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家世是什么(老子,道教始祖)?老子写了这样一部超越那个时代的智慧无边的奇书,真是让人佩服又唏嘘。
说到道教人物,当然不得不说道教始祖老子。在道教神仙中,据说老子成仙后被称为太上老君。但是《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整天在天坛打卡,向玉皇大帝作揖作揖,很像人间偷吃的方士,哪里像一个安静自制,不动脑筋什么都不做的道德大师?当然,在漫画《闹天宫》中,太上老君的形象就更惨了。在上面,太上老君有一双三角形的眼睛,露出了邪气,像个老汉奸。
《封神演义》中,太上老君的形象“高大”了不少,最大的恶头BOSS甚至称他为“刀哥”。虽然太上老君在本书中的地位远高于在信息资源网中的地位,但这位“太上老君”却对门户有着深刻的洞察,信息资源网是暗中策划或赤膊上阵,与门内其他门派争锋而战。
太上老君更窝囊的是,任何一个没有上岗证的茅山道士人物都能嗫嚅着:“太上老君急如法律!”虽然有人解释:这不是要太上老君听号令,“律”不是指号令,而是周穆王一个人的名字,此人跑得比刘湘快得多,后来成了雷系之神。据说西北有一种神兽,形似马,不能触地。其行为如风,是法律法规的变化。所以“太上老君急如律令”的意思不是叫太上老君过来听你的号令,而是“急如律令”要快如律令,用律令的速度来形容老君反应快的程度。正确的理解是“泰商老君,请快来帮我!”你必须像法律一样快。“这是信徒求助的话语,显示出他们的迫切。但它是后一种解释。太上老君也不舒服。任何一个说“太上老君急如法律”的信徒,都会很快“报警”,这比110值班的警察叔叔们难多了。
嗯,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真正的老子和历史上的“太上老君”有着天壤之别。真正了解老子之后,我们会发现真正的老子比神化的太上老君更深刻,更令人敬畏。
老子,又名老聃、李耳,生活在春秋晚期,他们大多认为在公元前571-471年之间(也称580-500年之间),具体的生卒年月无法准确考证。据史料记载,孔子曾经向老子询问过信息资源网的事情,所以孔子和老子应该是同时代的人。与此同时,释迦牟尼佛陀诞生在南亚的印度半岛,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出现在古希腊。几位伟大的哲学家同时来到这个世界,使得公元前5世纪的文化史呈现出“超豪华”的明星阵容。
老子的人生故事其实很简单。老子曾经是《周寿仓史》。这个“周寿仓石”,相当于现代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宝库的融合。我大概在这里工作多年,所以研究了很多古籍资料,为他成为一代道德专家奠定了基础。看看《射雕英雄传》中写九阴真镜的黄裳,因为做了道经的校对工作,成为了无师自通的武学大师,甚至还写了奇书《九阴真镜》。
在图书馆工作多年后,老子也出名了。于是孔子去找他请教。这件事在《史记》中有记载,庄子等道家著作也这么说,这似乎是事实。当时孔子的地位远不如后世,孔老二也从未听说过“大成之圣”这样的称号,所以他向老子求教也是正常的。但是后来儒道相争的时候,道教经常炫耀。你看,你们儒家的始祖孔子,都向我们的始祖老子求教了,是不是?孔子非常推崇老子的学问。他对门徒说:“至于龙,我不知道。它乘着暴风雨飞向天堂。今天看了老子。它还是龙吗?”意思是老子的学问深不可测。然而,由于孔子思想与老子思想的根本不同,孔子并不接受老子思想,儒家与道家从一开始就有很多不同之处。
老子在世界上出名的另一件事是,他离开了西方的汉沽关,写下了5000篇道德文章。后来见周室渐衰,小人当道,乱作一团,便离了周,往西去了。过汉沽关时,守关大官尹让他写《道德经》,离开汉沽关后再没有老子的消息,也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这个故事大家基本都知道。然而,有些地方似乎有问题。在这里,我得解释一下。
首先,有文章说老子在西方离开汉沽关的时候,到达了茫茫大漠。例如,有些文章这样说:
“老子想在流沙中去西域,但离开中国时没有拿到通关卡”——本文作者不知道汉沽关在哪里,汉沽关在哪里。汉沽关位于灵宝市以北15公里的王铎村,距河南省三门峡市约75公里。它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当时秦国为了防止其他国家攻打这个国家而修建的军事要塞。它位于“长安古道”上,靠近黄河岸边。因此,关健建在峡谷中,所以以深险命名。六国之师楚怀王伐秦时,秦国依仗函谷关的天然屏障,使得六国军队“横尸千里,血流成河,颠沛流离”。由此可见,西方的汉沽关不是出中国,而是入秦国。汉沽关不是阿拉山口那样的地方,也不像后来的嘉峪关那样,是一片没有人的广阔沙漠。
另一个问题是,很多文章认为《道德经》是被守门人尹勒索的。就连被称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也说:“我别无选择,只能...被迫写这5000字的《道德经》,然后我不得不把它关掉。老子乔装打扮把这本书留了红包,不知道西毒的流沙怎么办。”
《道德经》真的是被迫写的吗?看《史记》中,关灵隐Xi这样说:“子必藏,他必为我写书。”注意这里的“强迫我写书”不应该是强迫的意思。如果阴Xi逼老子写书,应该写成“阴Xi留着,逼他为之写书”,而不是“逼他为我写书”。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先生,你要隐居了,虽然你不愿意,但你不愿意为我写书。”南晋自己写道:“殷Xi得了老子的恩情,就是得了五千字的《道德经》之后,才真正成了道士。所以官员不做,或者连交接都不做,就挂了皇冠走了,不知道怎么办。”好好想想。既然阴Xi也是这样一个悟性很高的道德大师,他能像欧阳锋逼郭靖写《九阴真经》那样逼老子写吗?如果关灵隐Xi真是个拔了头发的贪财小吏,他是不会让老子写什么书的。不如把老子骑的青牛扣上卖几块钱,或者杀了换牛肉!
因此,《道德经》不是被迫写成的。如果你这么说,那对人家尹来说真的是错的。离开《道德经》后真的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有人说客死秦扶风,但不知道确切的史料从何而来。道教中有很多关于老子的传说。有人说老子在母亲的子宫里怀孕了70多年,一出生就是个老人。之所以有这样一个传说,大概是因为老子年轻的时候总是被埋在图书馆里,而他总是默默无闻。人们根本没有注意到他,就像少林寺的方丈不知道有扫地僧一样。比如《三国志》中的老黄忠,印象中黄忠出现的是一个老人,年轻的黄忠当然也存在,但也许当时天下太平,黄忠没有机会表演,直到黄忠老了才崭露头角。估计老子也是这样。年龄越大,知识越渊博,名气越大。人们突然意识到他。所以有这么一句话,似乎我生来就是一个老人。
后世道教也说,老子离开西方的汉沽关后,去了西域的天竺,在那里化胡为佛。也就是说,释迦牟尼开悟成佛了。这样看来,道教是儒、道、佛三家中最美的。儒家始祖孔子师从老子,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受老子开悟,都成了老子的弟子。但是孔子向老子求教,90%可信,但是化胡为佛的可信度几乎为零。这也说明儒道佛既有不断融合的地方,也有斗争的地方。其实老子的《道德经》经常教导世人:“知男守女;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耻。”可惜后世弟子固执,总想凌驾于他人之上。老子要是知道了,他会叹气的。
老子的《道德经》作为道教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老子的《道德经》只有5000字,按照现在1000字100字的付费标准,价值500元。然而,《道德经》的价值却在500元以上。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著名学者研究解释不完。它真的是神秘之门。有一次问吴昀,吴昀回答说:“道法精粹不及五千字,各种词句都说是浪费纸。”这话说得可能有点过了,但确实后世的道家思想,如庄子等书,主要是对老子《道德经》中的思想进行解读和发挥。
回想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懵懂无知,大部分人连字都不会,连笔、墨、纸都不会,但老子却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超凡智慧写出了如此精彩的一本书,着实让人佩服和唏嘘。元九仙之主,道冠三气之初。如果事情对你有帮助,你会回到你的家。
还是太空旷了,无法带动风景。孔老太爷长叹一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是吴军写的《高》诗,是歌颂老子的。虽然道教中有一些香烟味,但我对老子的崇敬符合我此刻的感受。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kepu/01217f0557406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