋图兼并天下的野心。所以春秋争霸的形式,往往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行天下公义。随着春秋末年,各诸侯国国力分化越来越悬殊,历史逐步跨入兼并时代,一些频临大国的小国家,首先成为牺牲品,比如虢国、虞国、郐国、徐国、黄国、江国等等。战国时代的到来,就预示着天下的主题,演变成 *** 裸的兼并潮!这就是天下大势,许国逃不掉,吞并他的郑国也逃不掉,同样吞并郑国的韩国,也逃不掉!时也命也!
文交代秦晋联军攻打郑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此文出自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写作背景:
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面见秦穆公,劝他退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此文即是记叙了这一历史事件。
郑国是 怎么被韩国灭掉的
郑国在春秋时期中期,由于内乱叠起,国势逐渐衰弱,公元前375年,郑国灭于韩国。子孙以国为氏,是郑姓的由来。
康公即位之初,驷子阳党徒掌握政权,刚从韩国夺回的负黍又叛郑归韩,这对郑国是一沉重打击。康公二年,魏国又从北边侵郑,夺去酸枣山(今延津境内),建立酸枣山城。郑康公十一年,韩国乘机倾师伐郑,一举攻取阳城。郑国在此修筑之长城被攻破,郑国国土只剩下今荥阳和新密、郑州新郑一带。郑国在此狭小地区苦斗了20年,郑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对郑国发动最后一次进攻,杀害国君,兼并领土,建都于新郑(今郑韩古城),历时431年14世23君的郑国遂亡。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57764821c26d7c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