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鯠洎頭樤拼音:shē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个盛东西的有柄器物。
升的本义是一种量器,后引申指容量单位。假借为升高、升级的升。由升高又引申为登上,再引申指地位的升高,特指官职的升高。后来造昇和陞,用于升高、升级。现代汉字整理时昇和陞都作为异体字并入升,但用作姓氏人名仍为规范字。
升
shēng
十
TAK
HT
mevv
撇横撇竖
一级(编号:0125)
下平声·十蒸
1 3、2 2
2440₀
象形、容器名、容量单位
名词
单一结构
5347
象形字
独体字,独体结构
ㄕㄥ
*昇、阩、*陞、㚈、𧿘、𨁠、𦫵、𫝣、𫝢
字源演变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甲组图1、2)像一把长柄大勺子。上部分是勺子头,里面一点表示勺子里面的舀起的液体,(也有说谷物的);下半部分是勺子柄,周围的两点表示勺字溢出的液滴或谷物颗粒。金文(甲组图3-5)字形与甲骨文相同,只是周围的几点不见了。小篆(甲组图14)字形则变得看不出勺子的形状。秦代竹简文字(甲组图6-8)和汉代早期字形(甲组图9-13)则沿袭金文进一步变化,将上面的勺子变成横卧的勺子,勺口中的一潢直接与柄把连接,柄把手握处的木变成长长一竖,已经看不出升这种容器的形状了。汉隶后期字形(甲组图15、16)就变成现代的“升”字。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升”最初之义就是指像勺一样的容器。后来引申为容量单位。秦国量制1斗等于10升,这一进位关系为后世沿用。
舀酒或舀汤是把低处的东西提升上来,所以“升”也引申出上升的意思。中国最古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经有这样的用法:“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小雅·天保》)意思是祝生活和事业像上弦月一样日趋圆满,像旭日一样越来越光明灿烂。由上升的意思引申为从低处向高处走,也就是更上一步或登上的意思。如“升堂入室”。由登上的意思再引申为升官、提升。
由于“升”引申出了“上升”的意义。秦以后的俗字,太阳升的“升”,便多加“日”头作“昇”,以“日”表意、以“升”表音。又造“陞”,也与“升”同,是“上”“登”的意思;但唐朝以后,一般只用于升官,把“升官”写作“陞官”。然而,中国文字发展的过程是不断简化的过程,后来“昇”“陞”二字已作为异体字,无论“升斗”“上升”“升官”“提升”,都只用“升”字了。不过用作姓氏人名的“昇”和“陞”仍是规范字。如活字印刷的发明者毕昇,不作毕升。清代戏剧家、《长生殿》的作者洪昇,不作洪升。
现代释义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shēng |
量词 |
市制容量单位。十合(gě)为一升,十升为一斗。 |
容积的法定单位,符号L(l)。1升等于1000毫升。 | ||
量酒的单位。 | ||
古代区别布的粗细所用的计算单位,其作用类似于现代计算纱线的“支”。 | ||
名词 |
量粮食的器具,容量是斗的十分之一。 |
|
(Shēng)姓氏用字。 | ||
动词 |
由低向高运动(与“降”相对)。 |
|
登,登上。 | ||
(等级、层次)提高。 | ||
谷物成熟。 | ||
点燃;生火。 | ||
进奉,进献。 | ||
《易》卦名。卦形为坤上巽下。参看“升卦”。 | ||
参考资料[1][2]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四上】【斗部】识蒸切(shēng)
(升)〔二〕十龠也。从斗,亦象形。
【卷七上】【日部】识蒸切(shēng)
(昇)日上也。从日升声。古只用升。
【注释】《说文解字》本无“昇“字头,今本《说文》“昇“字头是徐铉所增的新附字。十龠(yu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当作‘二十龠’。《广雅》:‘龠二曰合,合十曰升。‘《说苑》‘度量权衡,以黍生之,千二百黍为一龠。’“
说文解字注
【卷十四上】【斗部】
(升)十合也。十合各本作“十龠”,误,今正。《律历志》曰:“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作“十龠”则不可通。古经传登多作升,古文叚借也。《礼经》注曰:“布八十缕为升。”升字当为登,今之《礼》皆为升,俗误已行久矣。按,今俗所用又作“陞”。经有言升不言登者,如《周易》是也。有言登不言升者,《左传》是也。
从斗,象形。斛,左耳为升,右耳为合。□以象耳形也。各本作“亦象形”,非。识蒸切,六部。
合龠为合,龠容千二百黍。十字各本无,今补。不补,则五量惟升、斗、斛见於本书,且失其相絫之数矣。絫下云:“增也,一曰十黍之重。”正为铢字张本。鬲下云:“鼎属。实五觳。”又云:“斗二升曰觳。”正为角部觳下无此义,故补之。亼部合下无“一曰十龠为合”之文,《龠部》下无“一曰龠容千二百黍”之文,此处之当补、正同鬲下,非沾足也。“合龠为合”,见《律历志》,而《尚书正义》引作“十龠”,《月令》正义引作“合”,《通典》引作“十”,《六典》说唐制作“合”,是《汉书》古本不同,要以下文云“合者合龠之量”“跃於龠”“合於合”,《广雅》“二龠曰合”断之,知“十龠”之非矣。古者一分一合谓之判合,叚是“十龠”,则此量不得名合,不得云“合於合”“合二龠为合”,犹之十二铢㒳之为两也。
广韵
识蒸切,平蒸书‖升声蒸部(shēng)
升,十合也。成也。又布八十缕为升。识蒸切。五。
识蒸切,平蒸书‖升声蒸部(shēng)
昇,日上。本亦作升。《诗》曰:“如日之升。”升,出也。俗加日。
识蒸切,平蒸书‖升声蒸部(shēng)
陞,登也。跻也。
康熙字典
【子集下】【十部】 升·康熙笔画:4 ·部外笔画:2
《唐韵》识蒸切。《集韵》《韵会》书蒸切。并音陞。《说文》:籥也。十合为升。《前汉·律历志》:升者,登合之量也。古升上径一寸,下径六分,其深八分。龠十为合,合十为升。
又成也。《礼·乐记》:男女无辨则乱升。
又《广韵》:布八十缕为升。《礼·杂记》:朝服十五升。
又卦名。《易·升卦》: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又降之对也。《书·毕命》:道有升降。注:犹言有隆有污也。
又登也,进也。《诗·小雅》:如日之升。《易·坎》象:天险不可升也。
又《前汉·梅福传》:民有三年之储曰升平。
【辰集上】【日部】 昇·康熙笔画:8 ·部外笔画:4
《唐韵》识蒸切《集韵》《韵会》《正韵》书蒸切。并音陞。《说文》:日上也。古只用升。《正字通》:昇,平也。《类篇》:或作陹。 [17]
【戌集中】【阜部】 陞·康熙笔画:15 ·部外笔画:7
《广韵》识蒸切。《集韵》《韵会》书蒸切。并音升。《玉篇》:上也,进也。《广韵》:登也,跻也。《尔雅·释天》:素陞龙於縿。注:画白龙於縿,令上向也。
又姓。见《字汇》。
《玉篇》:同升。《集韵》:或作阩、𧿘。[3]
字形书法
首笔短撇从竖中线左侧起笔。长横居中,在横中线。竖撇起笔于短撇中部,收笔于左下格。末笔竖起笔高于首笔,收笔低于撇笔。
音韵集成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ɕ |
i̯əŋ |
|
王力系统 |
蒸 |
ɕ |
ǐəŋ |
|
董同龢系统 |
蒸 |
ɕ |
jəŋ |
|
周法高系统 |
蒸 |
stʰ |
jiəŋ |
|
李方桂系统 |
蒸 |
sth |
jəng |
|
西汉 |
蒸 |
|||
东汉 |
蒸 |
|||
魏 |
蒸 |
jəŋ |
||
晋 |
蒸 |
jəŋ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蒸 |
jəŋ |
|
北魏后期北齐 |
蒸 |
jəŋ |
||
齐梁陈北周隋 |
蒸 |
jəŋ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ɕ |
i̯əŋ |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ɕ |
i̯əŋ |
||
拟音/王力系统 |
ɕ |
ǐəŋ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ɕ |
jəŋ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ɕ |
iɪŋ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ś |
jəng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
ɕ |
ǐəŋ |
韵书名称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广韵 |
升、昇、陞 |
升 |
曾 |
平声 |
下平十六蒸 |
书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识蒸切 |
ɕjəŋ |
|
集韵 |
升 |
曾 |
平声 |
下平十六蒸 |
书 |
开口呼 |
三 |
次清 |
书蒸切 |
ɕieŋ |
||
礼部韵略 |
平声 |
蒸 |
书蒸切 |
|||||||||
增韵 |
平声 |
蒸 |
书蒸切 |
|||||||||
中原音韵 |
声 |
阴平 |
庚青 |
审 |
齐齿呼 |
全清 |
ʂiəŋ |
|||||
中州音韵 |
平声 |
庚青 |
施征切 |
|||||||||
洪武正韵 |
声 |
平声 |
十八庚 |
审 |
所 |
全清 |
书征切 |
ʃiəŋ |
||||
分韵撮要 |
升 |
阴平 |
第七英影应益 |
审 |