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初三是什么节日(小度农历三月初三是什么节日)


农历三月初三是什么节日,在中国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人们无法生存。玉皇大帝为了惩罚这些不守规矩的人,命令三只神鸟衔来一根稻草,插在地上,然后用鞭子抽打,最后只有一只神鸟飞走了。从此以后,每到夏天,人们就会看到一只金色的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神鸟,就把这个地方叫做金鸡岭。

1、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

潮汕地区清明节的习俗几乎都与祭祖有关:

一、家祭:

清明节当日清晨早餐前,家家户户先摆好三牲祭品,然后恭请祖先香炉牌位,再焚香、三跪九叩、烧纸钱,此谓潮人“家祭”。

二、清明粿:

“清明粿”是清明节主要祭品之一,也是潮汕著名美食,主要由糯米、艾草或鼠曲草以及红豆馅 *** 而成,由于清明粿在祭祖前已蒸熟,所以可冷食,也可长时间存放。

三、扫墓:

除了相冲年、带孝等犯忌的人外,潮人全家老少在家祭之后都会一起上山扫墓,扫墓主要环节包括除草、清扫、挂纸、墓碑描色和三跪九叩,由于地方政府三令五申禁火,所以很多人家今年省去了烧香和烧纸钱环节。

四、踏青:

近些年无新坟的人家,在上山扫墓时心情并不会太沉重,尤其对于孩子们来说,上山就是一次放开身心的远足郊游,大家也可趁机接触很多平时不了解的植物和野果。

五、野餐:

潮人的坟墓多在深山,午前完成所有祖先祭扫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午时很多人会带上干粮冷食充饥,但也有一些人家会在祖先墓前就地野炊,山涧水清甜,柴火煮饭可口,野餐实在是难得的生活体验。

以上潮汕人清明节习俗,不知与您家乡是否一样?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小杜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绝句笔力雄奇,勾勒出晚唐清明时节风貌,颇给人凄清之感。仿佛自古以来,清明节便是一个自带清冷哀婉背景音乐的节日,总与祭祀、怀念相关。古人又究竟是怎样过清明节的呢?

清明节的习俗

古代清明节的习俗同样吸收了上巳、寒食两个节日的部分习俗,颇具特色。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是从寒食节吸收而来。清明祭祀是连接祖先与时人的纽带,是对先人的怀念与哀思,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人在清明节往往会吃煮蛋以求子嗣,这来源于上巳节。上古时期,古人观察到鸟类卵生现象,产生卵生殖崇拜,《诗经》中便有帝喾妃简狄吞鸟蛋生下商人先祖契的诗篇“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秦汉时期,古人常在上巳节将蛋浮在水中祈祷求子,有时也将枣放入水中,以谐音“早子”求子逐渐演化成吃清明蛋的习俗。

古人认为柳树可以吓鬼,称之为“鬼怖木”,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是家族旺盛,在清明节时往往会插柳枝。唐中宗赐给群臣细柳圈以避鬼“幸梨园并渭水拔除,则赐柳圈辟疠”,到了宋代插柳枝愈加流行,成为民间普遍习俗“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

秋千由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汉武帝时在宫中流行起来,唐宋时成为清明节女子喜爱的活动,明清时甚至有时将清明节称为“秋千节”。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困锁深闺的女子荡起秋千,可以排解苦闷,借机眺望远方,成为一时之盛,陆游曾写道“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

风筝最早用于战争时侦查敌情,后来人们以其高飞,寄希望能带

走忧愁,渐渐成为受大众喜爱的娱乐活动。清明踏青时节,放风筝也颇受欢迎。

清明节的活动尚有很多,如蹴鞠、斗百草、植树、拔河、斗鸡等,多是适宜春季进行、老少咸宜、流传至今的经典娱乐方式,在此便不一一赘述。

时值暮春,清明时节,不妨放下手中俗务,趁着小长假走出家门,为先人祭扫,陪家人踏青,给自己充电,绵延我们血脉中那一份对春日的热爱。

文:清凉山居士

参考文献:《诗经》《四民月令》《淮南子》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每个地方过清明的风俗都不一样,那我就以我家乡的风俗来说下吧:

首先感谢邀请!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古老的传统其实现在已经失传,也慢慢没什么人在意了,在我们家乡,有两样风俗是从我小时候起就一直没有变过,并且家里会郑重其事操办的。

1.扫墓

相信这个应该是大部分地区的约定俗成的,很多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在这天也会被叫回去一起参与祭祀和扫墓的大事。

在这一天,鸡鸣十分,家里的女性长辈就会起床杀鸡割肉,备好茶酒水果,糯米饭团,装到两个大箩筐里,男性也会准备冥钞,纸钱,鞭炮等,天亮以后,先在家里向阳处,火化纸钱拜祭一下各路神灵菩萨,然后全家一起,男女老小一起出发,一般把大部分的先人拜一遍,回来

总是天已完全黑透,但大家都会很兴奋,我们都认为,拜拜过后,家里人就会得到先人庇佑,风顺水顺,顺顺利利,发大财~~☺☺

2.做韭菜盒子

但我们家乡使用糯米粉加粘米粉做的,馅料一般是五花肉切丁,韭菜设短段,加木耳丁,炸豆腐丁混合炒制而成,几乎我们所有人都对这种点心有一种迷一样的喜欢,无论家里做多少都能吃完出外工作的时间长了,会特别想吃一顿,回家乡不吃一次像没回到家一样。出发工作的时候还会家里多做,带一些出去。

您们家乡各有什么好玩有趣有意义深远的风俗呢,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2、历史上有哪些巧合事件的发生让你惊掉下巴?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事情在当时看似稀松平常,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当我们站在现在,回顾总结历史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令人不可思议巧合的事情。今天,我就说说发生在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身上的一些巧合事情。



【一】9月9日之谜 。毛主席1927年9月9日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1949年1月30日北平和平解放,但是1949年9月9日毛主席才进入北京。而毛主席去世的日子是1976年9月9日。毛主席起家发迹、进入北京、离世都是在9月9日这一天。


【二】8341之谜。 *** 是中央警卫团对外番号,他是中共中央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身边的一支特殊部队。8341是部队这个代号是总参谋部下达的,而且代号用过一个时期是要更换的,他的正式番号是中国人民 *** 中共中央警卫团。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毛主席他老人家活83岁(1893至1976年),当领袖41年(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主席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至1976年),而将两个数据放到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正好是中央警卫团的番号“8341”。



【三】二十八之谜。毛主席青年时期自己起的笔名叫“廿八画生”,而“毛泽东”三个字繁体字的笔画数正好28画,毛主席一生与“28”特别有缘,毛主席28岁与杨开慧结婚,2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当年的中共一大13名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从此开始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展。28年后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新中国建立到1976年毛主席去世,正好也跨过了28个年头。在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

无巧不成书,近代中国最有名的两名将军,林彪和粟裕,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1,林彪和粟裕,个子都不高,打起仗来都是拼命三郎。

据回忆,林彪身高低于170,粟裕也是大概168,两人在军队中,都是小个子。

《南昌起义》中,林彪和粟裕都当了警卫员,基本符合实情。南昌起义南下途中,林彪和粟裕在朱老总和陈老总的队伍里,林彪是连长,粟裕是连指导员,两人平级。

只不过,后来林彪做了火箭一样,以此升为营长、团长、军团长,而粟裕,到在红军时期,只当了师长。抗战全面爆发,林彪当了115师师长时,粟裕也是师长,只不过,这个师只有400人,实际上就是一个营。

虽然个子矮,林彪和粟裕打起仗来都是猛打猛冲。尤其是粟裕,个子小,跑得快,有一次三个人就俘虏了100白军,简直创造了奇迹。林彪有套理论,打仗有五分胜算就要打,凭着士气就能压倒对方。

2,林彪和粟裕,都病蔫蔫的,都用了健脑器。

林彪的伤,来自于抗战初期,当时林彪穿着平型关大捷缴获来的日军大衣,被晋绥军误伤,差点要命,养伤一下就是七年时间。后来,林彪长期军旅生涯损坏了健康,形成了怕风、怕光、怕声音的后遗症。每逢打仗,林彪就会头疼,只好用冷毛巾降温,要不然就戴上“健脑器”。

所谓健脑器,就是铝锅改造的一个头盔,因为导热快,能起到给头部降温的效果。

这样的健脑器,粟裕也有一个。粟裕一生六次重伤,在头部长期留了3个弹片。这三枚弹片一直折磨这粟裕,直到死后火化时才在骨灰中发现。粟裕每逢大战恶战,都会头疼的要命,只好用冷水一遍一遍浇在头上。粟裕妻子楚青,给他做了一个健脑器。

后来,1950年朝战爆发,中央选将的是粟裕去,粟裕不去林彪去。结果,两人都因为身体原因没去,彭老总就去了。

3,林彪和粟裕,都有看地图的爱好,都不爱说话。

林彪和粟裕两人都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下棋,不跳舞,别人喜欢的活动,都不喜欢。看起来好像很不合群。甚至,两人都很少把喜怒表现在脸上。

两人最大的相同爱好,就是看地图,每逢大战,两人都是站在地图前一看一整天,不眠不休,也不许别人打扰。

粟裕的特型演员谢伟才为了演好《淮海战役》,专门拜访了粟裕遗孀楚青,楚青透露一件事,说粟裕喜欢椅子背靠前,骑坐在椅子上,和《辽沈战役》中的林彪一模一样。因为不愿意重复,谢伟才没有采用这个动作。

4,林彪和粟裕,都是急脾气,倔脾气。

说过一句话“林彪不南下,粟裕不过江,这仗有的打!”说的就是林彪和粟裕在军事上很有独立思想,倔脾气上来,十头牛都拉不动。

林彪不南下,说的是中央指示林彪南下夺取锦州,封死国军南逃的出口。林彪认为南下锦州战线太长,一旦失利很难撤下来。最后,长春受挫后,林彪南下锦州,才有了“关门打狗”的辽沈战役。

粟裕不过江,说的是中央军委要求粟裕南下长江,在江南的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建立根据地,吸引国军主力南下,实施外线作战。可是,这个战略从1946年提出,粟裕三次“斗胆直陈”,始终都没有过长江,坚持在江北的江苏安徽和河南打歼灭战,保持炮兵优势。最终,国军五大主力有三支都被粟裕全歼。

5,林彪和粟裕,打仗风格上很相似。

抗日战争初期,林彪带着115师在平型关果断亮剑,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是八路军抗日第一战,也是抗日战争中第一场胜仗。

第二年夏,粟裕带着新四军抗日先遣支队,在镇江附近打了一场韦岗伏击战。这是新四军东进第一战,也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在江南对日袭击。

林彪和粟裕,都擅长游击战、伏击战、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最相似的还是对火炮的使用,粟裕早在抗战时期就开始使用炮群战术,在淮海战役中更是表现亮眼。林彪在东北,依托东北军工基础,一旦作战,那就是炮火覆盖,相当厉害。


林彪和粟裕的家乡,一个在洞庭湖以北,一个在洞庭湖以南,可是这两人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个人爱好等方面,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巧合。

历史上巧合的事件非常多,但让我吃惊与佩服的莫过于毛泽东主席的多次预言,件件得到验证,下面我列举毛泽东主席的几次预言大家看看。



1916年七月年轻的毛泽东预言,中日在二十年内必将有一战。时隔二十一年的1937年7月7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919年七月年轻的毛泽东预言,日本和德国必将成为世界战争的源头。十七年后的1936年日本加入德意轴心国法西斯集团,之后中日战争爆发,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德两国一东一西祸乱世界。

1936年七月毛泽东预言,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必将发动欧洲战争。1939年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爆发,而此时的毛泽东正在整合红军及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在资讯匮乏的年代通过零散的新闻报道,就预测的如此准确。

同样在1936年七月毛泽东预言,中国独立自主后会大规模引进外资。解放后中国大规模引进苏联的贷款,解决了建设新中国资金短缺的状况。改革开放后,外资大规模投资中国,到今天中国已是吸引外资第二大国。



1938年五月毛泽东对已开战七八个月的中日战争做出预言,中日战争要打七八年。为坚定国人抗战信心,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一书,此书极大鼓舞了全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中国人民艰苦抗战八年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1939年九月毛泽东预言,美国必将参与二次世界大战。时隔两年后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正式介入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八月针对美国用 *** 轰炸日本广岛一事,了解了核武器的毁灭性后,预言核战争打不起来。之后无论世界局势如何恶劣,核武器一直是核大国的威慑力量,除了日本挨过核攻击外,核大国再没有动用过核武器。

1949年九月针对当时新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毛泽东预言美国会通过“和平演变”来颠覆中国。通过这个预言我们看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强大自信,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法通过军事力量打败中国,只有从内部瓦解中国。在此后几十年里,我们看到东欧的和平演变、苏联的和平演变、中国也发生过和平演变但没有成功。

1962年一月毛泽东预言,中国要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能赶上和超过世界最先进国家。确实也正如毛泽东主席预言那样,到本世纪中叶,中国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将屹立于世界之巅。



以上摘取了几个例子来回答题主的问题,毛泽东主席如此多的预言成真足以让我们惊掉下巴了,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3、农村赶集时间您清楚吗?一般每隔几天有一次?

在农村,在我们柳埠镇,现在叫柳埠街道办事处,柳埠大集据传已有几百年历史,毎隔五天逢集,赶集的日子是毎月的二、七日,李家糖是每月的五、十逢集,也是五天一集。

只有仲宫大集五天二集,每月的一、六是大集,三、八日是小集。每逢柳埠、仲宫大集,前来赶集的人特别多,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连市里的人都坐88路公交车、或者自己驾车到集市上来购物、游玩,买点自己喜欢的土特产,买点新鲜蔬菜水果等日常生活用品。

友友们到济南市南部地区的仲宫、柳埠大集来吧,这里的人民欢迎你!

逢四日即为敝乡集日吧

农村集市五天一次,有设公历农历。逢公历一号至六号,二至七号,三至八号,四至九号,五至十号。依此类推,轮流而来。农历亦如此,有初一至初六,初二至初七,初三至初八,初四至初九,初五至初十。

感谢邀请,很荣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农民,我的家乡就是五天一赶集,因为在农村不比在城里,每天都有东西卖的,他们都是农民,每天都要下地干活,根本没有时间天天去赶集的,所以就规定了5天一赶集。

因为我们这边村庄都是比较零散的,不像城市的居民都是比较集中,我们这边村庄分别分为东西南北的,他们离镇上最近的有4-5公里,远的有十几路的,路程相对于来说,是比较远的,远的地方他们都是做村村通的客车,价格2-7元不等,所以每次赶集他们都会来镇上,买他们家需要用的必须品。

像农村没有像城市里那些大超市,里面的生活用品,都是一应俱全的,我们这只有这些小超市,好多东西都很欠缺,只有赶集的日子,东西才会很齐全,你卖这个,我卖这个,才能供应人们的所需。

不过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五天一赶集的习俗,或许这个已经成为农村人的习惯了,只是感觉每次到赶集的时候,都很兴奋,又能到集市上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了,这个赶集我估计在全国的农村,应该都有集市吧。

4、有什么暧昧到极致的诗词,可以分享一下吗?

要论写暧昧的诗词,谁都比不过李后主李煜。

李煜的大周后身患重病,妹妹经常来宫中探望皇后姐姐。一来二去,李煜便爱上了豆蔻年华的小姨子。于是两人便经常在宫中背着大周后幽会,这种爱上小姨子的故事本来就极有看点,李后主本身又极有才情,写了很多描写和小姨子郎情妾意的暧昧词。

且看李煜写他和小姨子偷情的词: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花明月暗笼轻雾,

今宵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

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

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

教君恣意怜。

这首艳情词狎昵真切,极其香艳暧昧,描绘的就是李煜和小姨子偷情时的情景。其中这两句“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是说,小周后一步步迈上香阶,怕被别人发现,于是脱掉了鞋子光着脚,把金缕鞋提在手里,蹑手蹑脚地去会情人。

李煜和小姨子的风流韵事不久便被周娥皇知道了,对缠绵病榻的大周后来说,遭到夫君和妹妹的双重背叛,顿时心灰意冷。不久就撒手人寰了。李煜在大周后过世之后不久,就正式立小姨子为皇后,史称“小周后”。

李煜的词有多暧昧?“秋水”这个用来形容女人眼波流转的词就是李煜发明的。同样也是写小周后的:

铜簧韵脆锵寒竹,

新声慢奏移纤玉。

眼色暗相钩,

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

来便谐衷素。

宴罢又成空,

梦迷春睡中。

李煜的香艳暧昧之词,已经在文学史上留名了。若谈论暧昧香艳的诗词之作,一定不会漏过李后主的这首。

北魏灵太后胡充华,也作过一首极其暧昧的诗来思念她的情人杨白华。

胡充华在北魏宣武帝生前,只是一个普通嫔妃而已。南北朝时期佛教很兴盛,皇帝普遍沉迷佛教,广建佛寺。灵太后早年在一个寺庙里做尼姑,一次机会被宣武帝召进皇宫讲佛经。胡充华抓住机会,成为了皇帝的嫔妃。生了儿子,如愿继承了皇位,于是胡充华成了灵太后。

太后年轻守寡,耐不住寂寞,急需身边有一个情人。北魏名将杨白花,长得一表人才,被太后相中,做了太后的裙下之臣。

对太后而言,杨白花不仅仅是 *** ,灵太后对杨白花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灵太后越来越依赖杨白花,可杨白花不这么想。对一个有志向和抱负的男人来说,这种事情很屈辱。被这种屈辱之情折磨着,杨白花终于逃离北魏,叛逃到南朝。

灵太后对杨白花的一片真情无处宣泄,思念之情时刻折磨着她。在这种感情下,灵太后做了一首诗,并谱上曲,让优伶日夜吟唱:

杨白花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灵太后在这首诗里,暗写了与杨白花的恋爱。“春风入闺闼”,比喻春心荡漾,极其暧昧。诗中又说“愿衔杨花入窠里”,期望着再和情人缱绻恩爱。

这首诗也传到南朝,可惜听到这首诗的杨白花却再也没回来。

暧昧在中文字典里是这样描述的:1、立场和态度含糊,不明朗;2、不光明,见不得人的。3、 男女或同性肉体关系还处于想象段。4、 男女或同性关系还未发展到恋人关系,但是行为举止和恋人关系差不多。

要说玩暧昧,很多词人都深谙此道。不过除了欢场调情和 *** 裸的挑逗。我更喜欢那些描写初恋的那种欲说还羞的朦胧美。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首我喜欢的诗词。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

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这首来自纳兰性德的《减字木兰花》。

相逢时你默默不语,像一朵在秋雨中轻颤的芙蓉。容颜娇羞而红润,凤翘斜插在你的鬟间。等到想要低声唤你,又怕深情凝望,叫别人看见。想要一诉离愁,可你已转过身去,只能拔下玉钗在回阑轻叩。

描写一个含羞少女,就像一朵带雨滴的荷花,脸庞羞得泛起红潮,妩媚迷人。乍一相逢,机会难得,有多少话要互相诉说,但又怕别人看见,只好匆匆离开。但少女轻叩玉钗的举动,却给了作者峰回路转的欣喜,虽未明言,却芳心尽付。

最后带给大家几首原创诗词,请大家多指教。

1《蝶恋花》之佳人

云卷云舒春暗度。蝶影盈盈,点点桃花雨。

粉面谁添霞几缕,声声入耳风流句。

莫费求凰弦上曲。浅笑轻嗔,心已偷偷许。

欲展眉峰还又聚,今宵怎向郎边去。

2《菩萨蛮》之佳人

翠林春暖黄莺晓,倾心一遇还草草。

一念苦相思,郎君知不知。

衷肠频欲诉,见却羞无语。

妙目巧流波,何须诺允和。

3《卜算子 》之佳人

钗凤鬓飞斜,懒去菱花对。

月里秋千笑语闻,深夜还无寐。

杏眼媚如丝,桃脸娇如醉。

墙外谁家琢玉郎,惹了愁滋味。

你来提问,我来回答。

我认为暧昧到极致的诗词是:“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诗词重在传情达意,这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我认为这一句就已经很暧昧,甚至露骨了。

这句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前两句是:“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这两句比较直白,就是在春天的时候让她到华清池泡澡,暖暖的温泉水洗着她如凝脂般的肌肤。诗歌在这里是画了句号的。也就是说赐浴这件事已经完结。

那么接下来的这两句“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就应该是赐浴之后的事情了。《甄嬛传》中皇帝赐浴之后的桥段估计大家都看过,皇帝拉着甄嬛一步步走上床榻,帘幕重重落下,很唯美。这里估计也是这样吧。侍儿扶起来的时候为啥娇软没有力气?因为是新承恩泽的时候。

正因为承恩泽,所以才有了下两句: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杨玉环的魅力可见一斑。

5、中国传统四大节日是哪些?分别有何寓意?

中国传统四大节日分别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传统四大节日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和文化传承。

首先是春节,对应冬季,辞旧迎新。虽然叫春节,但实际是冬季里的一个重要的节日。同时,春节的到来也意为着冬去春来,并且该节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叫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新年,是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所有节日里过节时间周期最长,庆祝内容最丰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团聚。每逢春节,无论生在何方的人们,都会回到故乡,围绕在父母的身边,庆祝新年的到来,祈盼新年大吉大利。

其次是清明,对于春季,缅怀先祖。清明节是一个春季里的节日,具有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清明本身是传统二十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代表着大地生机旺盛,万物吐故纳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另一方面,清明是中国传统春季大祭的日子,这天人们会上坟扫墓,缅怀先祖。因此,清明也成为人们寄托对先祖哀思的重要节日。

第三端午节,对应夏天,祈福安康。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屈原,吃粽子、划龙舟成为该节日的重要习俗。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地域的不同过发不尽相同。在我的老家湖北,端午节又叫端阳。每逢端午,出嫁的姑娘都会回娘家拜节,并带上出肉、粽子、扇子等过节物品。由于端午正值夏天,祈福消暑成为节日的重要文化内涵。

第四中秋节,对应秋天,期盼团圆。中秋节源自于祭月神,亦或者是纪念嫦娥奔月。无论起源于何种传说,但是流传下来的是一种浓厚的团圆文化。

时至今日,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更是寄托相思和牵挂的节日。由于时代的变化,祭月神的习俗很少见了,但是中秋这天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家人团圆。月饼,是中秋节最重要的礼物和食物。

此外,中秋节也是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获丰收之后,人们可以趁中秋节庆祝一番。

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应该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春节祭祀,春节源于巫术仪式,春节源于鬼节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舜即天子位,祭拜天地,人们把这一天当做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岁首,后来叫“春节”!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叫“年”!年是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凶兽,头长尖脚,凶猛异常,每到除夕之夜,就会出来伤害人和牲畜。人们为了把年驱赶走,到除夕那天,就家家户户放鞭炮,穿红衣服,贴对联,敲锣打鼓把年吓跑了。所以也叫“过年”!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间,也就是立冬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也叫民族扫墓节,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于每年的4月5日为国定假日。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天气,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午节”。此外还有“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祭祀日。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追月节”,“团圆节”等,因在农历八月十五,又恰值三秋之半,故得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所以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之说。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近代已成为和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的习俗,也衍生了一个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中秋节以祈盼团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祈盼丰收幸福之美好而流传至今。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它们都是古老的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祭祀活动,也都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并流传至今。

春节及其寓意

四大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也是最古老的节日,有人认为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其实还要更早,春节指农历正月一日,在古代曾有上日、元日、改岁、三朝、正日、元辰、岁日、新正、新元、元旦等名称,在民间通常称为“过年”,“春节”这一名称在民国时期开始才被逐渐使用,但节日习俗还是沿用原本的过年习俗。

上日指农历初一,作为节日的“上日”早在尧舜时期就已出现,《史记·五帝本纪》就曾提到“正月上日,舜受终於文祖。文祖者祭祀活动,尧大祖也”,《尚书大传》也有“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等记载,这都说明了早在尧舜时期就有过年的习俗,并与岁首祈年祭祀有关。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及其寓意

清明节则是传统祭祖节日,主题是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最早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时间不迟于周朝,后来又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最后于宋元时期定型。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端午节及其寓意

端午节指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舟节、五月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最早源自天象崇拜,节日习俗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其中尤以龙舟竞渡、吃粽子和挂艾草菖蒲最广为人知,很多人误以为端午节是因为屈原才出现的,但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是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中秋节及其寓意

中秋节指农历八月十五,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习俗包括拜月、赏月、舞火龙、玩花灯等,包含月圆人圆、怀乡思家、祈盼幸福等文化内核,中秋节也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虽在唐代才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但早在汉代就已普及,而祭月的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四大传统节日都源自古代祭祀活动,或是祭祀祖先,或是祭祀天象,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季节特征、生活习惯和人们的情感心理诉求,今天国家确定这四大节日为传统节日和法定节日,就是为了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每年四大节日,春节,清明时节,端午节,中秋节。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4a98fa0a93e79eb8.html]
药狗的药是什么(药狗的药是什么样的)
上一篇 2024-05-25
木桐酒庄86年红酒(1999年木桐酒庄红葡萄酒)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