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唆罪刑法232条规定内容是什么
教唆他人杀人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如果教唆行为人的行为不很积极,作用不大,主观愿望出于善意,这时可不以犯罪论处。
但是,教唆精神病人或未成年人杀人,由于杀人者限于精神状态或年龄因素对于杀人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意志控制能力,对此,不仅要以故意杀人罪论处,而且还不能从轻或减轻处罚。
《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
由于生命权利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实际被杀,不管杀人行为处于故意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等哪个阶段,都构成犯罪,应当立案追究。
二、教唆犯的具体判决
对于教唆犯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的规定,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教唆他人犯罪,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所谓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是指教唆行为在共同犯罪中所占的地位和它的实际危害,即教唆犯教唆的方法、手段、教唆的程度,对完成共同犯罪所起的作用,及其在实施所教唆的犯罪中所起的作用。由于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行为的危害程度也不同,在处罚上也应有所不同,对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应按照刑法关于主犯的处罚规定处罚。
2、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这主要是因为未成年人的发育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易受坏人教唆而陷入犯罪的歧途,所以教唆未成年人犯罪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击坏人对他们的腐蚀,法律作了特别规定。
3、如果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所谓“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教唆犯的教唆没有起到使被教唆人产生犯罪意图,实施犯罪的作用,被教唆人既没有实施教唆犯教唆的犯罪,也没有实施其他犯罪,其教唆行为没有造成任何实际危害结果。二是被教唆人没有犯所教唆的罪,而犯了其他罪。不论哪一种情况,都是教唆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由于被教唆人没有实施所教唆的罪,教唆犯的教唆行为尚未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或者虽造成危害结果,但与其教唆行为没有因果关系,因而对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其实,这些容易受他人教唆犯罪的人,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就算当时他们受到了别人的威胁,也别无选择,但他们应该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理智的态度,学会向国家有关部门求助,不要让一些不义的人拿自己当枪口。而且,大家要知道,如果教唆他人犯罪,也是要负刑事责任的。
教唆罪刑法232条规定内容是什么延伸法律知识
首先,什么是教唆犯还有什么是教唆罪呢?教唆犯指的就是故意去唆使他人去犯罪的犯罪分子,教唆罪就是这个教唆犯所犯的罪,我国的《刑法》的第二十九条的就规定了教唆犯,这还是一个重难点的问题,其实教唆犯的本质呢是他本人而并不是说亲自实行犯罪的行为的,而是故意的教唆他人从而使他人产生了一个犯罪的意图又或者是强化了他人的这个犯罪意图,并且促使了他人实施了该犯罪的行为。
那么这个犯了教唆罪的人的特征其实就是能用一个独立性与从属性来相统一的表述:因为教唆犯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的,所以只要是他实施了一个唆使了他人的去犯罪的行为了,那么就是属于犯罪的行为从而就构成了犯罪,而不论他人是不是接受了或者是说不是实施了,所以这个属性是看得出对教唆犯的定性是在某个程度上是要依赖于这个被教唆者的,而且构成的这个历时还要看教唆的具体的内容,而不是说笼统地去定性成教唆罪,而是不是既遂就要看这个被教唆的人是实施了该教唆的罪是到达了一个什么程度。
整体的来说,对于这个教唆犯必须要注意到这么几点 :
首先教唆的这个对象一定是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其次还要上具备了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不然就不是教唆犯,而是间接正犯的问题了。
并不是所有的去教唆的他人去犯罪的行为都是属于一个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的,因为刑法分则规定了把这个教唆他人去实施某种特定的犯罪的事情规定成独立的犯罪时,那么对教唆的人不能够以他所教唆的罪来定,而是应该按照该分则规则的具体规定来定罪来处罚的,不适用总则的关于这个教唆犯的规定的 。
那么,什么是教唆未遂呢?所谓的这个教唆未遂,按照我们《刑法》的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指的是这个被教唆的人他没有去犯被教唆去犯的罪,具体的情况就包括了:
(1)、被教唆的人是没有接受这个教唆的犯罪意图的,也可能是那时候就根本就没有去接受,也有可能是那时候接受了但是过后又打消了这个犯罪的念头的 。
(2)、被教唆的人在当时是接受了这个教唆犯的去犯某种罪的教唆的,但是实际上被教唆犯所犯下的却不是教唆犯教唆他去犯的罪。
(3)、教唆犯在对这个被教唆人进行的教唆的时候,被教唆的人是已经先有了实施这种犯罪的意图的,那么被教唆的人实施的犯罪并不是愿望这个教唆犯的教唆而引起的。
所以说,若是被教唆的人接受了这么一个教唆的罪后,但是最后实施的教唆罪,是没有成功的,那么这种情况下被教唆的人也可能是犯罪的一个预备,或者未遂又或者是中止,但是教唆的人是还是属于一个教唆既遂,只是并不是犯罪既遂。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532cae8f25ec70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