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是指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和走向。通过区域经济指标分析,有助于了解宏观经济政策效力的区域非对称特征,有助于性针对不同经济区域实施差别化宏观调控的对策,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动态均衡和协调发展。在2008年上半年,虽然很多经济体的金融市场综合指数有较大幅度调整,但经济运行常规性指标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异常,特别是经济运行的一些先行指标,如BDI、PMI及人民币NDF等一直保持相对平稳状态,只是到了下半年以后才逐渐发生变化。
经济形势
economic situation
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和走向
NDF
1996年6月
方法
NDF向来被视为即期汇率的先行指标。人民币NDF市场始于1996年6月,在新加坡开始交易。从长期看,人民币NDF的变化会对人民币汇率变化产生正向影响。人民币NDF价格的形成特点决定了其升贴水点数能反映交易双方对人民币的预期升贬值幅度。数据表明,NDF的波动与各个时期海外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是基本一致的。2008年底,受经济下滑等因素影响,NDF市场首次出现了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的贬值预期,最低贬值预期达到2%~3%,这种贬值预期一直持续至2009年第一季度末。从2009年4月份开始,在美元贬值预期下,NDF市场人民币汇率预期重拾升值态势,表明人民币再次面临着升值压力
应关注同步指标
同步指标的变动时间一般与经济情况基本一致,可以显示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并确定或否定先行指标预示的经济发展趋势。这些指标的转折点大致与国民经济周期的转变同时发生,表示国民经济正在发生的情况。
常采用如下指标作为一致同步指标:工业总产值、全民工业总产值、预算内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社会商品零售额、国内商品纯购进、国内商品纯销售、海关进口额、广义货币M2等。这些指标多为常规性指标。传统观点认为,常规性指标不能表明经济运行趋势,其实并不尽然。这些经济金融指标的同比或环比都体现出一些趋势性的东西。比如,2009年初以来,M1同比增速的上行速度远快于M2同比增速的上行速度,M1与M2之间的剪刀差连续回落,从1月份的12.1个百分点缩减至6月份的3.67个百分点。这是经济活动趋于活跃的反映,充裕的资金面对经济持续回暖也构成了进一步的支撑。
应关注经济景气调查分析指标。当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都在进行企业景气调查,并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统计调查制度,促其形成很规范的景气调查体系。与一般调查相比,景气调查的最独特之处在于,问卷中的问题主要以定性判断的选择题形式出现,极少有数量指标,调查对象只需就调查内容的“好”、“一般”、“不好”或“上升”、“不变”、“下降”三个答案作出选择即可,最后经过扩散指数将定性判断定量化。也就是说,景气调查通过对定性问题出现的频率进行计算分析比较,从而达到判断宏观经济景气和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的目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满足各级政府进行宏观决策以及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中国有关部门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借鉴国外的经验开展景气调查,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等。以人民银行为例,目前已建立的景气调查分析制度有5000户企业问卷调查制度、银行家问卷调查制度、居民储蓄问卷调查制度以及进出口调查问卷制度。
运行指标
在中国,观察区域经济金融运行走势对了解整体经济运行趋势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对宏观政策进行适当的动态微调。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各区域经济对外依存度存在较大差异。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区域分析的重要性。金融危机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影响和传导是不同的。比如,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山东等较早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突出表现为对外订单下降、外资撤资、进出口急剧下滑等。通过区域经济指标分析,有助于了解宏观经济政策效力的区域非对称特征,有助于性针对不同经济区域实施差别化宏观调控的对策,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动态均衡和协调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对经济运行指标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在对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经济趋势分析时,必须首先掌握其分析体系的指标构成以及每个指标的确切含义。
还需要强调的是,经济传导的过程异常复杂,即使运用完备的指标分析体系有时也难以准确把握经济变化的趋势。比如,中国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不断提高和深化的过程。在2008年上半年,虽然很多经济体的金融市场综合指数有较大幅度调整,但经济运行常规性指标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异常,特别是经济运行的一些先行指标,如BDI、PMI及人民币NDF等一直保持相对平稳状态,只是到了下半年以后才逐渐发生变化。因此,对危机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直接影响到应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此外,在危机状态下,经济形势的突然逆转或加速变化以及主要经济体对发展模式进行的较大调整,都会使形势变得扑朔迷离。因此,分析经济形势离不开对经济周期和经济发展阶段等大势的判断,这是进行指标分析的基础和前提。[1]
当前形势判断
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离不开国际金融危机这个大背景。先从这次国际金融风暴给的经验和教训谈起。早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发生的时候,就得到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教训:必须加快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必须加快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正因为有了这个工作取得的成绩,所以在这次国际金融风暴中,金融业受的冲击是比较小的。所以,现在回想起来,1997年以后剥离银行的不良资产和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造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么,这一次国际金融风暴给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呢?首要一个就是必须加强金融监管。这是大家都公认的。
货币政策调整与否的依据
从理论上讲,总量分析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而微观单位是千差万别的,一项政策出来以后,按总量调控就很容易搞成一刀切。对流动性偏大问题应该做进一步的分析,比如以当前来说,国内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要继续保持;另一种意见,货币政策应该转到偏紧或者收紧的状态。如果不谈结构分析,只看总量分析,是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信贷量过大,大家都知道这是从总量分析的结果。但是如果从结构方面分析,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
第一,银行信贷资金出来以后,有多少是在实体经济内,有多少还停留在虚拟经济领域内?虚拟经济领域内如果过多,随着虚拟经济价格的上升、股市的上升,对实体经济是不利的。
第二,从结构方面分析还可以看到,有多少信贷资金进入到产能过剩或产能正在面临过剩的行业中,有多少信贷资金进入到那些短板行业,进入到高新技术行业,这些都可以调查分析出来。
所以,信贷量过大,只是问题的一面。从结构分析来讲,当前更重要的是进行结构性调整,让资金从虚拟经济领域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让中小企业能更多地得到贷款,让那些短缺产品的行业能够发展起来,高新技术行业能发展起来,而产能过剩的和即将过剩的行业就得不到贷款。
另外,关于流动性偏大的问题,今年春天的调查发现:从银行来讲,流动性已经开始偏大了;从企业来讲,却普遍感到资金不足,流动性是不足的。原来,在国际金融风暴冲击下,企业感到了经济困难,都手持现金,用流行的一句话说,就是“现金为王”,他们手头都留足了现金。所以,对银行来说资金是出去了,但市场上的资金没有流动,每个企业都有超常规的现金储备,以防备资金链断裂。所以,分析资本的流动性,仅从总量分析的确是不解决问题的。
通货膨胀是不是会来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通货膨胀还没有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消费物价指数、生产资料物价指数环比增加,而同比还是下降的。另外一点,根据经验,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的主要是三种价格,这三者对通货膨胀与否影响很大。
第一是石油。石油虽然停留在70美元左右,最近稍有上升。但是影响石油市场最大的是美国,美国经济还在缓慢地复苏。美国经济在缓慢复苏的情况下石油价格可能稍有上升,但是绝对不会在短期内恢复到去年130、140美元的水平。这样的话,石油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如有些同志说的那么大。
第二是生产资料价格。根据中国历史上的经验,增长率超过9%—10%了,钢材、有色金属等生产资料价格会涨得非常快。但是现在看来,今年“保8”(即“保持GDP年均增长8%”)没问题,可能还超过8,明年估计能够在8跟9之间徘徊。所以,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能够到10%的情况,这样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升也不是现实。
第三,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现在看得很清楚,今年虽然自然灾害多,但是基本上还是有一个好收成。农产品价格比较稳定,而且农产品价格周期性非常明显,就是价格有点上升,也是属于恢复性的上升。
这样看来,大局是稳定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不能变。因为这个一变以后,就容易把前一段改革采取的措施,宏观调控的成绩抵消了。
改革方向
中国经济陷入了一个多年的怪圈当中。怪圈是什么呢?第一,地方积极要求经济发展以解决地方的经济问题,增加税收、增加就业,这样就要求增加投资,结果投资增大了,信贷就跟着增大了。这样又造成一个结果,产能就开始过剩了,并且物价上涨。这两个达到一定程度,政府就赶快收紧。一收紧以后地方经济困难,又再次循环。
多年来没有摆脱这种困境,中国经济怪圈背后实际上是体制问题,因为有很多体制改革现在仍然需要继续。国有体制改革完成了吗?还没有,行业垄断还没有解除。资源价格问题、定价制度还不合理,不合理的定价制度,只会使人们大量浪费资源,多用资源。
您还可以搜索:国家的经济形势,经济形势运行分析,2019年经济形势,经济形势报告网,经济形势指的是什么,国家经济形势2021,经济形势分析2022,国家经济形势现状,2020,经济形势百科,经济形势走向④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nchengzhongyi.com/detail/40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