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吐槽三眼铳,崇祯三眼铳


三眼铳,民间又叫“神枪”或三眼神铳。近些年可能见得比较少,作者依稀记得小的时候,每逢春节,村里就会有人放三眼铳,相当于烟花的功能,增添节日的氛围。

若平时赶上了阴雨连绵,村里也会有人用三眼神铳驱散云雾(有没有用不知道,至少听个响)。

说了这么多,三眼铳是什么?这是一种明代的火器,由铁或粗钢浇铸而成。外形为三根竹节状单铳联装,每个铳管外侧都有个小孔(连接引线)。

使用方法:先在铳管内添加火药,接着装填钢球或者铸铁块、碎铁砂等,最后点燃小孔处的火绳,引爆装填火药将弹丸发射出去,三个铳管可轮番射击。

此外,在三眼铳的尾部留有柄座,安装有长度不等的木杆用以握持。一来可以保障发射火药时的人员安全,二来当火药发射完毕,可以当做榔头对敌人发动“敲击”。

总之,三眼铳可以理解为一种冷兵器与热武器的结合体。

根据明代兵书《神器谱》的记载,用之于百步之内为宜。步下:五六十步方能透甲。马上:二三十步方能命中。

按照最低标准来算,三十步是三眼铳的最佳射程。明朝的计量单位换算,一步五尺1.635米,三十步也就不到50米。

先不说三眼铳的威力如何,对于骑兵来讲,50米也就一溜烟的距离。可能等不到士兵装填好火药,敌人已经杀到跟前了。

明朝的主要敌人是蒙古和后金,这些都是马背上的民族,弓马娴熟。

弯弓搭箭一气呵成,有个成语叫百步穿杨形容的就是射箭,其距离百步远在三眼铳火器的三十步之上。

明朝使用这种武器对抗后金,难怪清朝统治者对火器不屑一顾了。

明朝内部对这种火器的使用也有讨论,抗倭名将戚继光对三眼铳颇有微词,评价道:“(快枪,三眼铳)远不及鸟铳(指射程),又手夹铳后,又必手发(手执火源点火),远近高下势不由人(精度差)。”

既然知道三眼铳的弱点,明朝对其又是一个什么态度呢?

据《明史》载,一直到万历末期,三眼铳在明朝使用并不是特别普及。

万历四十六年,锦衣卫镇抚周仁卿、陈破虏指出“当年李如松在朝鲜战场(万历朝鲜之役),见辽兵归阵止携弓箭、短刀,未谙火器之用。”

经历过战国时代的日本,火器得到广泛应用,明朝虽然最终取得战争胜利,但装备落后还是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于是开始给辽兵配备鸟嘴铳、三眼枪等火器。

三眼铳的大规模使用是在万历末女真崛起,当时明军的火器有大小佛郎机、大将军、虎蹲炮、三眼枪、鸟铳、火箭等项,可谓种类繁多。

到了崇祯年间,三眼枪替代了快枪、神机枪等单管铳,成为主战火器。那么,三眼铳为什么能够在明朝众多火器中脱颖而出呢?

从与后金的对抗来看,火器的杀伤力要远强于弓弩、大刀长矛,据说努尔哈赤就是被火器打死。明朝从立国开始,一直到最后对火器也是十分的推崇。

除了三眼铳,明朝还有鸟铳这样的单兵火器。鸟铳即火绳枪,嘉靖年间传入中国,经过明朝工匠的改造,早在嘉靖年间便已装备了一万多支。

相较于三眼铳,鸟铳精度高、射程远,威力也不俗,在戚继光抗击倭寇、明军边防守卫做出突出贡献。

然而鸟铳只是在明朝南方比较流行,北方则以三眼铳为主。

从环境因素来考虑,鸟铳点火时易受风、雨影响,点燃火绳时要保留火种和燃着的火绳不能维持较长时间等缺点。

萨尔浒之战时,因雨雪天气,视线不清,明军点燃松枝当火炬,同时也方便点燃火铳。然而后金军队见到火光,知道那里有明军,便用弓箭攻击,箭无虚发,使得明军伤亡惨重。

黑夜时鸟铳点燃火绳,同样会暴露明军的位置。雨雪天气,黑火药潮湿,鸟铳基本就成了废品……

所以说当时的条件和工艺,鸟铳在北方并不合适。

还有就是鸟铳操作繁琐,北方士兵更加喜欢操作简单、还能当闷锤使用的三眼铳。

再有就是工艺问题,北方工匠制作的鸟铳工艺差,而三眼铳原材料容易获取,制作简单,故能够在北方流行。

然而就像前文提到的,三眼火铳其实也是一种不成熟的火器,只有近战能够发挥优势,百步之外几乎是废品,战场上杀敌效果有限。

敌人不了解的情况下,大概还有一定的威慑力。随着战斗的深入,大概除了能够听个响,“吓唬”一下敌人或者给自己壮胆,也没别的作用了。

当然,总体来讲,作为明朝众多火器的一种,三眼铳依然是明朝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明朝末年的神兵利器三眼火铳,究竟有多大威力?

不少表现明军作战的影片中,会出现明军火器营人手一把三眼铳的画面,三眼铳有三个眼,看上去要比单管的火枪强大不少,成为了明军标配,当仁不让成为大明帝国火器代表。很多人都以为整齐列队的火器营枪手们三排发射三眼铳,强大的火力下,敌军在远处就被射得人仰马翻,事实是否如此呢?很遗憾告诉你,其实并不是,三眼铳只是一款落后的火门枪,其精度和杀伤力难言优秀,但它还是成为了明军的制式装备,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三眼铳的材料有熟铁也有精铁,三根铳管单独制造,造好后用铁箍固定到一起,用一根木棍在上面呈品字形挖出三道凹槽作为铳柄,三个铳管呈品字形排列,根本上还是一种火门枪。三眼铳并非只有一种规格,经过明朝刘天和、赵士祯、戚继光、熊廷弼等先后加以改良,至少有一尺、四尺四寸、五尺五寸等几种规格,分别配给骑兵与步兵使用。


三眼铳并不是很精准的火器,它的最佳射程是在三十步到四十步左右,在三十步内,其威力能破甲,在五十步外,能杀伤无甲或轻甲敌人,超过一百步,就失去了杀伤力。这个杀伤力,是说的短管三眼铳,长管的版本装药量和铅子都有增加,理论上说威力应该更大,小院没有找到这方面的资料,不敢妄下结论,不过根据明朝的铸造工艺来推算,就算有增加,估计也大不了多少。


早期火器无甚精准度可言,特别是马上的骑兵在运动中发射更加难以命中,为了弥补精准度问题,很多明军官兵尤其是骑兵将三眼铳发射的弹丸改为散弹“每铳著铅子二、三个”,并且设置三眼同时击发。这样总计有六到九颗铅子同时发射出去,在牺牲续航力的情况下提高了命中率。如果是步兵原地发射,可以选择不将引线合并,然后可以做到连发。所以说三眼铳其实只是一种挺普通的火器而已。

鲁密铳的射程更远,精度更高,为何明末的主战火器却是三眼铳呢?

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明朝火器在我国封建历史上算是一个发展比较快速的朝代。

不但涌现出了五花八门的各式火器,更是涌现出了《火龙神器阵法》以及《武备志》等多种著名军事著作。

而且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明朝杰出火器研制家“赵士桢”还曾以奥斯曼帝国所进贡的火绳枪为原型,发明出了一种名为“鲁密铳”的火绳枪。

相较于当时明朝所使用的鸟铳,鲁密铳的结构更为合理,虽然因为加长铳管的缘故,导致鲁密铳要比鸟铳更重一点,最高达到了8斤。

但其却比鸟铳具备着更远的射程,普遍达到了200米左右,就连《武备志》也对鲁密铳做出了一个“唯鲁密铳最远最毒”的高度评价,显然鲁密铳的威力也是要大于鸟铳。

可是在到了明末之时,正儿八经大规模装配在辽东战场的主战武器却并非鲁密铳,也不是鸟铳,而是甚至还不如鸟铳的“三眼铳”。

三眼铳的性能

先不说三眼铳那“品”字形组合的铳管设计让其没办法正儿八经的采用三点一线的瞄准方式, 精准射击距离可能只有十米左右,十米之外就要看运气了了。

光是三眼铳那仅有一尺左右长度的铳管,就注定了其最远射程其实是比不上枪管普遍六七尺的鲁密铳的。

毕竟在没有突破临界点的情况下,枪管的长度是和射程成正比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延长火药燃气对铅弹的作功时间,从而使得铅弹能激射出更远的距离。

不过也不是说三眼铳就一点优势都没有,毕竟其有三根铳管不是吗,可以一个接一个连发,也可以一下三个一块发射,明显比鲁密铳的射击频率更快,还可以短时间内形成密集火力。

但说实话,三眼铳的射击频率优势也仅限于装填好弹药的条件下,一旦三发都射击完毕,三眼铳的装填速度就明显要比鲁密铳差远了。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2c51aa8b4c96f400.html]
历史上属狗的名人有哪些人(历史上属羊的名人伟人有哪些)
上一篇 2024-05-04
还原铁粉是什么(还原铁粉是什么化学式)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 戚继光吐槽三眼铳,崇祯三眼铳

    戚继光吐槽三眼铳,崇祯三眼铳三眼铳,民间又叫“神枪”或三眼神铳。近些年可能见得比较少,作者依稀记得小的时候,每逢春节,村...

    2024-05-04 21: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