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答案,被孙二娘害死的头陀是一个“工具人”,是作者为了给武松一些好装备,而特意留下的工具人,仅此而已。
武松被张都监陷害,在施恩的救助下,他大闹飞云浦,又杀了个回马枪,血洗了张都监全家,杀了十五口人。包括蒋门神和张团练,也都被武松杀了。杀完人,武松还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八个字,然后从容逃走。
不过,由于之前武松被抓时挨过打,逃走之后不久棒疮发作,武松只得躲在林子里休息。结果,刚躺下就被抓住了,幸好抓他的人是张青、孙二娘店里的伙计,所以武松很快被救了。
得知武松杀了张都监全家之后,张青和武松决定帮助他。张青建议武松去投二龙山落草,但是,武松脸上有金印,一路上可能会被官府盘查,所以不好办。张青认为贴膏药遮住就行,孙二娘觉得不妥,她建议武松打扮成头陀。
原来,早在两年前,店里来过一个头陀,被孙二娘麻药放翻了。头陀死后,孙二娘把他的戒箍、戒刀、度牒、直裰等都留下了。这两把戒刀十分神奇,半夜会鸣啸,之前武松杀潘金莲和西门庆,发配时经过十字坡,张青夫妇也给他看过。
巧的是,头陀这套装备给武松用正合适,两人连相貌都差不多(度牒上有介绍相貌)。
孙二娘道:“二年前,有个头陀打从这里过,吃我放翻了……今既要逃难,只除非把头发剪了做个行者,须遮得额上金印。又且得这本度牒做护身符;年甲貌相,又和叔叔相等;却不是前世前缘?”
于是,武松穿上直裰,披散了头发,戴了戒箍,拿上戒刀,去投奔二龙山鲁智深了。从此以后,武松就成了头陀,绰号也定了下来,叫做行者。
试想一下:武松就这样成为了行者,是不是太巧了?而且巧合之处,全在于这个头陀,是不是很奇怪呢?
孙二娘开包子店,杀了不少人,按理说杀完人后要尽快处理,能丢的丢,能烧的烧,避免留下证据,可是孙二娘居然留下了头陀的所有装备。戒刀是兵器神器,作为江湖人,孙二娘留下也就罢了,为何还要留下度牒、衣服呢?
更巧的是,这个头陀的衣服,武松穿了合身;头陀的戒箍,武松戴在头上合适;头陀的兵器,武松用了之后不再鸣啸;连头陀的年龄和相貌,都和武松一样,这不是巧上加巧吗?
你以为这就没了吗?后面还有呢。
武松从来没做过头陀,此时做了头陀,也就是想出行安全,到二龙山投奔鲁智深。可是,后面他落草二龙山后,不必再担心出门被抓,也没脱下头陀的装备,甚至到了梁山,受了招安,他还是没恢复“真身”。武松穿了头陀的装备,仿佛就变成了头陀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武松本来就是个和尚。
在《水浒传》之前,《大宋宣和遗事》以及《宋江三十六人赞》中,都提到了武松,其身份都是和尚,绰号也是行者。《宋江三十六人赞》中,武松绰号行者,赞词是: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
所谓“优婆塞”,是指受了三皈依(阪依佛、法和僧)的男子,也叫“居士”,他们只是在家信佛,并没有真正出家。所以,早期的武松没有剃发出家,只是行者,绰号也是行者。
施耐庵创作《水浒传》时,沿用了这一设定,所以武松的最终结局还要是行者。然而,武松的故事又极多(武十回),前期他要打虎、杀嫂报仇、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等,最后结局又得做行者,怎么处理呢?
那只有在武松戏份快结束的时候,让他做行者。可是,杀了张都监等人后,如何突然之间就做了行者呢?转折点自然就在孙二娘的店铺里。而要让武松有一套合身的装备,必须创造出一个头陀,而且这头陀和武松各方面都一样。
所以,本质上来说,头陀只是一个工具人,他的存在就是为了给武松提供装备。
如果非要说这头陀是“武松的前世”,“平行世界里的武松”,就有点可笑了。这个人是活生生存在过的,哪有什么前世?何况头陀才死两年,人家和武松同时生活过20多年。
类似头陀这样的角色,古典小说里有很多。
比如《三国演义》里,开头给刘备、关羽、张飞打造兵器的铁匠,是不是也很神奇?他居然能打造三般堪称神器的兵器,不是很巧吗?而且当刘备缺战马和好铁的时候,正好就有张世平来为他提供,不也是很巧吗?
《西游记》里,孙悟空去拜师学艺,碰巧就遇到了一个樵夫,为他指明道路;后面悟空去找铁扇公主借扇子,也碰到一个樵子,为他说关于铁扇公主的事情……这不也是很巧吗?
为何如此巧合?没有别的意思,就是作者为了剧情,设计的一个工具人而已。他们确实存在,但没有其他身份。
寻秦记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43dcfa243b3ccf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