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评价王维八字(王维和陶渊明的诗,谁更优秀苏轼给出了一个评价)


王维和陶渊明的诗,谁更优秀——苏轼给出了一个评价,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上观新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苏轼评价王维八字1

王维和陶渊明,一个活在晋宋,一个生在唐代,其间隔了三百三十多年。他们的关系——王维是陶渊明在唐代的学生。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自幼聪颖,饱读诗书,九岁便能作诗写文章,十七岁就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样的诗。又工草书隶书,擅长绘画,熟谙丝竹音律,多才多艺。参禅悟理,精通佛学,有“诗佛”和“一代文宗”的美称;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现存诗约400首,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将诗歌、绘画、音乐相互沟通。佳作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终南山》《汉江临泛》《山居秋暝》《过香积寺》《使至塞上》《观猎》等等。

为什么说王维是陶渊明在唐代的学生?

因为文学史家都认为,王维学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才成就了自己。

沈德潜《说诗晬语》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寻根”时说:陶诗胸次浩然,其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这里说五位写山水田园诗的唐代诗人,各得陶诗的好处,第一个就说了王维。王维得到陶渊明的“清腴”。“清腴”就是清新美丽的意思。

也难怪沈德潜说,王维自己也有诗为证。这就是他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我们知道,“接舆”是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时人称为楚狂。孔子适楚,楚狂接舆迎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孔子想和他说话,他都趋而避之。而“五柳”则是另一个人,就是我们说的陶渊明。陶渊明写了《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遂成为陶渊明的代称。这首诗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渊明比自己;明白无误地说自己像陶渊明一样,是一个隐居者;并且,在思想、行为和在诗歌的意境上,都有学习和向陶渊明靠近的意思。

清代卢麰、王溥辑《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载陈德公说:“此篇声格与上诸作迥别,淡逸清高,自然绝俗。右丞有此二致,朝殿则绅黻雍容,山林则瓢衲自得,惟其称也。评:三四绝不作意,品高气逸,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同一格。五六亦是直置语,淡然高老,无假胭脂。绮隽之外,又须知有此种,盖关乎性情,本之元亮,不从沈、宋袭得,独为千古。”指出王维的这部分诗歌学的是陶渊明体——因此,两个人值得比较。

他们都隐居:一个“富隐”,一个“穷隐”

他们同样是隐者,但王维少年得志,中了状元以后,太乐丞的官也做得好好的,就是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谪为济州司法参军;受到一些挫折,就想隐居了。但他并不死心,通过给张九龄写信,后来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史之乱”以后,仍然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而陶渊明当的都是“参军”、“县令”一类小官,是做人幕僚和地方性的官员。王维一生做的最小的官是“参军”;陶渊明一生做的最大的官是“参军”。

做着官的王维,隐居在长安南蓝田山麓的辋川别墅;那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别墅;里面有山有谷,有湖有溪,林木幽深,参差馆舍。《旧唐书·文苑传》记载:王维“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而陶渊明隐居在自己的家乡,搬过两次家,一次搬到“颇多素心人”的“南村”。

王维很长时间是“半官半隐”;是“带薪隐居”。是没有过过苦日子,也过不了苦日子的人。与王维不同的是,陶渊明的常态是隐居;做官则是因为“亲老家贫”、“母老子幼”, 家里太穷,为了养家糊口,才去当一点小官,挣一点生活费;一旦形势险恶,立马就回归田园。而王维“挂职”朝廷,回归山林主要是潜心修佛,修身养性;与在贫困线上挣扎的陶渊明完全不是同一种人。如果说王维是“贵族诗人”、“精英诗人”,那么,陶渊明就是“乡村诗人”和“草根诗人”。

同样是隐居,他们之间不仅有“贫隐”、“富隐”的差别,而且,隐居的原因、背景、思想,包括两个人的性格、生活习惯、爱好和关注点都是不同的。

譬如外出,疲乏了,要坐下休息,有“洁癖”的王维是一定要坐在“清泉”洗过的白石上才能休息的;而陶渊明却可以在林边,在田埂上坐坐,因为陶渊明热爱自己家乡有“温度”的泥土。

王维有时在《终南别业》里“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在《终南山》里“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其实都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中遇到“采薪者”的格式。

比起王维有裴秀才等朋友;陶渊明在南村的“素心人”朋友更多。《移居》诗中:“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尤其是“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没有什么比这种在诗文上的互相欣赏,在疑难时一起分析更好的朋友们了。除此之外,陶渊明还有真正的农民朋友,他们“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 )这是很不容易的。

王维、陶渊明的诗谁更好?“超级裁判”苏轼的评判很重要

王维和陶渊明虽然都写五言诗,但几乎没有什么可比性。大家公认的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陶渊明用的五言,是五言刚诞生不久,五言诗的写法像陶渊明一样不富裕;许多平仄、对仗、语言技巧都是陶渊明以后齐梁诗人集体创造的。而到了王维的时代,五言诗已经成熟了。运用成熟的五言形式,前人许多精美的意象、巧思可供借鉴,写起来自然不同;好像一个划的是小舟,一个乘的是画舫。

当然,诗人的创造性、理想和感情有时会突破形式;因为我们都不在写诗,我们都在写我们自己;自己的精神、人格、天赋和艺术技巧,会决定诗歌的高度。

陶诗的风格特点,其实不是我们所误解的“平淡”,而是渊深朴茂、清腴闲远、清新醇厚,是“低调”的“奢华”;因为具有震撼力和超越时代而不被认识。尤其那些表达知识分子、读书人“精神定力”的诗篇,其人格力量和艺术力量像长虹一样高悬在中国诗学的天际。

你可以把诗写成音乐,写成图画,写成精美的珠玑,但你不可能把诗里的树木,诗里的飞鸟,诗里的桑麻,都写成“有温度”的自己。陶渊明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归园田居》其二),都是今天仍然活着的具有人性的象征。

那么,王维与陶渊明究竟谁的诗更好?宋代有一个“超级裁判”——那就是苏轼。

在众多诗人中,苏轼评价过陶渊明和王维。细绎苏轼对他们的评价,我觉得里面很有深意。

苏轼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四:五柳先生下),这里的“曹”,应该指曹植;“刘”,应该指刘桢;“鲍”,应该指鲍照;“谢”,应该指谢灵运;到了唐代,“李”,应该指李白;“杜”,应该指杜甫。要注意的是,除了李、杜以外,苏轼只说:“诸人”,一笔带过,“皆莫及也”的唐人名单里,没有提到王维。这是苏轼无意的呢?还是有意的?我以为是有意的,因为苏轼对王维同样热爱。

沈德潜说王维学到陶渊明的“清腴”,其中的“腴”,应该和苏轼说陶诗“癯而实腴”有一定的关联。

同時,苏轼赞美王维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这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审美融合的愉悦效果。由此我们知道,苏轼对陶渊明和王维是同时欣赏的。在苏轼看来,陶渊明和王维都不可缺少。苏轼《伯时所画维摩诘》说王维:“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可以证明这一点。

深一步想,苏轼对陶渊明和王维的肯定,都和他自己有关。喜欢陶渊明,是到了历经磨难的晚年,诗学炉火纯青;在论陶渊明的时候,确立自己诗歌美学的界碑;而在诗、词、文、赋、书法以及“红烧肉”的味觉审美方面,在北宋都处在一流或最高的水平的他,喜欢文人画和各种艺术的融合;喜欢陶渊明和王维处,正是苏轼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王维与陶渊明其实不是一类人

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最后说再也找不到洞口,让最美的社会定格在理想的层面上。

王维也写过《桃源行》,从开头“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最后结尾写到“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只是利用陶渊明诗歌并序的资源,敷衍陶渊明当年讲过的故事。和陶渊明的原诗及序一比,新奇、寄托、象征和巨大的创造力都没有了,只能算是一首非常优秀的练笔诗。因为那时王维只有十九岁,十九岁的陶渊明也许写不出这样的诗,只有天才的王维写得出。

陶渊明写《桃花源诗》,是因为现实不是桃花源。农民难当,土地难种。遇到灾年、荒年,天灾人祸,不免挨饿;房子失火,住的地方也没有。作为老农民的陶渊明越来越穷困。这使向陶渊明学习的王维,对陶渊明的思想和遭遇,抱有警惕的同情,不愿走陶渊明的道路,反映出他在思想、哲学和人格内心的层面,和陶渊明不是一类人。

王维有一首《偶然作》,诗中对陶渊明先生进行了一番调侃:

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

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

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

中心窃自思,傥有人送否。

白衣携壶觞,果来遗老叟。

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

奋衣野田中,今日嗟无负。

兀傲迷东西,蓑笠不能守。

倾倒强行行,酣歌归五柳。

生事不曾问,肯愧家中妇。

王维的意思是,追求个人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时候,一定要有物质基础作保障,同时,你不是一个人孤独地活着的;你还有妻儿父母,还有肩上的责任。

王维这些话说错了吗?没有说错。

但这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整个唐代对陶渊明,都有从不理解——半理解——到宋代慢慢理解的过程。许多诗人都在“拒斥”和“有条件”地接受陶渊明,杜甫也是。

杜甫一方面用陶诗的方法和角度写自己身处的乡村,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同時觉得陶诗有点“枯槁”,儿子教育不好;说陶渊明的《责子》是“责怪”儿子的诗。

和杜甫一样,王维在接受陶渊明的过程中,同样也有“拒斥”的心里。杜甫都觉得他过不了陶渊明那种贫苦的生活;王维就更不用说了。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里,说唐代的一些人喜欢“富贵”的牡丹,不喜欢陶渊明谈的菊花,不知道是不是就指这些思想观念的不同。

除了这首诗,王维还有一篇能证明这种分歧的书信。信是写给魏征后人“魏居士”的。王维劝这位“魏居士”不要隐居,他说:

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受其后之累也。

王维以为,陶渊明弃官而去的做法太过轻率,而且迂腐;并坚持以为,陶渊明应该委曲求全,要与世沉浮,“忍一忍”。这样,就可以“安食公田数顷”,不会穷到要乞食的地步。

这就是沈约在《宋书·隐逸·陶潜传》记载的,陶渊明在任彭泽县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的事,梁代沈约和萧统记载这件事时,用的是肯定态度,赞扬的口吻,觉得,这就是具有人格理想的陶渊明,写出来,可以作为后世楷模;但王维觉得不可取。

王维说陶渊明“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是指陶渊明的《乞食》诗。所谓“乞食”,其实是向人借贷。向谁借?我考察下来,应该是向好朋友庞参军借的。此诗与另一首写给庞参军的诗在口吻、感情和氛围上完全一致;而且,在那种荒年,家中有粮食一定是任职的庞参军。这次借贷事件,也成了会会老朋友一次愉快的旅行。

陶渊明喜欢用幽默的口吻写自己的穷困。如房子失火,住在破船里;责怪儿子读书不用功;这首《乞食》诗也一样。一开始,陶渊明就为自己画了一幅漫画:“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用“黑色幽默”开篇,再接主人的幽默:“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主人不说“借”而说“赠”,还说“我怎么能让你白跑一趟呢。”然后便是“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一个“谐”字、“欢”字,定一篇基调。并没有像王维说得那么可怜。

还有,王维说陶渊明“屡乞”,陶诗中,陶渊明的乞食只有这一次,没有“屡乞”;“多惭”也是王维自己的想象。我理解这是一种调侃,也许“魏居士”是魏征的后人,王维太想说服这位“魏居士”了,所以把陶渊明的情况说得严重一点,以便矫枉过正。

旭谓:自从陶渊明“乞食”以后,后世士大夫不再以“乞”为耻。唐杜甫《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乞米烦佳客,钞诗听小胥。”同为盛唐气象的代表,他的政治对头大书法家颜真卿也向唐中兴名将李光弼(太保)“乞过米”。其《乞米帖》云:“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磬竭,只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辛,仍恕干烦也,真卿状。”

其实,颜真卿与王维是同时代的人,而且官做得不小;但“安史之乱”以后,国家财政空虚,他在荒年靠朝廷“死工资”的日子也不好过。《乞米帖》中说的“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磬竭。”都和陶诗中的句子类似,但颜真卿并不觉得丢人。我做过相关研究,颜真卿的家谱一直追溯到孔子时代的颜回,正是陶渊明的榜样,他们的思想倾向类似;但这不是主要的。

王维和陶渊明在思想人格上不是一类人,主要表现在对待压迫他们的政治强人和军事强人的态度上;区别是:一个——“忍”;一个——“不忍”。 在《与魏居士书》中,王维说“一惭之不忍”,而“终身”之“惭”;强调“忍”,批评陶渊明对督邮“不忍”,是“忘大守小”。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陷潼关,攻入长安,得到消息的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逃往四川;王维和朝廷其他官员在睡梦中来不及逃走,被叛军俘虏。王维被俘后,不肯屈从安禄山,曾吃药取痢,假称患病,但瞒不过安禄山的耳目。因为王维诗名很大,安禄山将他囚禁于洛阳菩提寺,对他威逼利诱。

就因为王维有“忍”的思想,无奈之下当了安禄山的“给事中”;虽然是“被迫”的,但客观上仍然做了安禄山的“伪官”。被回到长安秋后算账的唐肃宗作为叛国的典型。要不是沦陷期间,安禄山在凝碧池逼使梨园弟子为他奏乐,其中有一位乐人雷海清,思念玄宗,欷嘘泣下,掷弃乐器、向西方失声恸哭,安禄山下令,将雷海清肢解于试马殿,在场目睹的王维写了《凝碧池》诗(一称《菩提寺私成口号》),因为是暗中当场写的,所以称“口号”(口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抒发思念朝廷的感情,并传到行在,让唐肃宗读到;同时,弟弟王缙要求免除自己的官职来为兄长赎罪,使王维得到从宽处理,还不知道结局会怎样。研究王维的人,应该注意到他这篇文章中的“忍”,并和陶渊明的“不忍”作对比。

幸运的是,王维的“忍”和陶渊明的“不忍”,都使他们对社会作了以退为进的反弹,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走向,从而有更多创作的时间和空间,成就了两位顶级的大诗人。

但是,现在如果要我们选择,做王维,还是做陶渊明?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做王维,因为陶渊明太难做了。

伟大的人,就伟大在难做。

同样难做的,还有屈原和杜甫。所以朱光潜说,陶渊明在中国诗人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上观图编 图片编辑:朱瓅

作者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文史馆诗词研究社社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作者:曹旭

苏轼评价王维八字2


(图片来自网络)


一提起贾岛,不免就会想起那个脍炙人口的“推敲”的故事,故而世人往往会有错觉,以为他只是一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吟派代表,然而通过这首诗,除了深藏不露的炼字水准,还能一领其高超的谋篇布局的架构能力,而尤其令人感佩的是他巅峰般的造境功力。

所以一直在心里悄悄地认为,贾岛的这首诗真可谓代表着唐诗的至高境界。

先说这个题目,“访隐者不遇”,几个字平到不能再平,似信手拈来,当然很可能果真就是拈来之笔,但是可别忘了在我们中国素有深厚久远的隐士文化,自魏晋到隋唐,其盛行之风贯穿多少朝代,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渊学博识特立独行的“文化精英”。所以正文的开篇便有了“松”之字眼。松,有个独特的别称叫做“君树”,在传统国画中,松树只要出现,那么必然是万木所拱之。言下之意弦外之音,我们须听得明白,大诗人贾岛所访的这位“隐者”,绝非等闲之士也。区区五个字,既交待了起因还阐明了关系,同时对人物介绍也给予了点睛之笔。所以说用“隐者”而非“某某”,绝非练字之功,实造境之能,此为后面的正文做了极精当的概括和富有维度的铺垫。

再看“不遇”二字,正因为“不遇”,才“隐”得如此精彩如此亮眼,才让我们有幸品味到那千言万语都道不尽的高山流水得遇知音的美好情愫。难怪明末时的著名学者黄生在《唐诗摘抄》中叹道:“不遇”二字,写得如此曲折!

因为不遇才一再打问,然而所有的问句却未着一字,全部隐含在“童子”的答句中,而这十几字的答句又岂作答语看!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绘画的传统寓意中,松,竹,梅,乃为著名的岁寒三友。此诗开篇一“松”字,可谓含蕴丰富,意味深远。表面上是在写景,但深层意义上,却暗喻了一个依松结庐、与松为友,清逸孤高的隐士形象。而接着“下”字的落笔亦颇为耐人咀嚼,乍一看是顺理成章的叙述而已,但实则却映衬出诗人对于“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这一开篇为所有的“问”都定下了准确的基调,同时也为主题中的“隐者”做了无缝衔接,在这里主题与正文完完全全融为了一体,仿佛这首五言绝句不是四句而是五句,尤为巧合的是,居然主题也落在韵中,岂不妙哉!

“言师采药去”,每读此句,甚至有时会两眼发热,想象一下,为“师”之人,必为长龄,让童子守家,而自己却在烟云遮蔽的大山深处攀高涉险负筐采药,此何等境界!“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古代无数知识分子的崇高目标,也是他们的普遍情怀。隐身山野与济世救人,往往成为他们游走于大自然与市井之间的别样蹊径,也是中国文化中最不能忽视的一方土壤一种气候,正是这种土壤与气候诞生了我们的文化之根------道家。

关于道家思想的博大玄奥,笔者不敢妄论。特借清末纪晓岚对道家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中国文化中,最飘逸清扬智达慧睿的就是道家。就连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中国的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

是的,这位“隐者”正是一位传说中的白衣道人。诗人在整首诗中,通篇都在对这一超迈高洁的形象进行着逐层深入而又微妙细腻的渲染。末了的一句“云深不知处”,真如余韵绕梁,三日不去,可谓同时达到了言美,意美,境美的三座高峰!

这便又引出了一个典故:白云乡。

《庄子 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是说乘白云可以抵达天帝之所,后因以“白云乡”指仙境。

苏轼在评价王维之诗时用了八个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八字遂被后人在论道一个人的诗画作品时被奉为圭臬,如果一幅画饱含着诗意或一首诗蕴涵着画意,便有了非同寻常的风神。

而此句一出,但见白云渺渺青松郁郁,茫茫山野髦老仙童……可真是诗笔如画笔,字字成诗笔笔是画,甚至诗未竟而画已足。短短二十个字,不仅具妙绝之佳境,更藏有一个曲折悠长问道寻仙的动人故事,咏之令人沉醉不已,生无尽遐思……

更为高妙的是,此一佳构,是以极简笔墨白描的手段勾勒而成,淡淡一挥如秋水伊人,可谓含而不露平中蕴奇之极品,实乃神之笔也!

常言道“不识其人观其友”。诗人离开市井繁华,坎路长途拜访“隐者”,对“隐者”的虔敬之心已寓其中,同时也让我们从中读出了诗人同样的超尘绝俗之风骨。有道是“诗言志”,而诗人此志却存乎不言,诗人访隐,其隐志亦在诗中。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是贾岛的另一首《题诗后》,读着这首诗同样惹人由衷感喟,在诗的背后,诗人那一腔饱满的赤子情怀总能让我们清晰可见,为诗为人至真至诚。

所以才有了时至今日妇孺皆知的“推”与“敲”的千古佳话,才有了后世一代代丹青妙手们对“松下问童子”的一再演绎。

再拐回来通观全篇,无一字着意于“隐者”具体的刻画,可是这位“隐者”的行踪却始终在牵着我们的视线,青松、白云、大山,无一处不有“隐者”同在,神情俊朗道骨仙风,仿佛穿越时空都能清晰听到他郎朗的笑谈。

在诗中我们分明看到了诗人“不遇”的惆怅,然而他却不曾将这惆怅传达给我们,因为他让后人通过这首诗遇见了,不仅遇见了不辞劳顿深山走访的诗人本人,更是遇见了那位神秘的“隐者”。他其实就是自古至今,行走在中华大地上无数个中国文人的缩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一腔博大情怀,是深植于民族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

这是诗的传奇,也是画的传奇,尤其可敬的是,于不动声色中,为古老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化瑰宝树立了一座屹立不倒的高标,深邃渺远,涵咏悠长,令世人不知不觉蒙受着化育,如春风化雨。

在此,让我们道一声,感谢先贤!尽管于今的我们,生活在这远离诗歌的年代里,却还能在品读一首佳作时,得以被这浓郁的诗意催眠着,忙里偷闲的做一会儿神仙……

苏轼评价王维八字3

公元701年,王维出生于名门望族王氏。当时的王氏是五大名门望族之一。他和李白同属一个时代。无论是写诗,书法还是音乐,他可谓无所不通。最最过分的是,人长得还帅。但是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在他9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无奈他15岁便前往京城寻求仕途。由于漂泊在外,难免产生思乡之情,所以在其17岁的时候就写出了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对家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好在到了京城之后,他结交了皇帝的弟弟岐王,并在他的引荐下认识了大龄文艺女青年,玉真公主。在一场宴会上,王维弹奏的音乐让公主很是欣赏,于是又读了王维的诗集。读后更是对王维的才华深深吸引。尤其是读到那首著名的《相思》时,更是被大佬深深折服。果然是兼具美貌与才华,连公主都对他如痴如醉。于是便举荐王维去参加科举考试。凭借自己的才华再加上公主BUFF的加持,王维在年仅20岁时便高中进士,一时间可谓风光无限。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由于他与公主关系密切,一时间流言满天飞。有人说他是公主的男宠,还有人说他是走后门才中的状元。但面对留言,王维似乎并不在乎,这些留言也并没有影响他的仕途。他由于音乐上的天赋,后来被直接任职为“皇家歌舞团团长”。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由于手下有人私自舞皇狮遭人举报。遂被贬到了山东济州做司仓参军。但是就有流言说,他被贬主要原因并非如此,而是他擅自娶妻,得罪了仰慕他的玉真公主。真相究竟为何,我们自然不得而知。

在济州工作四年以后,王维便选择隐居生活,去到淇上。几年后,他的妻子便去世了。当时王维还非常年轻。自然有很多人给他介绍新的妻子,但由于王维对妻子情谊过深,因此便拒绝了大家的好意。便三十年独居一室,并未再婚。这就是后人认为他深情的原因。

公元734年,他在长安闲居之时,给当时的宰相张九龄献诗。随后被提拔为右拾遗。但后来张九龄遭到奸臣排挤,被贬为长史。王维也在不久后被贬到凉州,在去的路上,王维则写下了另一首名篇《使之塞上》。同期还写下另一首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诗名大家可能觉得陌生,但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

几年后,王维再次回到长安,当时朝廷还是奸臣持政,于是他心灰意冷,再次隐退归隐。在此期间,他写了很多山水田园诗。很多著名的句子大家应该都是耳熟能详。“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每一句都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正如苏轼所评价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正在王维悠然于山水田园之时,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该巧不巧的是安禄山是王维的忠实粉丝。因此不顾王维意愿,硬是封给了他一个官当。王维为了不当这个官,甚至一度装病。但终究还是抵不过粉丝的热情。这也差点在后来害死王维。

在安史之乱被平复之后,王维这类在叛军首先当官的人被关到牢里。由于王维在安禄山那里任职之时写过《凝碧池》,抒发了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同时因为他的弟弟平定叛乱有功,为他求情。遂得到宽恕。

后来王维还几度升职,曾做到尚书右丞。这就是他“王右丞”名字的由来。761年他上书请求除去他的全部官职,归隐田园,让弟弟能够回到京城。此后王维则开启了躺平式的佛系生活。每天就是喝茶散步,饮酒写诗,日子过得相当舒服。

回顾王维一生,年少成名,风光无限。但后半生实属悲惨,中年丧妻,老来无子。在巨大的人生落差面前,他似乎早已看淡功名利禄,只想享受追寻内心的平静。好在在他的晚年生活中能够成功如愿。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2aa5ecfa0c9a863d.html]
医院病房门图片大全(病房门的尺寸,与一般的房门有区别吗)
上一篇 2024-05-04
曹德旺面相分析山根(鼻子面相)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